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關系到遼寧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的后勁。本文借鑒產業競爭力分析的一般框架,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結合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特征,通過建立評價我國區域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進行排序,并將其與先進省份進行比較,從而明確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政府的財稅扶持政策。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財稅對策
中圖分類號:F4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10-0106-06
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第一大支柱產業。實現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把遼寧建成我國現代化裝備制造業基地,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制造,既是遼寧“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也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標志。在這種背景下,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與評價,明確其在全國的地位及競爭優勢與劣勢,可為政府制定促進裝備制造業振興的政策提供有效的決策參考。
一、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設計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的制造行業的總稱。按照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裝備制造業包括8類:金屬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武器彈藥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由于武器彈藥制造業關系到國家安全,所以本文討論的裝備制造業僅包括其他7個行業。
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是區域產業競爭力研究的重要內容。所謂區域產業競爭力,是指一國內部特定區域的特定產業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它通常是由該區域產業所具有的提供有效產品或服務的能力具體顯示出來。
產業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性、動態性和層次性的概念,很難有一個通行的分析模式和評價體系。本文借鑒產業競爭力的一般分析框架,采用相對指標形式,即遼寧裝備制造業與全國裝備制造業同一指標相比的指數形式,考察遼寧裝備制造業相對于全國裝備制造業平均水平的競爭力。根據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特征以及產業競爭力各個方面的相互關聯,確定衡量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的指標體系由5個不同層次的14個指標組成[1]。
(一)產業投入指標
投入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物質基礎。從產業投入要素的數量與質量等方面考察產業的競爭力,可采用以下3個指標。
X1:產業人均裝備率指數=區域產業人均資本投入/全國相應產業人均資本投入。產業資本投入用產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與流動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之和來表示。該指數是反映產業資本投入規模的一個重要指標。
X2: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指數=區域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全國相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該項指數從標志物質生產要素規模水平的固定資產投入規模的角度反映產業的競爭力水平。
X3:產業平均規模指數=區域產業的企業平均規模/全國相應產業的企業平均規模。企業平均規模用產業單位企業的平均銷售收入來表示。區域產業規模對產業競爭力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產業平均規模的相對狀況自然也是考察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產業產出指標
產出的效率與效益決定了產業有效供給能力的大小。從產出的角度考察產業的競爭力,可采用以下4個指標。
X4:產業資金利稅率指數=區域產業資金利稅率/全國相應產業資金利稅率。產業資金利稅率是指一定時期內產業實現的利稅總額與同期產業資產(固定資產凈值與流動資產之和)的比值。該項指數反映產業單位資金所創造的利稅額情況,主要用來考察和評價產業資金運用的經濟效益,分析資金的投入效果。產業資金利稅率指數越大,表明區域產業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資金運用效率越高。
X5:產業百元固定資產原值利稅指數=區域產業百元固定資產原值利稅額/全國相應產業百元固定資產原值利稅額。該項指數反映區域產業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決定產業獲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X6:產業流動資金周轉速度指數=區域產業的流動資金周轉次數/全國相應產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其中,產業的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產業產品銷售收入/產業全部流動資金平均余額。該項指數反映區域產業流動資金周轉的相對速度情況,速度越快,說明產業流動資金運營效率相對越高,獲利能力越強,產業就越有競爭優勢。
X7: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區域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全國相應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其中,全員勞動生產率=產業增加值/產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該項指數是考察產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是產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素質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一般來說,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越大,區域產業相對競爭力越強。
(三)市場績效指標
市場績效是產業市場地位的集中體現,較為綜合地體現產業競爭力。從績效的角度考察產業的競爭力,可采用以下3個指標。
X8: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區域產業產品銷售收入/全國相應產業產品銷售收入。該項指標表明區域產業在區際市場競爭中所具有的實力,體現產業的市場擴張能力。較高的市場占有率說明產業競爭力處于較佳的實現狀態。
X9:產業相對專業化系數=區域產業產值占該區域工業總產值比重/全國相應產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本文中工業總產值用的是裝備制造業的總產值)。該系數反映區域產業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專業化程度。若系數大于1,表明區域產業專業化程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產品自給有余,屬于區域專業化輸出部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若系數小于或等于1,則說明產業的區域專業化不明顯,競爭力較弱。
X10:產業外向度系數=(區域產業相對專業化系數-1)/區域產業相對專業化系數。該系數從理論上描述產業產品的區域輸出程度,是衡量產業對外開放程度及外部市場擴張能力的重要指標。產業外向度越高,其競爭力越強。
(四)技術水平指標
產業技術水平是產業技術創新和應變能力的重要決定因素。從該角度考察產業的競爭力,可采用以下2個指標。
X11:產業人力資源質量系數=區域產業工程技術人員占所有職工比重/全國相應產業工程技術人員占所有職工比重。該指標反映產業人力資源的相對質量。一般而言,較高的人力資源質量是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來源。
X12: 產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區域產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全國相應產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固定資產新度系數用產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與固定資產原值之比表示。該項系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產業固定資產新度的相對情況。由于新設備往往包含著更多的新技術,因此,固定資產新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產業技術裝備水平的高低。
(五)外部環境指標
產業所處的區域經濟和文化環境是影響其競爭力的一個外部因素。從該角度考察產業的競爭力,可采用以下2個指標。
X13:區域高技術產業產值指數=區域高技術產業產值比重/全國高技術產業產值比重。區域高技術產業產值比重用區域高技術產業產值與區域工業總產值之比表示。區域高新技術發展會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技術保證,促進其競爭力提高。
X14:區域研發經費支出指數=區域RD支出占區域GDP的比重/全國RD支出占全國GDP的比重。研發投入力度是區域科技環境的重要指標和衡量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外部要素[2]。
二、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一)評價模型的構建
1.數據的收集與評價方法的確定
根據2007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年鑒》和《遼寧統計年鑒》有關數據,計算評價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14個指標。從理論上可以構建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模型:
Fj=∑ωiXij(i=1,2…14;j=1,2…,7)
其中,Fj為產業j競爭力的綜合得分,Xij是j產業的第i項指標,ωi為i項指標的權重。權重通過主成分分析來確定,該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通過降維技術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性指標。即選出m個綜合因子F1,F2…Fm,然后對綜合因子進行因子分析,考察各綜合因子與原始指標集之間的聯系和數量關系,從而確定各綜合因子的內部結構以及認定各綜合因子的經濟含義,以每個綜合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構建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綜合評價模型。
2.主成分分析
對變量數為14、樣本容量為7的一組數據,利用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選出4個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5.81%一般而言,選取主成分個數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5%以上為宜。。各主因子對應特征根及方差貢獻率見表1,各主因子的原變量載荷矩陣旋轉后見表2。
利用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考察各主因子的經濟含義及其與內部主要指標之間的數量關系。
因子Factor1,在其上載荷值大于0.5的指標有X8(產業市場占有率)、X9(產業相對專業化系數)和X10(產業外向度系數)。綜合判斷,Factor1是體現產業市場效益的綜合性指標,可稱之為產業的市場績效因子。
因子Factor2,在其上載荷值大于0.5的指標有X4(產業資金利稅率指數)、X5(產業百元固定資產原值利稅指數)、X6(產業流動資金周轉速度指數)和X7(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綜合判斷,Factor2是體現產業產出方面經濟效益的綜合性指標,可以稱之為產業獲利能力因子。
因子Factor3,在其上載荷值大于0.5的指標有X1(產業人均裝備率指數)、X2(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指數)和X3(產業平均規模指數)。綜合判斷,Factor3是體現產業投入的綜合性指標,可稱之為產業資本規模因子。
因子Factor4,在其上載荷值大于0.5的指標有X11(產業人力資源質量系數)、X12(產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X13(區域高技術產業產值指數)和X14(區域研發經費支出指數)。綜合判斷,Factor4是體現產業技術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可稱之為技術創新因子。
(二)實證結果與評價
根據各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ωi(ωi=λi/∑4i=1λi,其中λi為第i主因子所對應的特征根,i=1,2,3,4),以及各主因子內部主要指標的載荷系數(選取載荷系數大于0.5作為主要指標,其余指標予以舍棄),可以得到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模型:
Fj=ω1F1j+ω2F2j+ω3F3j+ω4F4j
=0.4106F1j+0.3327F2j+0.1439F3j+0.1127F4j
在這個表達式中,Fj(j=1,2…7)為遼寧裝備制造業j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得分;ωi(i=1,2,3,4)為遼寧裝備制造業j產業的第i個主因子得分Fij的權重;Fij即F1j-F4j為j產業第1至第4個主因子得分,得分根據各主因子內部主要指標的載荷系數(如表2所示),通過下列式子計算得:
根據上面的模型,可以計算2006年遼寧裝備制造業各產業的競爭力得分,并按得分高低進行排序,其結果如表3所示。
從全國范圍來看,得分系數大于、等于或小于1的行業,表示其競爭力高于、等于或小于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得分系數越大,表明該行業的競爭力越強。從表3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得分情況看,金屬制品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排第三名,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而普通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排第四至第七名,這四個行業距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甚至是較大)的差距。
金屬制品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雖然高于和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但這兩個行業相對專業化程度不高,產業外向度低,表明這兩個產業占遼寧工業總產值比重小,產品輸出有限,面臨市場擴張的困境。
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市場占有率較高,但利潤貢獻率低。這兩個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較高,目前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礦山、冶金和起輸設備,環保設備等產品是遼寧的優勢產品和重點發展領域,其技術含量均已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水平,在全國處領先地位,具有較大的市場規模,但獲利能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屬于遼寧傳統優勢產業,市場規模大,但利潤回報不高。遼寧的汽車及零部件、船舶、軌道交通設備、飛機及零部件為代表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是遼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核心制造技術等方面綜合實力也居全國前列,并擁有國內同行業的排頭兵企業。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屬于高技術產業,利潤貢獻率高,但高利潤未轉化為高的市場占有率。從統計指標中發現,該產業是裝備制造業7個行業中利潤率水平最高的,但專業化系數和產業外向度又是最低的。表明該行業沒有將高盈利能力轉化為市場占有能力,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中應該重點擴大產業的市場規模和市場影響力。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產業,是建設現代化裝備制造業基地所必須重點發展的核心產業和主導產業。但遼寧該產業的競爭力不僅低于全國平均值,而且在本省裝備制造行業中排名最后。究其原因是獲利能力低下,資金利稅率指數和百元固定資產原值利稅指數在7個產業中均排最后。但該行業的專業化系數指數較高,表明其產值在遼寧工業體系中占有較高比例。對于具有規模經濟性和規模報酬遞增特點的該行業來說,較大的產業規模會為遼寧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基礎,是未來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必要保證,今后應努力提高其獲利水平。
(三)遼寧與廣東、江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比較
上面僅就遼寧裝備制造業7個行業的競爭力水平進行了逐一評價,而區域產業競爭力水平的科學評價還離不開與其他省份同行業的橫向比較。在全國三大裝備制造業基地(東北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中,本文選取目前裝備制造業排名前兩位的江蘇和廣東作為比較對象,通過三省同行業競爭力的對比,可以進一步判斷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
按照上述用于分析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綜合得分的方法,采用2007年《廣東統計年鑒》和《江蘇統計年鑒》有關數據,計算出廣東和江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綜合得分,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通過表4很容易看出三省裝備制造業各產業競爭力水平。與廣東相比,遼寧除金屬制品業之外,其余6個產業競爭力水平均低于廣東,尤其是科技含量較高、在新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起到支柱作用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其競爭力水平與廣東差距較大。與江蘇相比,遼寧裝備制造業7個行業的競爭力水平均低于江蘇同行業水平,且得分差距很大,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競爭力得分相差1.14,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競爭力得分相差0.84。從裝備制造業綜合得分來看,遼寧、廣東、江蘇分別為5.61、7.80和9.53。上述指標進一步印證了遼寧裝備制造業在全國位次的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通過三省的比較分析,本文還發現:在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四大因子中,遼寧裝備制造業在市場績效、獲利能力方面都處于明顯劣勢;在產業資本規模方面具有一定實力,但近年來處于下降趨勢;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投入優勢,如遼寧的RD支出占地區GDP比重,2006年為1.6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4%),但它并未切實轉化為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關鍵零部件和大型設備還主要依靠進口,主要產品技術大都來源于國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很薄弱,再加上遼寧裝備制造業企業中國有企業比重大,產權結構單一,企業負擔沉重,經營機制不活等體制機制性問題,都制約著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實施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作為遼寧支柱產業的裝備制造業雖有了良好發展勢頭,但仍面臨著地方政策支持有限、企業發展動力不足的難題,該地區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仍需國家政策支持。
三、提升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財稅對策
財稅政策工具(包括財政支出與稅收)是世界各國政府支持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立足于裝備制造業的現實基礎,借鑒國外的經驗做法,明確財政支出政策與稅收政策各自的作用范圍和作用力度,適時適度地加以選擇。
(一)稅收政策的著力點
稅收政策用于對區域經濟、特定產業進行調控和扶持時,主要是通過制定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和體制分配政策,減輕企業負擔,使其休養生息,從而達到促進某一產業發展的政策目標。具體到東北裝備制造業,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建議在2004年東北地區八大行業增值稅轉型(即增值稅增量環比抵扣)試點的基礎上,先行在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允許其新購進的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稅額進行全額抵扣,以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同時也為下一步增值稅的全國改革積累經驗。
第二,完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1)實行工資費用稅前據實扣除辦法。國外許多國家的稅法準予將職工的工資費用在稅前據實列支,而我國企業所得稅制度,對內資企業(除軟件開發企業外)都有計稅標準的限定。建議在工資費用的稅前扣除問題上,可以先行對東北地區裝備制造企業采取與外資企業相同的稅收政策,取消計稅工資制度,實行按實際支付額在稅前據實扣除的辦法。這樣,既可以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又使其有能力引進和啟用一些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增強企業競爭實力。(2)擴大企業技術研發費加計扣除范圍??梢砸幎ǎ悍财髽I在一個納稅年度中發生的技術研發費比上年實際增長達到10%(含10%)以上的,不論是盈利企業還是虧損企業,都允許再按其實際發生額的50%,抵扣當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若其實際發生額的50%大于企業當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可將其未抵扣的部分,結轉下一納稅年度抵扣,但連續結轉抵扣的期限不得超過規定年限,國家可參照虧損彌補、稅收抵免的辦法,將技術研發費結轉抵扣的年限確定為5年;對于虧損企業技術研發費的加計扣除額,可并入當年度的虧損額結轉到以后納稅年度,并且按規定的期限抵扣或彌補[3]。
第三,完善進出口關稅政策。根據WTO的規則,成員國有權在規則允許的條件下自行制定本國鼓勵進出口的稅收政策。建議對我國已有能力制造的設備,停止減免進口關稅;對出口的裝備制造業產品在國內產供銷環節所繳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都給予退稅,推行裝備制造產品零稅率出口制度;提高成套設備、主機的進口關稅稅率,降低或取消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的進口關稅稅率,拉大成套設備、主機、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的進口關稅稅率梯度,促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轉讓和技術裝備的國產化進程。
(二)財政支出政策的著力點
財政支出包括政府投資支出與轉移支出兩大類。政府通過投資政策,可以給裝備制造業提供市場空間,提高裝備制造業的裝備水平,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通過財政轉移支出政策,可以解決遼寧裝備制造業轉制中的歷史遺留問題。
第一,加大國債投資和地方財政貼息的傾斜力度。為了振興東北地區經濟,從2003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實施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國債資金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項。為了加快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建議今后適當加大國債項目的投資力度。同時,可采用地方財政貼息政策對東北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企業的基本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以及高精尖產品生產環節的流動資金貸款給予一定的財政貼息,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第二,運用政府采購政策為裝備制造業產品提供市場保證。我國在加入WTO后,必須充分利用政府采購的例外條款,對本國產業進行有效適度的保護。建議運用政府采購手段促進老工業基地產品價值的實現。制定優先購買東北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把其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在同等條件下,建設單位優先采購老工業基地的裝備制造業產品,從采購政策上助推裝備制造業的全面振興。
第三,建立裝備制造業研發基金。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出資設立國家重點裝備制造業產品研發基金,主要用于開發核心技術、重大成套設備、自主知識產權以及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產品,以增強民族工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對于共性、基礎性和原創性技術的研發工作,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
第四,建立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專項財政轉移支付。一是用于解決企業歷史債務問題。為改善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金融環境,建議實施處置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優惠政策,對政策性不良貸款,由國家一次性核銷;對國有老企業體制性和機制性不良貸款,建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用每年撥備前利潤的一定比例來逐年處置。二是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考慮中央及中央下放企業占遼寧工業經濟總量比重大、分離社會職能地方財政負擔重的實際情況,建議中央財政通過增加專項轉移支付,幫助解決中央下放企業分離社會職能增加的地方財政支出。
參考文獻:
[1] 徐本雙,原毅軍.大連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5,(18).
[2] 王玉,孫慧.中國裝備制造業非均衡性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4,(12).
[3] 趙恒群.進一步調整東北地區稅收政策的思考[J].稅務與經濟,2005,(6).
[4] 陳紅兒,陳剛.區域競爭力評價模型與案例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1).
[5] 趙恒.增值稅轉型試點的政策效應及改革效應[J].稅務研究,2005,(8).
[6] 徐寶春.優化稅制促進和諧社會建設[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3).
(責任編輯:韓淑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