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災害的救助過程中,合理地調運應急物資,對有效減輕災害程度,減少災害影響范圍,縮短受害持續時間有著特殊的意義。文章通過對應急物流中物資調運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總結,指出相關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就進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關鍵詞:應急;應急物流;物資調運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2-0004-0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salvage, one reasonable allocate and transport of emergency suppl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misstate the degree and range of the damage,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be help to shorten the time of be hit by the natural ad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and then advance prospect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emergency respons; emergency logistics; material distribution
盡管當今世界科技高度發達,但突發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天災”,決策失誤、恐怖主義、地區性軍事沖突等“人禍”仍時有發生,這些事件有的難以預測和預報,有的即使可以預報,但由于預報時間與發生時間相隔太短,用于賑災的應急物資難以實現其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應急物流過程難以實現。從我國的SARS、“禽流感”、礦難、以及今年的雪災和汶川大地震,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了應急物流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災害多發的國家,在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中往往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必然需要大量的應急物資(包括救災人員),以進行傷者救護與轉移、衛生防疫、穩定秩序、安置災民等。突發事件發生時,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高效地調集相關抗災物資到受災點,不僅會使人的生命受到威脅,而且還會給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帶來巨大沖擊,使災害演變成災難,其后果十分可怕。因此,在災害的救助過程中,合理地調運應急物資,對有效減輕災害程度,減少災害影響范圍,縮短受害持續時間有著特殊的意義。
1國內外研究現狀
1.1國外研究現狀
Kemball-Cook和Stephenson[1]于1984首先提出在救援物資運輸時對物流管理的需要,以提高運輸效率。接著Ray[2](1987)、Wae[3](1998)在不同的約束條件下研究了以最小化運輸費用為目標的應急救援物資運輸的問題。Rathietal[4](1993)提出的LP模型,所解決的問題是指派問題,即指派車輛到各個路線中達到網絡最優。該模型的路徑和每對供應一需求節點間的運輸量是已知的,運輸工具變量假設非嚴格限制,又采用傳統優化算法,所得結果容易陷入局部最優,對解決突發災害應急物流配送問題具有局限性。Haghan等人[5](1996)將應急物流描述為有時間窗限制的多物品、多模式網絡流問題,并給出了求解方法。Equietal][6](1996)研究了在供應鏈中的組合運輸和車輛調度的問題,目標是在給定數量供應中心的情況下確定最優的旅行次數和完成各旅行路線要分配的車輛數。這只是一個路線預先確定的車輛指派問題,而非最佳路線的確定問題。G.F.List和M.A.Turnquist[7](1998)建立了放射性物品運輸多目標數學模型,該模型涉及運輸目的地的確定及運輸線路的選擇,考慮了出現事故時的應急反應問題。Suleyman Tufekci和William A.Wallace[8](1998)作為權威的應急管理專家指出應急管理根本上是一個復雜的多目標優化問題。在應急資源限制的條件下,必須要解決資源的折中利用問題。Shame-ur.Rahman[9](2000)在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圍繞最優運輸路線和運輸方式選擇以及抗災物資分配等問題來調度資源,使在有限的時間內從救助站到事故發生點調集的資源最多,而消耗的成本最小。Fiedrich[10](2000)等在時間、資源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以死亡人數最小作為目標,研究了地震后向多個受災地點分配和運輸資源的優化模型。Jae[11](2003)研究了在路網情況不確定條件下如何調度車輛運送的問題。Linet等人[12](2004)對救災物流決策支持系統(主要包括救災物資存儲倉庫、配送中心、國家運輸網絡、搜尋和營救小組、協調和調度指揮中心)和多階段多目標的救災物資配送問題進行了研究。Trevor Hale and Christopher R. Moberg[13](2005)主要研究了應急物流供應節點的選擇,特別是針對節點應急物資存儲量的多少,建立了定量模型。Groothedde B等人[14](2005)研究認為協同HUB網絡能夠降低物流成本和維持服務水平,適合于控制大容量的實物流動,能產生規模經濟。YiW和 zdamarL[15-16](2007)對應急物流FLP和VRP問題以及災害發生后應急物資的緊急配送和災區人員撤離的協同性進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個動態的受傷人員撤退和救援物資供應的物流協同模型。
從以上的文獻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的學者主要是假設某個或某幾個約束條件,例如:成本最小、有限時間、運輸路線、多目標、服務質量等,從而建立相應的優化模型。
1.2國內研究現狀
戴更新等人[17](2000)針對多資源應急多點出救問題的特點,給出了多資源應急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連續可行方案的概念,并利用單資源問題的現有成果,實現該問題的求解。陳春益等人[18](2001)以地震救災為例進行的臺灣救災物流體系構建,其主要側重于救災物資的供給和配送中心的運作。劉春林等人[19](2001)討論了物資需求約束條件下多個出救點的緊急物資調度問題。根據連續應急問題的特點,給出了應急時間最早前提下出救點數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條件下出救點數目最少的應急模型,并且從理論上證明了模型求解方法的正確性。王刊良、徐寅峰[20](2001)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著重對已有的幾種生成空間相異路徑的算法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并在處置突發應急事件背景下構建了一個復合模型。鄒旭東等人[21](2002)先對具有動態的交通堵塞限制信息及靜態禁止通行限制信息的實際交通路網進行描述,然后在對Dijkstra算法以及實際交通限制信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種考慮靜態和動態交通限制信息的最優路徑規劃算法。盧安文等人[22](2003)研究了緊急情況下的物流配送的必要性,建立了考慮公路運輸的緊急情況下的物流配送模型,并考慮多種運輸方式,以時間、費用為目標建立了0-1整數規劃模型及目標規劃模型。鄒銘,李保俊等人[23](2003)提出了對我國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布局進行優化的建議;宋潔蔚,榮岡[24](2003)討論了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不確定性事件,并用一種啟發式遺傳算法針對不確定事件下的調度問題進行了求解。程賜勝等人[25](2004)針對受不確定因素的干擾的配送車輛調度建立了一種車輛調度的隨機模型,并運用遺傳算法對該模型進行了求解。傅克俊[26](2005)把物流配送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分為對貨物狀態、車輛狀態和道路狀態的影響三類,并提出了基于突發事件的靜態模型、動態模型和功能模型。謝如鶴[27](2005)建立了應急物流運作流程基本框架,指出應急物流成功運作的關鍵是加強政府在應急物流組織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加強應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統和交通運輸保障體系的建設。李陽,李聚軒等人[28](2005)主要提出了我國救災物資調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包括救災物資的供應、配送和發放)的設計方案。龔英[29](2005)通過對東南亞海嘯救助分析,提出我國災害救助物流應該從組織、運輸、物資來源及倉儲、信息等方面進行保障,同時指出了災害物流的發展方向。計雷[30](2005)提出了應急管理中的救援物資運輸問題是最小化運輸費用與運輸時間的多目標組合優化問題,但是該文獻并沒有涉及到問題模型的建立與實現。宋明安[31](2005)在不同的約束條件下研究了以最小化運輸費用為目標的應急救援物資運輸的問題。張毅等人[32](2006)研究了應急救援物資車輛運輸線路的選擇問題,運用多屬性決策理論建立了用來評價備選線路決策效用函數的數學模型。繆成,許維勝,吳啟迪[33](2006)研究了應急配送中的車輛和物資整合問題,把全面應急物流配送問題分解成兩個多目標網絡子問題,并運用拉格朗日方法求得最優解。計國君,朱彩虹[34](2007)提出應綜合考慮可重復利用和不可重復利用的抗災物資,在針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物流配送系統中實施轉運策略,實現受災點物資一體化協調,以提高服務水平,加快抗災速度。鄒志云等人[35](2008)以應急物流的概念與特性為切入點,確定了行駛時間、擁擠程度、行駛困難度、貨物運輸的安全性和運輸組織的便捷性五個評價指標,并利用帶有專家可信度的非線性優化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建立了應急物流的路徑選擇方法。
從以上的文獻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的學者也是主要是假設某個或某幾個約束條件,但是約束條件與國外的學者有所差別,例如:多救出點、路徑的選擇、交通限制、調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從而建立相應的優化模型。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多屬性決策法、層次分析法、拉格朗日方法、灰色系統理論等。
2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由于應急物流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雖然已經有學者對應急物資的調運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但是還是有很多有待研究的地方。本文覺得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完善及深化:
(1)應盡快建立我國的應急物流體系,只有依靠嚴格的機制才能保障應急物流物資的及時、有效的調運;
(2)應急物資調運模型研究,因為已有的研究大多數是在假設某個或某幾個約束條件下建立應急物資調運模型,但是在實際當中各種約束條件同時制約著應急物資的調運,因此應急物資調運的模型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3)應急資源的配置問題,即事先確定每個應急物流中心應配置的資源數量及更新問題;
(4)在應急物資的調度方法中,還可探討多種資源的調度問題以及各出救點應急車輛行駛路徑的選擇問題。
參考文獻:
[1] Kemball-Cook D, Stephenson R. Lesson in logistics from somalia[J]. Disaster,1984,8:57-66.
[2] Ray J. A multi-period linear programming modal for optimally schedu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ood-aid in west Africa[D].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1987.
[3] Eldessouki W M. Some development i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alysis and design with applica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blems[D]. Partial: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1998.
[4] Rathi A K, Church R L, Solanki R S. Allocating resources to support a multicommodity flow with time windows[J].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1993,28:167-188.
[5] ALIH, SEI-CHANGO. 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of a multi-commodity multi-modal network flow model for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A,1996,30(2):231-250.
[6] Equi, L., Cz Gallo, S. Marziale, and A. Weintraub. A Combined Transportation and Scheduling Problem[J]. Working PaperPisa University, Pisa Italy,1996,8:49-57.
[7]G.F.List. Routing and Emergency-Response-Team Siting for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shipments[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8,45(2):141-152.
[8] Suleyman T, William AW. The emerging area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C]//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8.
[9] Shame-ur. Rahman, David. K.Smith. Use of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 in Health Service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Developing N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3(3):437-452.
[10]Fiedrich, Gehbayerf, Rickersu. 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mergency response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s[J]. Safety Science,2000,35(1):41-57.
[11]JAEY. Stochastic scheduling problems for minimizing tardy jobs with application to emergency vehicle dispatching on unreliable road networks[D]. New York: Universityof New York,2003.
[12] Linet Ozdamar, Ediz Ekinci. Emergency logistics planning in natural disasters[J]. Annals of Operation Research,2004,129:218-219.
[13]Trevor Hale and Christopher R. Moberg. Improving supply chain disaster preparedness decision process for secure site lo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5:195-207.
[14]Groothedde B, Ruijgrok C, Tavasszy L. Towards collaborative intermodal hub networks a case study in the fastmoving consumer goodsmarket[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5,41(6):567-583.
[15] Yi W, zdamarL. A dynamic logistics coordinationmodel for evacuation and support in disaster response activit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9(3):1177-1193.
[16]Yi W, Kumar A.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for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7,43(6):660-672.
[17] 戴更新. 多資源組合應急調度問題的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12(9):52-55.
[18] 陳春益,等. 國內救災物流體系之構建(臺灣課題)[C]//都市地區地震防災交通八十九學年度期末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2001:141-160.
[19] 劉春林,等. 一類應急物資調度的優化模型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01,11(3):29-36.
[20] 王刊良,徐寅峰. 相異路徑選線問題的模型與算法[J]. 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1(1):8-12.
[21] 鄒旭東,鄭四發,等. 具有交通限制約束的道路網絡最優路徑算法[J]. 公路交通科技,2002,4(9):82-84.
[22] 盧安文,等. 緊急情況下的物流配送模型[J]. 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3,25(1):80-83.
[23] 鄒銘,李保俊,王靜愛,等. 中國救災物資代儲點優化布局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2003,8:135-139.
[24] 宋潔蔚,榮岡. 運輸調度中小確定性問題的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2003,37(2):243-248.
[25] 程賜勝,陳寶星. 商品配送中車輛調度隨機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J]. 系統工程,2004,22(4):66-70.
[26] 傅克俊. 基于突發事件的物流配送過程建模構想[J]. 物流技術,2005,9(10):263-266.
[27] 謝如鶴,邱祝強. 論應急物流體系的構件及其運作管理[J]. 物流科技,2005(10):78-80.
[28] 李陽,李聚軒,滕立新. 大規模災害救災物流系統研究[J]. 科技導報,2005,7:64-67.
[29] 龔英. 從東南亞海嘯看我國災害救助物流[J]. 綜合運輸,2005(6):44-47.
[30] 計雷,池宏,等. 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1] 宋明安. 緊急救災物流配送系統模式構建[D]. 臺灣: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2005.
[32] 張毅. 應急救援物資車輛運輸線路的選擇[J]. 物流工程,2006(3):51-53.
[33] 繆成,許維勝,吳啟迪. 大規模應急救援物資運輸模型的構建與求解[J]. 系統工程,2006,24(11):6-12.
[34] 計國君,朱彩虹. 突發事件應急物流中資源配送優化問題[J]. 中國流通經濟,2007(3):18-21.
[35] 鄒志云,宋程,虢向陽. 基于灰色理論的應急物流最優路徑選擇[J]. 物流技術,2008,27(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