30 年前,山東省壽光市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74 元,農業總產值也只有2 億元,財政收入不過幾千萬元;
21 年前,財政總收入首次過億元;
5 年前,財政總收入突破10 億元大關;
3 年前,財政總收入沖過20 億元;去年,財政總收入達到33 億元;
一連串令人欣喜的數字背后是財政事業的跨越。工業為財政造血,財政為農業輸血。財政與經濟和社會事業實現了良性驅動。
解決吃飯財政
壽光市財政局局長李泮德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之初,壽光農業結構單一,工業基礎薄弱,城鄉基礎設施非常落后,財政根基不穩。
1978 年, 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8050 萬元。到1984 年,全縣財政總收入7974 萬元,壽光經濟出現負增長。當時的壽光縣委、縣政府科學分析壽光發展的出路,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立足產業優勢,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經濟建設方針,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和財政體制改革。
正是這一工作思路的轉變,對扭轉當時全縣財政工作的被動局面,實現財政狀況的逐步好轉,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9 年,壽光縣三元朱村人發明了反季節種植蔬菜的冬暖式大棚,從此壽光便成為了全國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壽光也因“中國蔬菜之鄉”譽滿九州。從此,壽光財政也漸漸駛入了快車道,解決了吃飯財政的問題。
培植支柱財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穿行于壽光工業集群之中,感受到的是新型工業化跳動的強勁脈搏。
20 年前還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小造紙廠的晨鳴集團,如今已經脫胎換骨,總部膨脹成了一處10 平方公里的“紙業城”。“這和壽光政府、財政的扶持是分不開的。”晨鳴集團董事長陳洪國說。
目前,晨鳴集團總資產達到220 億元,生產能力由5 年前的50 萬噸增加到現在的400 萬噸,銷售收入由25 億元增加到200 多億元,上交稅收由4.2億元增加到12.4 億元,是全國企業500強和全球紙業50 強,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3 年保持全國同行業第一位。
“工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也是財政稅收的主要渠道。”李泮德坦言。
他說:“一直以來,壽光市把項目建設作為壯大支柱財源的根本措施,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啟動民間資本發展一批,技改擴規壯大一批,產權改革盤活一批等有效手段,來培植壯大財源。
另外,壽光市財政局還制定了“四抓”項目建設:即一抓投入膨脹規模總量。“十五”以來,年均工業投入80 億元;二抓園區提高承載能力。采取企業改制盤活、退城進園扶持、招商引資獎勵等靈活有效手段,吸引各類項目向園區集中;三抓改革壯大優勢產業。采取盤活產權、抓大放小、扶優扶強等措施;四抓上市拓寬發展途徑入手。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加大上市資源培植力度,積極推進企業上市融資。
去年以來,墨龍石油機械順利實現了創業板轉主板,巨能金玉米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成功融資3.8億元,富氏生物科技公司在英國倫敦上市,融資1 億元,晨鳴集團H 股今年6月份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資32 億港元,為加快企業發展、培植壯大骨干財源創造了條件。目前,全市已擁有5 家上市企業,6 支股票,從資本市場共募集資金90 多億元。
“下一步,壽光將進一步加大富康、新龍電化等企業培育力度,確保實現墨龍A 股、聯盟天力生物公司等企業首發上市,力爭到2010 年,全市上市股票達到15 支,形成特色鮮明的‘壽光板塊’”。李泮德信心十足地說。
在工業發展的方向上,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項目建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依托資源和優勢產業上項目,培育發展起了晨鳴、巨能、聯盟、魯麗、墨龍、富康制藥等一大批骨干企業,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500 家,形成了以造紙包裝、機械裝備、原料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新型建材等6 大支柱產業,為培植壯大財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7 年全市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6 億元,實現利稅66.5 億元,實現利潤43.8 億元。其中有10 個鎮街道工業總產值超過10 億元,6 個鎮街道財政收入突破3000 萬元。
挖掘三產潛力
李泮德認為,發展服務業,不僅能迅速擴大經濟總量,增強綜合經濟實力,而且能夠開辟新的消費領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為此,壽光市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對發展服務業制定了詳盡可行的規劃方案,提出了“大商貿、大餐飲、大流通、大娛樂”的發展思路,實現了服務型經濟向稅源經濟的轉變。2007年,壽光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08 億元,實現社會消費零售總額75 億元,服務業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了35%。
藍圖既定,美景可期。李泮德介紹,具體工作思路為,堅持“一個目標”,突出“五個重點”。
“一個目標”,就是力爭“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每年提高1 至2 個百分點,到2010 年達到40%以上。
“五個重點”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現代商貿業、加快發展特色旅游業、加快發展休閑娛樂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
工業反哺農業
“其實,菜棚背后有工廠,支撐壽光縣域經濟發展的真正后盾是強大的工業集群。”李泮德如是強調。
去年壽光實現財政總收入33.1 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 億元,其中工業對壽光財政的貢獻率達到65%左右,為反哺農業、支持農村提供了財力支撐。
工業為財政造血,財政為農業輸血。李泮德告訴記者:“去年壽光財政惠農資金達到4.6 億元,比2000 年的8 倍還多。”
一位有心的壽光農民對記者說:“我們曾算了一筆賬,現在種地不用交這稅那費了,種糧食、買農資、購良種、添置農機甚至買家電,市里還都給補貼,而且看病能報銷、孩子上學免費,十幾項惠農政策合計起來,平均一個農戶每年能拿到1000 多元的財政補貼呢。”
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李泮德說:“今后財政支農力度還要加碼,一定要讓百萬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