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規范分析法,針對我國上市公司對于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行研究。首先對公司治理和會計政策進行概念界定,進而分析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提出通過公司治理創新,以促使上市公司合理進行會計政策選擇。
關鍵詞:公司治理;會計政策;治理結構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2-0138-02
Abstract:The article wields standard analysis law, studies specifically for our country listed company choice to accountant policy is in progress. Frist the boundary carrying out a concept with accountant policy stablely to the company, analyse a company then governing the effect that policy chooses to a listed company accountant, suggest that policy chooses by the fact that the company governs foak, to urge a listed company to carry out an accountant rationally.
Key words: company governs; accountant policy; govern structure foak
1概念界定
有學者認為公司治理是通過一套組織結構安排來實現上市公司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制衡。還有學者從經濟學角度將公司治理視為對上市公司所有者和經營者等各方權利和職責的制度。盡管公司治理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公司治理的本質就是關于上市公司產權的一種制度安排,是為了有效地解決代理問題和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核心是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匹配,即通常所說的權責利的統一。
關于會計政策,廣義上可以分為宏觀會計政策和微觀會計政策兩個層次。宏觀會計政策是由一國或一地區有權制定會計政策的機構所制定的,通常以會計法規、會計準則等形式體現。微觀會計政策則是企業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從可選擇的方法、規則中選擇最能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原則、程序和方法。
2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2.1公司治理對會計政策選擇權的安排
公司是各相關利益者之間若干契約的組合,會計政策選擇具有經濟后果,會直接影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擁有會計政策選擇權是對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分析的前提。
上市公司內部擁有會計政策選擇權是必要的,通常這一權利作為剩余控制權被賦予給上市公司的管理者。首先,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經理作為管理者被授予公司內部事務的管理權,天然具有其他利益相關者無法獲得的信息優勢。其次,管理者作為人力資本的投入者,一般掌握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具有相關的經驗積累,更清楚選擇什么樣的會計政策會使上市公司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由管理者享有會計政策選擇權可以使上市公司對其復雜多變的環境和不可預見的契約后果做出及時的反應。
2.2公司治理對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約束
公司治理將會計政策選擇權賦予管理者,為管理者進行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創造了機會。但同時有效的公司治理對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具有約束作用,這是通過內、外兩部分治理實現的。
2.2.1內部公司治理對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約束
內部公司治理通過對股東、董事會、監事會、管理者這四者之間權、責、利的界定,形成了對會計政策選擇權的內部制衡機制。股東由公司法賦予選擇重大會計政策的權力,可以分享管理者的會計政策選擇權。除此之外,股東通過董事會發揮監督作用,約束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會計政策選擇行為。董事會對管理者的約束主要表現為定期評價管理者的受托責任,依據的主要是公司業績。管理者即使可以在短期內蒙蔽董事會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但公司企業價值沒有提高,當董事會發現管理者會計政策選擇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會對管理者采取措施,甚至解聘。此外,股東又單獨設立監事會,監督董事會和管理者,獨立的監事會對管理者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又是一重防范。
2.2.2外部公司治理對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約束
外部治理對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約束主要是通過市場的競爭、政府和中介機構的監督約束實現的,這是股東對管理者的間接約束。
資本市場對管理者的監督主要來自代理權競爭機制。如果企業經營狀況不佳,股票在資本市場上價格下降,股東就會對管理者施加壓力或者更換管理者,這種潛在的威脅在客觀上將管理者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結合在一起,約束管理者的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在一個完善、健全的經理人市場上,管理者人力資本的價值取決于他們所經營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這迫使管理者在會計政策選擇帶來的短期利益和提高經理人市場上聲譽帶來的價值增值之間作出權衡。
政府對公司治理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上市公司制定了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規則,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水平、管制過程的效率、機構的廉潔性不同,對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有不同的約束和引導作用。中介機構通常包括銀行、基金和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金融分析師機構、證券評級機構等。他們通常會對公司潛在的投資機會做出相對準確的估價,能夠有效的做出投資和貸款決策,可以為投資機會的質量提供獨立的證明,相對有效地監督和規范管理者的行為。
3我國上市公司對會計政策的選擇
3.1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
近年來,我國部分學者采用實證方法,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動機進行了研究。總結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具有機會主義傾向。
3.1.1平滑收益動機
上市公司如果能保持業績穩定增長,樹立穩健的形象,可以給股東、投資者、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留下良好印象,就更容易取得股東的信任、投資者的青睞,政府的關注也會放松。因此,管理者會有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平滑收益的動機。在盈利的會計年度,利用會計政策選擇使費用升高;在虧損的會計年度,利用會計政策選擇使收益增加。
3.1.2籌資動機
在我國,由于股權融資的成本低于負債融資的成本,上市公司可以從股市上募集大量資金,股市被形象的稱為我國上市公司“圈錢”的工具。我國《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對公司的上市、增發、配股資格都有嚴格的規定,為了能夠獲得上市資格、利用再籌資機會,管理者往往會通過會計政策選擇粉飾報表數據,使數據有利于自己。從管理者角度分析,籌資后有了充分的資金,就能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而且,公司規模擴大,資金實力增強,還能提高管理者的地位。但從投資者角度分析,他們被粉飾的報表誤導,投資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此時企業價值也沒有真正增加,只是財務報表數據發生了改變,這樣看來,我國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增發、配股等方式籌集資金的動機,多是機會主義性質的。
3.2會計政策選擇的行為
由于我國會計制度要求披露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而且大多數上市公司都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上市公司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行為進行具體分析。
在此對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做出如下假設:假設一,盈利情況好的上市公司會通過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隱藏當期利潤。假設二,首次虧損的上市公司會通過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加大當年虧損。假設三,再籌資的上市公司會盡可能少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或沖回以前年度計提的減值準備,以增加當期的收益。假設四,被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為了摘帽(解除特別處理的標記)會少提資產減值準備或沖回以前年度計提的減值準備,但如果不能摘帽則會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為以后扭虧創造條件。
盈利情況好的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會計政策選擇隱藏當期利潤。首虧上市公司通常利用會計政策選擇加大當期虧損,“一次虧個夠”,為以后的扭虧創造有利條件。這都是人為的調節利潤以平滑收益。再籌資的上市公司一般會選擇增加當期收益的會計政策,以符合增發、配股的資格,利用再籌資的機會籌集資金。而且在有關法律限制的條件下,上市公司會盡可能選擇于己有利的會計政策,避免被特別處理。由此看來,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具有機會主義傾向。
3.3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
從實踐效果看,對已有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并沒有有效遏制我國上市公司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因而,可以嘗試從公司治理角度重新安排會計政策選擇權,以限制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行為。
3.3.1公司治理結構對會計政策選擇權的重新安排
由于我國公司治理中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雖然《公司法》規定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并根據經理的提名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財務責人,并且上市公司的監事會和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政策進行監督,但是實施過程已經證明讓管理者擁有會計政策選擇權是導致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的根源。實現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由機會主義型向效率型轉變的有效方案是從公司治理角度,對會計政策選擇權重新進行安排。將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力與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制約和監督權力分離。組織結構上,在董事會下專設獨立的會計機構,將原來由管理者控制的會計機構獨立出來,直接隸屬于董事會領導。制衡機制上,將會計政策選擇權賦予獨立的會計機構和董事會,而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監督權則由管理者行使,以使管理者和董事會相互制衡。
3.3.2公司治理結構重新安排下的會計政策選擇行為
從公司治理角度重新配置會計政策選擇權后,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行為將發生改變。一方面,由董事會及其下屬的會計機構選擇會計政策、提供會計信息。這更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中立性要求。將會計政策選擇權界定給獨立于管理者的會計機構和董事會,使會計政策選擇更多的考慮各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由管理者監督會計政策選擇行為。這種制度安排能保證管理者有效行使會計政策選擇監督權。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不擁有會計政策選擇權,但卻對財務報告負法律責任,作為負責人管理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積極行使會計政策選擇監督權。而且,管理者直接負責上市公司日常經營,具有其他利益相關者無法比擬的信息優勢,由其負責監督,可以節約監督成本,使監督更有效率。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的審計監督也會得到保證。因此,這種制度安排改變由內部審計、董事會、監事會監督管理者會計政策選擇和財務報告編制的現狀,使管理者由被監督者變為監督者,變管理者逃避監督為積極主動地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 楊成文. 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研究[M]. 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12-14,142-147,148-153,170-18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企業會計準則2006[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 王運傳. 會計政策選擇研究及其評析(上)[J]. 財會通訊,2006(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