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考察新會計法實施前后的效果,采用博弈論分析方法確定了影響會計法監管效果重要因素:對上市公司的處罰,對監管部門的處罰,公司違規責任的認定、監管部門的監管成本,監管部門的監督權責任承擔認定、公司內部人員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等。實踐中要充分運用這些因素以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及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會計法;監管效果;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10-0094-04
我國于2000年7月1日起開始實行新《會計法》。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在2002年7月開始實施《薩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然而,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仍時常發生。通過對新《會計法》實施前后的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對比考察可以發現:(1)新會計法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監管效果。自新《會計法》開始實施前后的6年里,損益不實的企業占被抽查企業的比例從1998年的89%下降到2003年的18%,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2003年的報告損益不實的比例下降最為明顯。這說明新《會計法》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方面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說明財政部定期的“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和“《會計法》執行情況大檢查”的監督行為發揮了作用。(2)新《會計法》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新《會計法》頒布實施后的3年時間里,仍然有超過半數的企業存在著損益不實的情況,這說明新《會計法》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或者仍存在著需要完善之處。這就需要進一步找出影響監管效果的關鍵因素,以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及制度的完善。
表中數據來源于財政部定期的“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和“《會計法》執行情況大檢查”報告,由于“資產不實的企業占被抽查企業的比例”,“權益不實的企業占被抽查企業的比例”兩組數據不全,故表中未提及。
一、文獻回顧
目前,會計監管理論的主流觀點是會計監管的博弈論。該理論認為會計監管的必要性不僅僅是為了消除代理關系的“不對稱”問題,也不止為了解決“會計造假”問題,更是為了建立一種有效的博弈制度。
澳大利亞學者Sheikh F.Rahman認為,會計監管是一個政治博弈過程,靜態的會計監管模式是會計活動參與各方在各自力量和環境的約束下所達到的一種暫時均衡[1]。鐘子亮,曹林仲,陳煒煜運用博弈理論和思想對會計監督問題進行分析,但未引入博弈模型,僅把博弈論的分析思路和理念與要分析的內容相結合,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2-3-4];汪建忠,王性玉引入了簡單的 “囚犯困境”博弈模型,但模型較為簡單[5-6];杜興強,秦江萍從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的角度分析會計信息披露和會計監督[7-8]。
除了從博弈角度研究會計監管效果以外,還存在以下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觀點:(1)會計制度的自身原因,市場體系不健全,相關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了會計監管效果較差。會計是一門貌似精確但并不精確的科學,會計原則或會計標準的選擇余地較大,不同的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造成了監管的難度加大,代表人物有楊志勇[9],李穎輝[10],孫晶霞、陳文學等[11],(2)公司治理結構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制度根源。在公司制的企業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滋生了會計誠信、會計監管問題。代表人物有王化成[12],劉磊等[13]。
二、會計法規監管的博弈解釋
從博弈的角度看,會計法規作為一個規則、一個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結果,同時作為一個好的制度,應該是能夠自我實施的制度和激勵相容的制度。根據《會計法》和《公司法》,我國的上市公司(被監管方)受到來自國家審計部、財政部、注冊會計師協會和證監會(統稱為監管方)等部門的監督,二者的關系可用圖1表示。
作為監管方,有責任對上市公司進行會計監管(如對其進行審計或采取其它措施),監管部門會發生監管成本(指監管部門計劃并實施了監管所發生的一切費用,而且一旦發現問題還要繼續追查等)。如果監管部門不作為,則不發生該監管成本,但可能受到來自上一級的處罰。
作為被監管方的上市公司,有責任遵守會計法規(如真實準確地披露會計信息),否則一經發現將被處罰,發生處罰成本。
在切實考慮自身的收益和成本時,監管方和被監管方會有采取有利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動的可能性。
下面采用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靜態模型進行分析。
1.基本假設
(1)假設博弈的當事人有兩方:一方是上市公司;另一方是財政部、審計署和證監會,統稱為監管部門。
(2)監管部門有責任對上市公司進行會計監管,監管部門的純戰略為監管或不監管。
(3)上市公司有義務遵守財經法規,上市公司的純戰略是違規或不違規。
2.為使博弈模型更加符合實際并便于研究,本文進一步假設:
(1)上市公司違規所得收益為a(a >0),上市公司選擇不違規時所得收益為-a 。
(2)上市公司如果違規,被查出后將被處罰 f(f >0)。
(3)監管部門的監管成本為 c(c >0),是指監管部門計劃并實施了監管所發生的一切費用,而且一旦發現問題還要繼續追查等。監管部門如果不監管則節約成本c。
(4)如果上市公司違規,而監管部門不對其進行監管,有兩種情況:一是有人舉報或案發牽連,使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被曝光(但這時尚未核實也未對上市公司實施處罰),這時監管部門將被追究責任,被處罰 d(d >0);二是無人舉報,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不被發現,則監管部門無得失。
(5)如果上市公司違規時,監管部門雖然進行了監管,但由于技術水平、職業道德、執業環境等原因,沒有發現問題,則上市公司得到違規收益,監管部門發生監管成本。
根據上述假設,本文首先選擇了一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對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會計誠信問題進行博弈分析。
在表1中圓括號里的數字:第一個數字為上市公司的收益,第二個數字為監管部門的收益。表1的會計監管博弈矩陣可做出如下分析:
(1)當監管部門不監管時,上市公司最佳選擇是違規,因為此時a >-a ;當監管部門監管時,上市公司最佳選擇要根據f與a的值來確定。當f > a 時,也就是上市公司受到的處罰大時,其選擇不違規,當f < a時,也就是受到處罰小時,上市公司選擇違規。
(2)當上市公司不違規時,監管部門的最佳選擇是不監管,因為此時c>-c;當上市公司違規時,監管部門的最佳選擇要根據f與c的值來確定。當f-c > c 時,監管部門的最佳選擇是監管,f-c < c時,監管部門的最佳選擇是不監管。
(3)通過上述兩個結論及分析,可推知對上市公司處罰的f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并且當f值小到某一程度時,此博弈矩陣就有一個上策均衡的解,即上市公司選擇違規,監管部門選擇不監管。這個博弈的解是我們所不希望的。
(4)當上市公司處罰值f加大到一定程度時,此博弈就不再有上策均衡的解,也沒有純策略那什均衡。此時,上市公司進行策略選擇時,就可能會考慮到監管部門監管概率等諸多問題。下面采用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進行研究。
表2中圓括號里的數字:第一個數字為上市公司的收益,第二個數字為監管部門的收益。
表2不完全信息會計監管博弈矩陣[14]
假設上市公司違規的概率為p,不違規的概率為1-p;監管部門進行監管的概率為q,監管部門不進行監管的概率為1-q;監管部門實施監管時發現問題的概率為r,沒能發現問題的概率為1-r;監管部門不監管時有人舉報的概率為w,沒有人舉報的概率為1-w。表2的會計監管博弈矩陣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1)監管部門的預期收益為:
π1=q#8226;{r#8226;[p#8226;(f-c)+(1-p)#8226;(-c)]+(1-r)#8226;[p#8226;(-c)+(1-p)#8226;(-c)]}+(1-q)#8226;{w#8226;[p#8226;(-d)+(1-p)#8226;c]+(1-w)#8226;[p#8226;c+(1-p)#8226;c]}
(2)上市公司的預期收益為:
π2=p#8226;{q#8226;[r#8226;(-f)+(1-r)#8226;a]+(1-q)#8226;[w#8226;a+(1-w)#8226;a]}+(1-p)#8226;{q#8226;[r#8226;(-a)+(1-r)#8226;(-a)]+(1-q)#8226;[w#8226;(-a)+(1-w)#8226;(-a)]}
對上述公式分別進行一階求導,可得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解:
p*=2c/(rf+wd+c),q*=2a/[ r(f+a)]
即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上市公司以p* 的概率選擇違規,而監管部門以q*的概率選擇監管。
三、會計法規監管效果的影響因素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歸納出會計法規監管效果的具體影響因素。
1.公司違規懲罰的力度
對上市公司的處罰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當處罰成本小于違規收益時,上市公司的最佳選擇是放棄會計不違規原則。也就是說如果對上市公司的處罰相對于其造假收益很輕,那么即使監管部門和社會監督等工作做的再好,上市公司也一樣會放棄會計誠信原則。因為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其有足夠的做假空間,監管部門不可能查出每一次的上市公司的非誠信行為,所以面對很輕的處罰,上市公司將“毫不猶豫”地放棄會計誠信原則。可見要想有效地治理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必須加大對上市公司的處罰。新會計法明確規定了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但是缺乏對其民事責任的規定。從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處罰公告來看,對有關的違法違規行為一般都采用行政處罰的辦法解決,對受害的投資者卻難以得到補償。另外,對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的處罰也僅限于行政處罰,正是由于目前我國民事賠償和刑事處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及會計師事務所的違規成本極低,處罰不能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
但是加大處罰就一定能發揮作用嗎?理論上可以證明,當處罰值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上市公司選擇 “誠信”還是“放棄誠信”,要視周圍的監管環境(如監管成本,監管部門失職時的處罰力度,以及舉報的可能性和監管時的查處可能性)而定。所以,對于公司違規懲罰涉及到一個懲罰的度的問題。
2.公司違規責任的認定
公司違規責任的認定是強化內部監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障。從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看,會計人員起著主導和具體執行作用。新會計法除了規定單位負責人的責任外,還多次提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承擔責任問題,也就是說,新《會計法》關于法律責任的規定也仍然保留了對會計人員的處罰。會計人員對于虛假會計信息的處理,要么聽命于單位負責人,要么堅持原則予以抵制。事實證明,會計人員基本都會選擇屈從。這樣,從會計法規定設計上,一方面強化會計信息監管,另一方面又隱含了強化會計信息監管的瓦解機制。所以,建議公司違規應該完全由單位負責人單獨負責對外報批的會計信息質量,明確會計人員只承擔內部職責。
3.監管部門失職處罰的力度
對于監管部門的再監管和處罰,其作用不僅僅是促使監管部門積極履行職責,其更深遠的影響是能夠長期地抑制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加大對監管部門的處罰,會顯著降低上市公司違規概率。加大對上市公司的處罰導致了監管部門監管概率的降低。這種現象在博弈論中稱為“激勵悖論”。在現實中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加大對失信上市公司的處罰,只能在短時期內起作用,要想長期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必須還要加大對監管部門失職時的處罰。因為加大對上市公司的處罰,只是讓上市公司在進行行為選擇時有所“顧忌”,而其最終做何選擇,要試其監管環境而定。其中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是營造良好監管環境的重要因素。如果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積極監管,那么對上市公司的違規將構成一種有效威脅;如果監管部門不積極監管,那么經過長期的博弈之后,上市公司會根據新的情況重新選擇違規的概率,從而導致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恢復如初。所以,加大監管部門失職時的處罰,從短期看是促使監管部門積極監管,從長期看則是有效地抑制了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的產生。
4.監管部門的監督權責任承擔認定
新會計法在規定財政、稅務、證券等多元監管部門的同時,也規定了避免重復查賬的做法,但由于無后果歸因,很難體現可預測性。加上缺乏完整的法律規范,因此會計法律制度節省交易費用的優越性無法充分發揮。同時,新會計法“違反本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的規定,可能導致會計法律責任的疊加,也使得各部門監督權難以落實。
5.公司內部人員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在監管部門和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博弈過程中,來自公司內部人員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對加強會計法監管效果起著重要作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夏草”對于上市公司造假的無情揭露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充分展示了來自社會公眾的監督力量。
以上是影響會計法監管效果的五個重要方面。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方面都不能單獨的發揮作用。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其中一個因素發揮作用要以另一個或一些因素的存在為前提。監管部門的監管成本增大時,會使企業違規的概率上升,因為此時監管部門監督檢查的積極性會有所降低,所以努力降低監管成本也對抑制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提高監管部門檢查時發現問題的概率能降低上市公司違規的概率。所以要想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還必須提高監管部門的專業技術能力,強化職業道德,改善執業環境。即使監管部門不對企業進行監督檢查,如果企業違規時被舉報的概率增大,則上市公司違規的概率將會降低。這意味著上市公司內部人員和社會公眾對上市公司違規也是一種有效的監督。
再比如:要想使“加大對上市公司處罰”的策略生效,就得必須同時提高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和執業能力,否則上市公司就會漠視這種處罰。因為監管部門不積極監管或雖然積極監管但執業能力不強,則會查不出或很少查出上市公司的違規,那么處罰對上市公司來說就構不成一種威脅。同樣監管部門的執業能力再強,如果不加大對上市公司的處罰,上市公司也會選擇違規。因為處罰輕,則期望收益高,從長遠來看上市公司有利可圖,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他們必然還會選擇違規。
四、結 論
會計法監管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結果。對上市公司的處罰,對監管部門的處罰,公司違規責任的認定、監管部門的監管成本,監管部門的監督權責任承擔認定、公司內部人員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等是影響會計法監管效果的重要因素。實踐中要充分運用這些因素進行制度設計來治理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
參考文獻:
[1] Sheikh F.Rahman.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gula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a power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Finance,1999,(4).
[2] 楊宗昌,鐘子亮.會計信息揭示的博弈論分析[J].財會月刊(會計),2001,(22):2-3.
[3] 曹林仲.會計監督中的博弈分析[J].經濟與管理,1999,(4):11-12.
[4] 陳煒煜.新《會計法》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01,3(227):21-25.
[5] 汪建忠.會計法修訂的博弈思考[J].會計之友,2005,(11).
[6] 王性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經濟經緯,2001,(6):76-79.
[7] 杜興強.會計信息產權的邏輯及其博弈[J].會計研究,2002,(12).
[8] 秦江萍.企業會計舞弊及其監管的博弈分析[J].經濟問題,2005,(8).
[9] 楊志勇.會計誠信危機與制度博弈[J].浙江金融,2004,(6):31-33.
[10] 李穎輝.試論會計誠信[J].中國科技信息,2006,(1):77.
[11] 孫晶霞,陳文學.會計誠信缺失的安全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2):269-270.
[12] 王化成.多管齊下建設中國注冊會計師的誠信環境[J].中國審計,2003,(Z1): 28.
[13] 劉磊.加強誠信體系建設 構建和諧會計環境[J].山東紡織經濟,2006,(1):9-11.
[14] 姚海鑫,李正,王德武.我國新《會計法》實施效果的一個博弈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2006,(4).
[15] 林浩.中國會計國際化和特色問題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3).
(責任編輯:于振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