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充分暴露了房產信貸市場上的潛在危險,很有可能出現像某些經濟學家擔憂的那樣,房產商還沒倒閉,銀行就已經首先倒閉了

最近,富有經驗的國際巨災風險模型公司AIR環球公司(AIR Worldwide Corp.)對于四川大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了估計:所有投保和未投保財產損失可能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這是他們公布的4套方案中最保守的估計方案,實際可能要比這個嚴重得多,而且這也還只是直接損失,加上間接的、動態的損失,此次地震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對于某些國內經濟學家發布震災有利于經濟增長之說,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無論是理論邏輯上。還是人道上,都是如此。其中,投保損失可能達到20億—70億元。這一估計涵蓋了家庭財險、企業財險和建筑工程險的損失。這一組數據也表明,絕大部分損失應該是在未投保的財產損失,這就意味著此次地震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可能還是需要個人或者其他經濟主體來承擔。這對于那些無家可歸、蒙受喪親之痛的災區人民來說,幾乎是不太可能。
根據我國保險業通行的《個人貸款抵押房屋保險條款》的規定,由于“地震或地震次生原因”所造成“保險財產的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中行、工行等中資銀行房貸投保的主要為基本條款,即,將地震列為除外責任,但東亞、恒生等外資銀行房貸投保一般會擴展地震條款。按照這一規定,銀行的確沒有責任來負擔相關風險損失,而那些沒有投擴展房貸險的住戶也不會得到保險的賠償損失,所有遭受地震的房屋倒塌風險都有住戶個人單方面承擔。因此,銀行仍有足夠的法律條款來讓這些身無分文的房奴們強制執行每月的按揭,否則,銀行可以有權收回房產的權利。諷刺的是,實際上,此時那些實物房產已經變成一堆廢墟。所以,銀行雖有權,可收回去的只是毫無用處的一堆文字符號而已。
由此可見,地震充分暴露了房產信貸市場上的潛在風險,很有可能出現像某些經濟學家擔憂的那樣,房產商還沒倒閉,銀行就已經首先倒閉了。也就是說,此次地震在經濟上實質是個人與銀行的雙輸。那么,如何解決這些由于自然災害帶來的巨大損失呢?那就是盡快建立房貸的第三方擔保機制,盡量把這些自然災害帶來的潛在風險從個人和銀行的風險轉移到專業的第三方保險公司上。一旦出現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可有效規避個人和銀行的破產風險。
目前,政府的做法基本上是通過核銷呆賬的辦法來解決。中國銀監會專門下發了《關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銀行業呆賬貸款核銷工作的緊急通知》。5月25日,中國銀行在四川廣元市受理了首例個人客戶提出無力償還住房按揭貸款的申請。銀行的溫情,仍舊抵擋不住理性的質疑。這一做法存在著相當的爭議。一方面,這部分本不應該是銀行承擔的壞賬,必然會引發銀行基本面的變化。根據不完全估計,此次銀行的損失應該在100億到180億左右;另一方面,完全由銀行來承擔所有風險,雖然從道義上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幫一些災民承擔了一些經濟風險,但也產生了不公平。比如,一筆勾銷的做法可能使得那些支付更少房貸的人得到了實質上的好處,而那些努力盡快交清房貸的勤勞之人吃虧。當然,這還不包括中間有人利用此次地震的混亂局勢渾水摸魚,牟取暴利。因此,我個人也比較贊同國際的通用做法,即出臺《個人破產法》,申請個人財產破產。在個人破產申請獲準并對個人全部資產進行徹底清算后,破產人余下的債務可以得到豁免,但同時也有限制條件,比如不能出入高檔場所消費。如此約束不僅能體現對受災人群的人道主義,也能體現對受災人群內部的公平性。對于銀行來說,個人破產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整個銀行業免受劇烈震蕩帶來的不穩定性。對于個人來說,也是一種良好的保護和規避風險機制。香港對個人破產就有詳細保護規定。因此,這也正是我們出臺《個人破產法》的最佳時機,即可以解決大地震留下的各種資產核算問題,而且也為接下去的改革提供一部良好的法律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