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價值鏈下收益分配不均衡現象越來越突出,發達國家占據價值鏈的兩端,具有比較強的創新能力,因而獲得更多的經濟租,而發展中國家則恰恰相反。本文應用租金理論分析全球化進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問題,提出產業升級是破解貧困增長的路徑選擇。在產業升級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兩個重大阻力:GVC中強大的買方勢力和自身能力的缺失。為此,發展中國家在產業升級的不同階段策略有著明顯的差異:OEM轉向ODM的升級階段,發展中國家最主要的策略是持續的技術學習以做好產業升級的能力積累;而在OEM、ODM向OBM的升級跳躍階段,發展中國家的策略是創新和差異化,并且要注重價值鏈下游的渠道控制。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租金;收益;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27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10-0044-05
通過吸收外來投資,發展當地配套企業及企業網絡,以代工方式切入全球價值鏈(GVC),被視為是發展中國家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下實現工業化道路的有效戰略。然而,借助于這種基于全球代工體系的工業化發展道路,雖然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實現起飛或低端階段的工業化進程,但是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到高端工業化進程中,卻廣泛地出現了被“俘獲”現象。發達國家作為價值鏈中的主導者,會設計各種包括技術標準、專利授權、質量、環保、交貨、庫存及價格等參數來控制發展中國家以代工者身份參與其價值鏈體系的本土企業的利潤空間、技術趕超和價值鏈攀升的進程,進而迫使作為代工者的發展中國家被“俘獲”于低附加值、低創新能力的微利化價值鏈低端生產制造環節。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和發展中國家在“微笑曲線”最低端的相互競爭,很多發展中國家正在逐步陷入一種“貧困增長”的陷阱,加工產品出口越多,產品的價格越會降低,以致產量的擴大并不能帶來收入的增加。本文將應用租金理論分析全球化進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問題,并且提出發展中國家破解貧困增長的路徑選擇。
一、 全球價值鏈各環節的租金分配
收益的根本來源是“經濟租”,而經濟租來自于各種生產要素不同的生產能力及其稀缺性,如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勞動以及企業家精神等。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要素收益率的降低,進入壁壘開始成為“租”產生的重要因素。進入壁壘較高的環節能產生較高的“租”,而競爭激烈的低進入壁壘環節,收益是不可能持續的,因為“租”會慢慢耗散。要保持較高收益,要么是該行業進入壁壘很高,行業外企業很難進入該行業與之相競爭;要么是進入壁壘在不斷發生變化,即企業的創新和生產能力在動態發展,不斷從事新的經濟活動,從而在該領域形成新的進入壁壘。Teece et al(1997)認為存在三種類型的租金:一是基于受到保護的市場力量而產生的壟斷租金;二是憑借企業獨特資源而產生的李嘉圖租金;三是依靠企業動態能力的熊彼特租金。
1壟斷租金、李嘉圖租金和熊彼特租金
壟斷租金的創造依賴于企業能夠在產品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條件下,考慮到其他市場和產品市場上的互替和互補現象,就會存在所謂的整個經濟體系能夠實現均衡狀態下的“帕累托最優”。但現實的產業市場結構并不是完全競爭這種理想狀態的產業結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條件下,消費者所要支付的價格要高于完全競爭時期其支付的價格,自然,企業的剩余增大。這種因為改變消費者剩余需求曲線而增大的企業剩余,被看作是加強企業市場力量的結果。相應地,這種剩余形成的租金水平,被稱為壟斷租金。
李嘉圖租金的創造是企業擁有獨特資源要素的結果。稀缺性資源能夠產生李嘉圖租,是企業利潤的源泉和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資源的界定標準在于三個方面:需求、稀缺和成果的可占有性。企業內的人力資源、專利、設備、原材料等都是企業的資源。而將一組資源組合起來使用的方法與技能就是企業的能力,如質量控制訣竅、商品推銷技巧、科學研究技能、學習能力等屬于企業的能力范疇。這種異質性資源使單個企業的要素價值被激發出來的過程稱為租金的搜尋和選擇過程,其所獲得的企業整體的市場溢價就是企業的經濟租金。
熊彼特租金也可以說是由于企業家創新而產生的經濟租金,因而也稱為“企業家租金”。來自于不確定環境下由于企業預見和風險偏好產生的創新,是企業對現有資源能力更有效率地生產經營的結果。與傳統的認為壟斷會降低全社會福利的消極觀點不同,熊彼特認為,企業經濟租金反映了企業對競爭這種客觀存在的市場行為的回應方式,他把競爭視為“一種創造性破壞的過程”。熊彼特租來源于企業的生產方式創新、組織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一個企業要維持競爭優勢就必須依靠持久不斷的創新,即企業的經濟租要靠不斷出現的熊彼特租來維持。
2租金傳遞與收益分配
以上三種租金表示了企業不同來源的超額回報,把企業間業績的差異與企業內外部資源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企業持續租金的創造和獲得是一個從熊彼特租金到李嘉圖租金至壟斷租金依次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企業經濟租金最終需要通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市場力量來得以實現,對企業來說壟斷租金的取得是最關鍵和最直接的。市場力量主要通過進入壁壘和合作兩種途徑來實現,從根本上來講是企業擁有異質性資源能力(即李嘉圖租金)的結果。進入壁壘從某種角度上講就是資源壁壘。如果資源定位壁壘有價值,它就能轉化為至少在一個市場上的進入壁壘。進入壁壘主要有規模經濟、品牌忠誠和產品差異化等,無論哪種成因,它們都是企業對某種特種資源創造和使用的結果。規模經濟的出現來自企業通過不可撤毀投資和生產過程的研發建立起最能發揮資源效率的生產能力;產品差異化是因為企業擁有關鍵性的獨特資源和產品研發能力,等等。資源獨特性包含了有價值、稀缺而又難替代的特征。有價值表明該資源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租金創造中的重要性,而稀缺和不可替代性又提高了競爭對手的跟進和模仿的成本。擁有具有這些特點的資源的企業無疑是會形成特定市場定位而獲得市場力量從而得到更多收益。
但是從時間維度上看,企業資源的獨特性是短暫的,競爭對手會通過創新和模仿來打破現有格局。為了繼續獲得租金,企業必須主動進行“創造性破壞”,打破自我的資源和能力優勢,把能力提升從一次性突破轉化為持續過程,利用汲取機制和能力提升機制,持續培育、改進和重構異質性能力的知識基礎,整合和提升異質性能力,最終實現多項特定能力的循序銜接,在動態競爭中保持穩定的優勢地位,從而不斷創造出“李嘉圖租金”。因此,熊彼特租金更被看做是企業持續經濟租金的根本源泉,而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競相爭奪的焦點。
在價值鏈中獲得較高收益的全球購買者或主導型生產者,基本上來自發達國家,而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價值鏈中處于附屬地位的企業,大多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企業具有比較強的創新能力,不斷在工藝、營銷、研發等各方面進行創新,控制了進入壁壘較高的設計、品牌和營銷環節,在價值鏈中居主導地位,因而能夠獲得熊彼特租金甚至是李嘉圖租金和壟斷租金,從而獲得較高收益;而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比較優勢就是成本優勢,因而無從獲得熊彼特租金,往往只能通過加工、組裝和生產環節而嵌入全球價值鏈,進入壁壘較低,競爭激烈,從而收益較低。這種進入壁壘差異及權利不對稱同樣也使國家之間收益分配出現差異,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形成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與收益分配的不匹配。為此,發展中國家想要掙脫這一陷阱,成為真正的“發達的工業國家”,就必須著眼和重視“微笑曲線”的兩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擴張,一個是向自主知識產權擴張,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是必須要向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營銷渠道、自主營銷手段這一端來擴張,通過產業鏈中不斷創新,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不斷進行產業升級。
二、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的障礙
Kumphrey和Schmitz提出了四種不同層次的升級: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產業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對以上四種產業升級方式,眾多研究表明其內部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1]。普遍認為產業升級一般都依循從工藝流程升級到產品升級再到產業功能升級最后到鏈條升級這一規律(參見表1)。

全球價值鏈下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一般都處于OEM階段,由OEM向著ODM甚至OBM的跨越標志著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下地位的攀升。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積極進行著產業升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有兩個原因:1 GVC中強大的買方勢力
GVC中強大買方勢力來源于發達國家技術勢力與市場力量的融合。其中,對全球需求市場(既包括新興產品,也包括傳統產品的需求市場)終端通道的掌控與壟斷所內含的市場力量是其對發展中國家形成買方勢力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其技術勢力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條件。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積累和足夠規模的本土市場高端需求,成為世界新技術、新創意、新產品源發地和新需求市場的開拓者,由此對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不對稱的買方勢力。GVC中買方勢力對日益增長的非生產活動(即品牌、營銷、產品開發、設計和對從屬企業關系的協調)具有很強的掌控能力。領導性企業(即全球性買者)聚焦和投資于這些活動,并把其作為核心能力對待。為獲取滿足自己需要的供應商,國際購買商提供技術、合同安排、運輸、結算、人力資源投入甚至是給予融資支持,這本身就是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集群以環節內升級的機會。但是這種投資與支持投入越大,購買商越不希望集群功能升級,畢竟增加競爭對手的同時需要另一筆投資去找到新的供應商。處于GVC中發包方的品牌廠商,就是橫在試圖實現功能升級的OEM企業面前的一條難以跨越的坎,OEM企業的功能轉型必然會與之發生利益沖突。由于OEM企業的戰略轉型會使原先的合作者變成了現實競爭者,戰略轉型后的OEM企業可能在品牌知名度比較低的時候,重新使用低價格的策略,這對于國際購買商來說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沖擊。這樣,國際購買商紛紛設置障礙,并且對OEM企業進行可信威脅:如果你不退回去,這個OEM訂單我就交給別人去做了。在現有品牌廠商的“威脅”下,發展中國家目前很少有OEM企業能夠真正跨越這一步。并且,OEM、ODM向OBM的升級跳躍,原來的代工者要取代發包者買主的地位,意味著原來的代工者要與先進企業在全球市場進行面對面的競爭較量。在發達國家的先進企業的品牌已經占滿品牌空間、品牌空間十分擁擠的前提下,全球市場能不能認同新進入的企業和品牌就是問題的關鍵。
2發展中國家自身能力的缺失
產業升級過程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隨著產業升級的不斷深化,附加價值不斷提升,經濟活動非實體性或產業空心化程度也將不斷提升,對本土企業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比如,在OEA和OEM階段,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主要能力是生產能力;而當發展中國家企業升級到ODM階段,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主要能力將包括生產能力、研發能力,法律能力;當發展中國家企業升級到OBM階段,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主要能力將包括生產能力、研發能力,法律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等。由于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主要能力就是生產能力,在向價值鏈兩端升級過程中面臨的能力困境相當明顯。當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試圖開發自己的品牌,或者試圖在美國和歐洲市場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時,由于受到資金積累能力和運作能力的限制,很難持續地堅持下去。OEM企業要從原來的生產制造企業,順利完成品牌轉型也會遇到非常大的管理能力的障礙,技術開發、品牌建設、渠道建立與售后服務等都會成為難以跨越的幾道坎。同時,產品創新和品牌經營都涉及到對隱含性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僅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本,而且風險高、周轉慢、回收期長,即學習速度慢。尤其是產品創新和品牌經營所需要的知識產權,要投入的費用都屬于“沉淀性成本”,一旦投入失敗不可能像有形資產投入那樣可以正常的收回。這都使得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面臨內力不足的窘境。
三、發展中國家的對策
發展中國家要擺脫在全球價值鏈中不利格局就要進行產業升級,而產業升級是具有相當高的能力要求的。發達國家之所以會一直把握在全球價值鏈的兩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強大的研發和營銷能力。因此,持續的學習是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的根本戰略。在產業升級的不同階段發展中國家的具體策略又存在一些差異。
1OEM向ODM的升級階段
對那些有條件獲取大規模OEM訂單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來說,由于是在先進企業的品牌產品趨于成熟階段時進入市場,因而最初并不具備通過產品創新能力和品牌運作能力,來與發達國家的先進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正面較量的機會和實力。此階段的主要任務就不是大規模投入研發和形成著名品牌,而是要注重于生產規模和時效,注重學習如何在價格、質量、交貨期、售后服務等方面滿足買主的需求,以降低生產和時間成本為競爭手段,努力建立與發包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和誠信關系,大力發展規模經濟和速度經濟,逐步形成快速的技術學習和擴張產品創新的組織能力。在這個時期中,學習的速度問題尤其重要。Willian等學者認為企業惟一的競爭優勢或許就是比它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3]。一方面,先進企業的發展水平也是向前移動的,只有比先進企業以更快的速度學習,才能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某些更為后進的欠發達國家的企業也在追趕,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學習,才能保持本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模塊化分工中的相對位置。
全球價值鏈中企業的學習可以分為區域內部學習和區際間學習。區域內部學習主要依靠地理臨近性,企業通過與區域內部企業、大學,教育機構,研發機構,技術傳播組織和商會,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技術人員的內部流動、干中學等途徑來獲得顯性與隱性知識的提升,從而通過區域內部學習將衍生出企業異質性的競爭力而獲得李嘉圖租金;區際網絡學習則是企業通過全球價值鏈的聯系,增進與跨國公司的溝通,促進知識溢出,獲得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對于顯性知識的交流,可以利用基于物理工具的弱聯系,如信息系統、通信網絡、共享數據庫等方法;而對于隱性知識的交流,可以通過定期與不定期會議、BBS等交流平臺。通過區域學習,全球價值鏈下的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和整合價值鏈資源,將能力提升從一次性突破轉化為持續過程,持續培育、改進和重構異質性能力的知識基礎,整合和提升異質性能力,最終實現多項特定能力的循序銜接,實現從熊彼特租金到李嘉圖租金再到壟斷租金的傳遞,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收益分配能力。
2 OEM、ODM向OBM的升級跳躍階段
從OEM、ODM向OBM的升級跳躍,關鍵是要能夠獨立承擔國際分工的“微笑曲線”的兩端——產品創新和品牌經營這兩個環節。掌握了這兩個環節的隱含性知識和技能,就意味著“產品制造”或“產品設計”演變為真正的“產品創造”,因而是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的最高級狀態,在這個階段企業要重點關注如下方面:
第一,以創新和差異化為主要的競爭途徑,而不是以規模和成本為主要的競爭手段
差異化策略是企業經過調研向市場提供的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它形成對于整個行業或主要競爭對手的“獨特性”的經營戰略,是在產品同質化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向市場展示并獲得市場認可的與眾不同和別具一格的戰略。差異化戰略能構筑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特定的進入障礙,有效地抵御其他競爭對手的攻擊。能減弱顧客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并能使企業獲取到超額的利潤。那么擁有這種差異化的企業就獲得了競爭優勢。差異化的經營戰略意味著OBM企業必須選擇一套不同的活動,以給顧客提供獨特的價值,而不是僅僅強調經營效率,不是在彼此模仿下尋求超過對方。單憑以經營效率為基礎的競爭,會使競爭者之間的戰略趨向一致,彼此會相互毀滅,而且導致損耗戰,犧牲企業對長遠投資的能力[4]。說到底,只要是沒有品牌的戰略定位,必將導致OBM戰略升級失敗[5]。
第二,積極進行價值鏈下游的渠道控制
擺脫“曲線中間段”低位的不利格局不能單純依靠向“曲線上游段”攀升,而更要注重依靠市場勢力構建向“曲線下游段”努力,這反而會通過“互動”使上游研發更能滿足市場需要,取得更大的收益。
價值鏈“下游”的渠道控制對“上游”技術創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對市場需求變化的迅速掌握及時修正研發或設計的技術參數,使研發或設計與市場需求的變化更加吻合,從而提高研發的成功率,降低研發的市場風險,這是實現由生產到銷售“驚險一跳”的關鍵。二是“下游”市場勢力的構建可保障或擴大企業產品的銷售量,通過規模經濟更好地“分攤”“上游”研發或設計的總費用。同時,利潤源的拓展可有效增加上游研發的再投入。三是由于企業內技術創新成果在使用上邊際成本接近于零,故在給定技術創新、產品改進或升級前提下,下游渠道的拓寬與控制所致銷售量的上升,也即等于企業盈利水平與再創新投入的動力和能力獲得有效提升。
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而言,向價值鏈下游拓展以形成國際市場力量,有以下三種途徑:(1)通過建立國際戰略聯盟,借用海外銷售網絡。(2)自建海外營銷渠道,向價值鏈下游拓展。(3)通過并購海外品牌或貿易商,快速拓展海外渠道。
四、結 論
對以“世界工廠”著稱的中國制造業而言,全球化既是機遇,更是挑戰。發達國家已經掌握了全球化的先機,其在制造業上的控制力越來越強,有人形象地將美國比喻為世界工廠的董事會,將中國比喻成世界工廠的生產車間。如果我們不抓住全球化生產的有利時機,不充分利用全球化生產帶給中國制造業的便利條件,不積極向發達國家學習,提高中國制造業的水平,價格競爭將成為中國制造業最主要的競爭工具,中國將繼續處在豐收的貧困之中。從未來的競爭路徑來看,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是基本方向。但在產業升級的不同階段策略有著明顯的差異:OEM轉向ODM的升級階段,中國企業最主要的策略是持續的技術學習,以做好產業升級的能力積累;而在OEM、ODM向OBM的升級跳躍階段,中國企業的策略則是創新和差異化,并且要注重價值鏈下游的渠道控制。參考文獻:
[1] Lee, J.-R., Chen, J.-S. Dynamic Synergy Creation with Multiple Business Activities: Toward a Competence-based Growth Model for Contract Manufacturers[C]R. Sanchez and A.Heene (eds) .Theory Development for Competence-Based Management, Advances in Applied Business Strategy[M]Stanford, CT: JAI Press,2000.209-228.
[2] Kaplinsky, R.,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C]Paper for IDRC 2002.
[3] Willian B.Brineman,J.Bernard Keys and Robert M.Fulmer.Learning Aerossa living Company:The shell Companies Experiences[J]Organization Dynamics,Autumn,1998.61-69.
[4] 邁克爾#8226;波特.競爭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31-32.
[5] 劉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升級的路徑與品牌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5,(5).
Rent, Revenue and Industry Promotion
——A Research on Inequality of revenue distribution under global value chain
Abstracts:Inequality of revenue distribution under global value chain is harder and harder The developed country takes up the two ends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have stro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so it acquires more economic rents The developing country reverses The paper applies rent theory to analyze the inequality of revenue distribution under global value chain, puts forward industry promotion is the path to solve the poverty increase The developing country will face two problems during industry promotion: the strong purchaser power and the lack of capability Therefore, the developing country should have different strategies during different industry promotion stages
Abstract:Global Value Chain; Rent; Revenue; Industry Promotion
(責任編輯:于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