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地方政府決意向陷入危機的飛躍集團伸出援手,以期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2007年以來,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紡織業出口萎縮,海外業務大幅減少,今年年初信貸緊縮,有“全球最大縫紉機廠商”之稱的浙江飛躍集團,面臨資金鏈隨時斷裂的危險。此時政府向飛躍集團伸出援手,似乎“雪中送炭”。政府此番決策初衷,當然也是好的。但這到底是明智之舉,還是一次干預市場規律的非理性行為呢?
略知中國民營企業艱難歷程者或許都會覺得,政府這次相救是對民企的莫大支持,值得企業家們額手稱慶。畢竟,能得到政府如此“厚愛”的向來只有國有企業。但事有兩面,河有兩岸。大多數資金密集型國企利用政府的“父愛”,把企業虧損歸結為政策性負擔,不斷獲取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這就是經濟學里所謂預算軟約束。眾所周知,國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礙正是預算軟約束。那么,飛躍集團在政府“厚愛”之下是否也會步此類國企后塵?
飛躍集團發展到今天,實際上也已成了某種具有政策性負擔的企業。和國有企業一樣,它實際上已變成了政府的“兒子”。兒子出事了,老子豈能坐視不理?可以想見,假如這個大型民營企業轟然倒塌,可能意味著地區就業與稅收受到嚴重影響,大筆銀行貸款變成呆壞賬,這些都是地方政府不能承受之重。政府伸出援手,不難理解。對長期缺少關愛的民營企業來說,這種“父愛”自然也無比珍貴。但我看,對建設有效率的市場經濟而言,這未必是件好事,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是負面的。只要企業與政府有著某種親密關系,或者政府把一些政策性負擔加在企業頭上,預算軟約束就會一直存在,企業這個“兒子”就永遠無法長大,無論這個“兒子”是國有還是私有。
再者,政府的選擇能力和判斷力,太容易受政治及利益集團影響,讓政府來選擇救助或者扶持某個行業和企業,代價巨大且收效甚微。在一個政府主導、官僚盛行的市場中,民營企業不但會缺乏競爭力,而且很有可能成為政府腐敗的源頭。1997年金融危機后,泰國、韓國和馬來西亞的私營企業在失去政府保護后大批倒閉就表明,產權私有化并不能解決企業效率的問題。近日,前國開行副行長王益被雙規。此案也源于其和幾家民營企業的曖昧關系。此案再次說明,少數民營企業勾結官僚,其肆無忌憚的腐敗程度,有時比國有企業更甚。
改革開放三十年,成長于體制外的中國民營企業雖一路坎坷,卻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了卓越貢獻,創造了大量就業和稅收,活躍了市場競爭,改善了整個經濟效率。我國要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就必須進一步消除對民營企業的偏見和歧視,還它們以公平的國民待遇,尊重這個企業群體的價值和地位。但是,對待民營企業,政府的態度不能矯枉過正,尤其要警惕在消除歧視的同時制造另一種不平等。對企業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一視同仁,讓不同類型的企業在一個公平環境下自由競爭。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應該是市場環境保護者、公共產品提供者和管理者。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科學研究、法治上應有所作為,同時還有責任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生產力提高。
我們還應看到,市場經濟與民營經濟天然相融。民營經濟天生產權明確,以盈利為追求,對市場信號反應最為敏感,而且為追求超額利潤必須不斷創新。只要真正放開,讓民營企業平等競爭,民營企業就定能為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所謂“父愛”,弄不好反軟化了民營經濟競爭力,還是收起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