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外貿服裝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其供應鏈也承受著巨大壓力,各種國內外因素引起的供應鏈危機使得外貿服裝企業優勝劣汰進程加快,提高供應鏈危機管理能力和加強自身競爭力成為企業生存的當務之急。文章立足于外貿服裝企業,對其供應鏈危機預警展開研究,并基于粗糙集理論對預警指標體系提出了優化方法。
關鍵詞: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危機;預警;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2-0044-04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foreign trade, the supply chain of China's apparel trading enterprises is under heavy pressure. The crsis caused by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the efficient ones prosper and eliminating the inefficient ones.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the market and the ability to manage supply chain crisis. Based on apparel trading enterprises,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warning index system of supply chain risk, and the rough sets theory is also introduced by the authors.
Key words:apparel trading enterprises; crisis of supply chain; early warning; index system
1問題的提出
我國是服裝出口大國,外貿服裝行業的出口創匯連續多年居各行業之首,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據世貿組織的《紡織品與服裝貿易協定》,全球紡織品貿易將于2008年底實行一體化,屆時紡織品配額全部取消,紡織品貿易的“后配額時代”已經到來。然而后配額時代對于中國的外貿服裝企業來講并不樂觀,近年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出現了諸如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持續加大,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國際貿易摩擦不斷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面臨的環境和資源更具多樣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發展更具風險性[1]。
對我國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的各種危機進行分析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幫助外貿服裝企業進行經營決策,避免因危機管理不足而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為行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務,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為政府提供宏觀調控的依據。科學的供應鏈危機管理可以提高我國外貿服裝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 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保障[2]。
2構建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危機預警指標原則
評價指標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危機水平評價的準確性,并對供應鏈管理決策具有指導性作用。為了達到客觀、有效地進行評價的目的,本文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遵循以下原則[3]:
(1)系統性、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能充分反應供應鏈危機水平的內在機制,每一項指標的實際意義必須明確,應當符合具體供應鏈的特點及風險評價要求,測算方法要標準,統計計算要規范,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2)特殊性、針對性原則。不同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個企業的經營方式也不盡相同,本文提出的指標體系應結合具體企業的實際,針對具體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和關鍵性的評價指標,全面衡量供應鏈的危機水平。
(3)獨立性、可比性原則。同一層次指標之間、不同類型指標之間應盡可能避免顯而易見的包含關系,對隱含的包含關系要在模型中以適當的方法消除,以保持各指標數據的相對獨立性。同時,風險預警指標的分類、選擇和度量方法要保持協同化,以保證可比性。
(4)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定性評價是采取經驗判斷與觀察的方法,其結果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不確定性。定量評價是采用量化的方法,其結果往往帶有局限性,評價不容易深入。將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可以彌補各自的不足之處,達到較好地評價效果。
3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危機預警指標的構建
本文是以外貿服裝企業為核心的外貿服裝供應鏈為研究對象,在整個供應鏈中,貿易公司占有支配性地位,是整個供應鏈的管理者。外貿公司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面料、輔料的采購開始,經過設計、加工、制成成衣,之后聯系國外代理和客戶,由銷售網絡送到消費者手中,也就是將供應商、制造商、代理商、進口商、零售商以及最終顧客等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
由于外貿服裝供應鏈范圍廣,運行環境差異大,需要在不同的政策、法律、人文、習俗、科技、設施條件下運行,大大增加了供應鏈管理的復雜度。通常一家外貿服裝企業會有數十家乃至上百家的面輔料生產廠和服裝加工廠供其選擇,在整個供應鏈的運營中,外貿服裝公司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原料質量欠缺、加工工藝不當、交貨期延遲等,都可能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損失。因此,供應鏈危機的控制對他們尤為重要,企業的危機管理水平對于盈利狀況、發展前景的好壞具有非常關鍵的影響。目前對于外貿服裝供應鏈的研究往往分為五個部分:原料供應(紡織原料)、面輔料供應、生產網絡、出口渠道、營銷網絡和零售環節,其供應鏈結構如圖1所示。本文在參考大量文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危機的誘因,從系統性的角度,結合外貿服裝企業自身的特點,通過專家訪談和項目實地調研,從以下環節分析外貿服裝企業的供應鏈危機誘因假設(圖2)。
3.1原材料以及面輔料供應環節
(1)服裝出口貿易中面料及其他原材料成本在產成品成本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如果原材料供應緊張和價格大幅度上漲,會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直接影響,并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
(2)原材料的采購質量會對最終服裝成品產生直接影響,一定程度上決定供應鏈成敗;
(3)服裝產品生命周期較短而且存在一定的流行時限,要求供應鏈進行快速反應,若其原材料及面輔料供應延遲或是采購提前期的變長會對生產產生直接影響;
(4)客觀環境的復雜性和人們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尤其是服裝產品的個性化、小批量、多品種的特征,使得對市場需求預測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
3.2服裝生產環節
(1)加工企業的選擇標準是價格、質量、交貨期,如果加工企業選擇不當,如延遲交貨、質量低于標準、生產能力不足等會使供應鏈加工環節發生危機可能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2)關鍵原材料、面輔料供應商流失或破產,不能按時按量滿足生產需求,導致供應鏈失敗;
(3)加工企業業務外包帶來風險,對外包的業務失去控制導致供應鏈失敗;
(4)服裝加工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其生產周期性、季節性的特點,以及其他原因會造成的生產任務量波動,由此導致的勞動力閑置,加大用工成本;
(5)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使得企業的盈利空間縮小,產品競爭力下降,工人的流動性對加工企業生產造成壓力。
3.3出口渠道環節
(1)外貿企業在交易過程中產生應收賬款,債務人無法按期按量的償還對企業負債,發生信用危機,企業對應收賬款或欠款失去控制從而造成供應鏈發生危機;
(2)客戶變動過大或關鍵客戶流失,從而造成供應鏈斷裂;
(3)客戶關系管理能力不足,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4)由客戶財務狀況惡化或破產造成的供應鏈斷裂;
(5)政策性風險,如配額政策變化、出口貼息與退稅政策變化會直接給外貿企業經營帶來壓力,縮小其生存空間。
3.4市場銷售環節
(1)出口服裝市場因流行款式、色彩等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產品供大于求,銷售出現困難而導致供應鏈發生危機;
(2)產品外銷限制風險:進口國采取反傾銷、提高關稅、限制進口數量等特別保護措施來阻礙我國的紡織品出口,或者采取原產地規則、技術壁壘等非關稅措施對企業的出口造成障礙;
(3)我國與出口國發生貿易摩擦導致供應鏈發生危機;
(4)來自國際或是國內的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使得供應鏈承受巨大的壓力;
(5)人民幣升值壓力導致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或是出口產品價格失去競爭力而觸發的供應鏈危機。
3.5外貿服裝企業內部
(1)業務流程整合不當影響供應鏈效率,導致供應鏈管理出現危機;
(2)產品成本控制不當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3)庫存控制不當會占用大量資金,帶來損耗以及產品滯銷或者脫銷;
(4)財務失敗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5)勞資糾紛或關鍵人才流失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6)風險響應機制和應急方案失敗可能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7)戰略計劃錯誤或戰略投資失敗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8)企業文化價值觀不一致或風險意識薄弱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3.6供應鏈整體環境
(1)國際國內發生自然災害、疾病、恐怖主義或戰爭可能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2)政治不穩定或者政治干預可能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3)宏觀經濟波動可能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4)公用事業提供不足可能導致供應鏈管理達不到預期目標。
4基于粗糙集的冗余指標約簡
基于粗集的樣本屬性冗余約簡Roughset理論是波蘭數學家Z.Pawlak提出的一種分析數據的數學理論。其思想是利用已有知識庫,將不確定或不精確的知識用已知的知識庫中的知識來近似的刻畫,它可以在保持分類能力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知識約簡導出問題的決策和分類規則。該理論的特點是它不需要提供除問題所需處理的數據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驗信息,所以對問題的不確定性的描述及處理相對客觀。
由于預警指標體系中具有較多的變量,這些變量根據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危機預警中發揮不同程度的作用。因為危機預警的目的是能夠及時、準確、高效地預測、分析和度量危機,因此,解決危機預警指標的選擇和淘汰問題,對危機預警指標體系進行合理簡化與優化就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4.1構建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危機預警指標信息系統
5結束語
從外貿服裝企業供應鏈具體環節出發,通過文獻研究以及具體企業的訪談調研,分層次建立供應鏈預警指標體系,通過粗集理論對預警指標體系進行優化,得到更具科學性、針對性的指標體系,便于外貿服裝企業準確判斷供應鏈危機狀況。
參考文獻:
[1] 王貴英. 2008紡織出口企業出路何在[J]. 綜述展望,2007(2):2-5.
[2] 曹亞克. 建立紡織服裝業損害預警系統的構想[J]. 中國流通經濟,2007(3):37-38.
[3] 陶立,等.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指標預處理體系構建及檢驗[J]. 江蘇商論,2007(3):145-146.
[4] 張文修. 基于粗糙集的不確定決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 李曉宇. 高新技術項目風險預警系統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