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瑜伽四家均有盤足坐法(俗稱打坐)的功法,但各自的修持練法和追求有所不同。道家的盤坐法,注重身體生理的變化,打通任督二脈,以至于通達奇經(jīng)八脈,追求健康長壽的效果。而佛家的盤坐法不大注意身體生理的變化,而是重視“修心”。盤坐對太極拳練習者來說會有兩方面的收獲:一是能把大松大柔練得更好,練拳時上肢動作想到盤坐的松柔、下肢動作想到樁功的松沉;二是在推手、散手搏擊時無論運用何勁、何力都不至于迷亂,因為盤坐有心靜之法能養(yǎng)膽足,膽足則氣壯,膽不足則神疲。盤坐相對于變化多端的拳架動作來說顯得簡單,因為盤坐時較容易做到心靜體松,能有效提高調心、調息的質量,為太極內功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此介紹的是楊式太極拳盤坐的入門級練法。
一、開式左單盤
如圖1。把左腿放在右腿上面,兩小臂接近腕部的陽處分別對應放在左、右膝蓋的陰處(內側)。初練打坐之人,臀部宜加一塊坐墊。雙目半開半閉視若無睹。舌頭輕微舔抵上腭,猶如還未生長牙齒的嬰兒的酣睡狀態(tài)。頭正,后腦稍微向后收放,前顎內收。背脊自然直立,大椎以上往上松(引領),大椎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同時對拉放松,又微微伸展拔長,這就是虛領頂勁。意念從頭頂、面部(面帶微笑,人在微笑時神經(jīng)自然會全部放松)、頸、胸、肩、肘、腕、手掌、手指、腹、臀、胯、大腿、膝蓋、小腿、腳面、腳底依次向下放松。初練者應注意呼吸時不可強使意念行氣,過早追求氣通小周天、大周天是不好的,否則易生弊端。在心靜體松的狀態(tài)下,從胸式順呼吸自然進入腹式逆呼吸,呼吸宜緩、柔、深、長。
二、合式右單盤
如圖2。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雙掌合十(兩手的掌、指相對合攏),貼近膻中穴,距胸前3~7cm。手指往上松,肘底往下松。開始時,兩手掌中的勞宮穴虛凹,通過緩慢的舒展松開,左、右手掌的勞宮穴相對凸起貼近。其余要領與開式左單盤相同。
三、獅式開合坐
若習練者中、下肢較硬不易彎曲,可先采用獅式開合坐的練法,待中、下肢的筋、骨、肉適應后,再過渡到開式左單盤與合式右單盤。練習獅式開合坐時,練習者坐著,兩腳腳底互相合攏(兩腳的掌、跟相對靠攏),兩腳底的外沿合貼一起,內沿隨著腹股溝與骨盆的緩慢松展而越離越開。手上動作先做開式(如圖3,參照開式左單盤),后做合式(如圖4,參照合式右單盤),意念在腹股溝與骨盆,其余要領與開式左單盤相同。
盤坐時間,可于晨起和晚睡前各行一次,如有余暇午后亦可加練一次。初練打坐者,不要勉強坐得太久,坐至兩腿發(fā)麻發(fā)脹就可結束,左盤、右盤合計練習10~20分鐘。打坐結束離座前,用雙手揉搓面部及兩腳,使氣血流通然后離座。在盤坐的過程中,氣機發(fā)生變化時,心念的注意力往往被感悟的境界牽制,甚至會出現(xiàn)幻想。入門級的練法只要想著虛領頂勁、松胸、氣入中丹田和下丹田、松肩沉肘、松掌舒指、松腰、松胯就可以了,這些是練拳者盤坐時所守的“竅”。盤坐至相當程度后,則內部靜中求動,并非只靜不動,這也是一個應守的“竅”。太極拳受道家影響,從道家修煉的方術來講,“守竅”與“煉氣”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竅”是利用意識的作用,“煉氣”是用意鍛煉呼吸,通過盤坐吐故納新把呼吸之氣引向丹田,乃至從“龜息”練到“胎息”。(沒有上乘明師的言傳身教,是難以練成胎息功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