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動性過剩往往被看做經濟過熱的征兆,這種基于有效需求的理論不能用來解釋消費、投資不足的金融主導性流動性過剩。與內生性的貨幣供給不同,這種流動性過剩帶有外生性質,獨立于名義GDP流量變動的存量過剩。有效需求的緊縮政策在消除存量過剩時伴隨的將是流量的減縮。本文最后給出了不同于基于有效需求的消除流動性過剩的若干思路。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診斷;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10-0071-06
以東北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何劍教授為主編推出的新書《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研究》彰顯了他一貫的以經濟哲學為指導的政治經濟互融的研究方法。在安全領域的研究上,研究基礎的改變和方法論的突破對于整個國際安全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創新。何劍教授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研究,觀點新穎,建樹頗多,在應用中突出表現為對傳統安全學體系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突破,這一突破把安全學置于政治經濟互動關系的基礎上,使得在傳統意義上屬于微觀社會領域的非傳統安全行為與在傳統上屬于宏觀政治軍事領域的傳統安全行為通過市場機制結合在一起。
東北亞地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一直是全球安全的熱點地區,作為兩極格局下對峙雙方的力量前沿,不可避免地處在權力角逐和利益博弈的前沿地帶。大國角力下的小小波折都可能形成東北亞地區的局部熱點,臺海對峙、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印的喜馬拉雅戰爭和中蘇珍寶島戰爭無一不是局部熱點激化的表現。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將東北亞地區列為戰略核心區,強化其在東北亞地區巨大的軍事和政治影響,逐步加強對區內主要國家的經濟控制能力和能源約束能力,對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和安全合作機制的關切程度大大增加了。除了美國,東北亞地區國家間的關系也變得錯綜復雜。表面上看,尚可以以中、俄、蒙、朝為一方,以日、韓為另一方來進行大的“陣營”的劃分,但實際上,每一個國家又有著特殊的利益訴求。俄羅斯對于東北亞輸油管線的安排最終棄“安大線”而選擇“泰納線”;蒙古不斷舉行與美國的聯合軍演,在經濟上更親近帶來巨額“無償”援助的日本;中朝經貿關系沒有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中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往來則不停地創造著新的歷史高度;韓、日之間的領土、歷史和文化沖突不斷加深,與朝鮮間的民間和官方往來則日趨密切……。將這些矛盾歸納起來,再加上美國的干預和影響,,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則變得異常復雜而多變,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合作機制的重要性則顯得更加突出和迫切。
針對紛繁復雜的情勢,該書首先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合作形勢和安全合作機制進行了總體上的分析與討論,將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劃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傳統安全包括三個方面,即政治、軍事安全形勢和機制,美國因素在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和機制中的影響,以及朝核危機的爆發與解決。非傳統安全選擇目前對東北亞地區影響最為顯著的三個方面因素進行研究,包括地區經濟安全與合作、能源安全與合作和環境安全與合作等內容,將局部危機拓進至國家安全和地區安全層面展開研究,將問題的關聯性復合性突顯出來。以此為基礎,概括了東北亞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的總體特點、表現形式與運作機制,將安全合作機制的現狀歸納為“方錐體”的運行格局;將安全合作機制的發展規劃為“圓錐體”的運行模式;對安全合作機制未來的改進和簡化提出了新的設想,即“箭體”和“旋轉體”,并對未來地區核心與邊緣化的國家做出了預測。
在邏輯設計上,該書以朝核問題作為東北亞傳統安全力量與運作機制的試金石——朝鮮半島是東北亞地區力量角逐的核心區,也是地區矛盾最集中的承載區,朝鮮核問題的出現,既有其問題的特殊性,也有其深刻的地區安全大國戰略博弈的共性。該書在全面分析了東北亞地區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形勢與力量態勢之后,將東北亞地區幾乎所有的力量都引入朝鮮半島,通過朝核問題所承載的意識形態、大國戰略均勢、領土與地區熱點等各個層面的問題模擬了東北亞區域安全合作的基本環境,進而通過對六方會談的內容與形勢的探討,完成了對問題特征性的解決;同時,也完成了對美國主導因素和政治、軍事因素的基本安全形勢與合作模式的應用性研究,成為未來東北亞區域安全合作模式與機制的基本藍圖。
而在非傳統安全上,該書也選擇了一個隱性的非傳統安全力量的考量平臺——環境安全。經濟安全是通過國家間的貿易、投資、政策協調與統一以及產業調整為表現形式的,在其中,經濟合作越緊密、合作范圍越廣,導致國際間環境問題轉移或激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能源安全對環境問題的影響就更為直接,能源開采、運輸、儲存、消費等各個領域都可能帶來對環境安全的直接威脅。這種設計,使得環境安全不僅僅是環境安全,而是非傳統安全的綜合載體。該書首先將環境問題上升至國家和地區安全的高度,并有針對性地對東北亞環境安全的挑戰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在借鑒國際環境合作現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對東北亞環境安全合作的模式進行了設計,并根據東北亞非傳統安全的基本情況做出了戰略性的選擇。而根據作者的分析思路,其在東北亞環境安全問題中所規劃的策略和方法,對我國正在進行的以“主體功能區”劃分為基礎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本書的最后,并沒有試圖將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進一步融合,這種處理,雖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也保持了目前安全學理論中研究與探索的謹慎性。客觀地講,本書的相關結論對于我們觀察現行世界熱點地區的安全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目前大國角力的格魯吉亞,也許建立保持大國參與和均勢的中亞安全合作,比起北約(美國)與俄羅斯的直接對峙的中亞,對于我們的世界要安全得多。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看到何劍教授筆耕不輟,對中亞地區的安全再進行一次全面的分析與研究。
(責任編輯:劉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