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外學者對三大產業間升級以及工業結構升級指標體系已經做過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但對于裝備制造業這個特殊產業,測度指標體系研究相對是一片空白。裝備制造業是制造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的產業,其內部結構升級與三大產業間升級以及工業結構升級有明顯的不同。本文設計了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分析和評價了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程度。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行業結構;測度指標;遼寧
中圖分類號:F40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10-0049-05
一、問題的提出
以配第、克拉克、庫茲涅茨、羅斯托、錢納里、霍夫曼和赤松要為代表的眾多經濟學家對產業結構升級理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是產業結構升級理論一直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其標志是對產業結構升級程度的判斷十分粗略。比如,錢納里等人倡導的標準產業結構是通過對各國同一發展階段上產業結構的統計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而得出的,然后以此為依據判斷產業結構的升級程度。衡量一個產業結構系統升級的演進程度,可以采取標準結構方法和相對比較判別法來對兩個產業結構系統進行比較[1]。但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原因是各國國情不同,而且使用的統計數據只是對過去平均狀態的總結。
很多學者站在一般分工的基礎上對產業結構升級程度運用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和測度,主要是分析和評價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變化。宋錦劍認為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內涵較廣,主要表現為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指標、霍夫曼比例指數、重化工程度指數、工業加工度指數和智力技術密集型集約化程度指數等9個方面[2]。程如軒和盧二坡[3],宋國宇和劉文宗[4]等都對產業結構高度化程度的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指標群。龔仰軍認為在可反映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判別指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人均收入水平指標[1]。郭克莎和王岳平等學者則是在特殊分工的基礎上對工業結構升級給出了一個全面的評價指標。郭克莎認為應該從產值結構高度化、資產結構高度化、技術結構高度化和勞動力結構高度化等四個方面對工業結構高度化進行分析和評價[5]。王岳平對于工業結構升級給出了一個全面的評價指標:(1)高技術部門比重;(2)部門內的加工深化;(3)要素密集度和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4)生產率的提高;(5)向符合需求升級方向的結構轉換和新部門的形成;(6)產業組織和生產方式的革新[6]。錢納里和庫茲涅茨等很多國外學者研究了制造業升級,總結了制造業結構變遷的規律,指出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標志著經濟增長不斷地邁向高級階段。王岳平等很多中國學者對20世紀末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變化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中國制造業整體上朝著結構升級的方向轉換的結論。
不同的學者由于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所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因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工業結構升級分析和評價指標。郭克莎、宋錦劍和王岳平等都對工業結構升級給出了一個全面的評價指標,這些工業結構升級分析和評價指標有所交叉,但不適宜特殊分工基礎上的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是在一般分工所形成的系統內再進行特殊分工所形成的更加細化的行業結構升級,是單一產業內部行業結構升級。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建立的目的在于認清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的現狀和發現差距,為我國裝備制造業進一步優化升級提供指導。在把裝備制造業作為一個同質系統的前提下,為了反映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有序性和差異性決定的內部行業升級狀況,以便為決策層發展裝備制造業提供參謀數據及咨詢建議,需要建立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
二、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系統性和針對性的原則
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是在裝備制造業系統內以特殊分工為標志形成的次一級的細化型的結構升級。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構建必須遵循系統性原則,從整體出發,統籌考慮內部各個行業的比較優勢和戰略地位。針對性是指指標體系既要有針對性地體現出裝備制造業這個特殊系統的特性,又要使測度指標體系符合產業規律和產業發展戰略。
(二)需求性和動態性的原則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需求結構的升級,因此,指標體系要符合需求性和動態性的要求,一方面能夠反映出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與滿足本國生產和居民生活質量趨高化需求的關系。另一方面,由于地區經濟發展和本地要素稟賦的不斷變化,指標體系要動態地反映出在結構合理化基礎之上符合產業結構高度化趨勢的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
(三)可持續性和循環性的原則
指標體系要建立在節約資源,減輕對自然資源消耗的基礎上,要以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生態效益為先,體現發展綠色制造,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思想。指標體系要體現出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強化資源利用率,提高物質循環利用率,強調循環經濟,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
(四)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原則
指標應具有可測性,能夠反映出裝備制造業系統內各個行業的投入、產出情況,指標不遺漏,盡量避免過于龐雜,統計口徑和分類方法要一致,計算方法合理。可行性表現為指標體系所需的數據要比較容易取得,計算方法簡單,計算結果有明確的釋義和現實指導性。
三、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的構成
本文設計出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模型為:
EMI=f(Q1,Q2,Q3,Q4,S,T)
其中,EMI為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程度;Q1為技術結構系統;Q2為資產結構系統;Q3為勞動力結構系統;Q4為產出結構系統;S為空間變量,即某一區域;T為時間變量,即不同的發展時期。
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包含的四個子系統之間是密切聯系的。技術結構高度化是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關鍵性動力,是產出結構高度化過程的保證,也是聯系資產結構和勞動力結構高度化的紐帶。資產結構高度化是產業結構高度化的中心,它推動產出結構高度化,并帶動技術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高度化。勞動力結構較為直觀和統計資料易于取得,所以在實際測度產業結構升級時廣泛采用。產值結構則是產出結構在一定價格體系中的表象,所以,通過產值結構來分析和評價產出結構就成為觀察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視角。每一個子系統是由多個指標來構成:Qi=f(Qi1,Qi2,Qi3,…,Qin),i=1,2,3,4
本文根據裝備制造業自身特點和測度指標體系構建原則,選取如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
(一)反映裝備制造業技術結構高度化的指標
技術結構升級是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核心和主要動因, 反映裝備制造業技術結構高度化的指標很多,這里主要采用:
1高技術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指標。這是反映裝備制造業技術結構高度化的指標,它反映了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中高技術密集型行業所占的比重。公式為:
高技術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產值(增加值)+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增加值)+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產值(增加值)/裝備制造業產值(增加值)×100%
2新興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指標。這是傳統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的反意指標,反映了以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新興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狀況。公式為:
(1)新興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新興裝備制造業產值(增加值)/裝備制造業產值(增加值)×100%
(2)新興裝備制造業企業數比重=新興裝備制造業企業數/全部裝備制造業企業數×100%
3傳統裝備制造業技改指標。這是反映以信息產業為手段對傳統裝備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造情況的統計指標。支持有市場需求的裝備制造業內部各個行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更新,淘汰技術落后和無環保的設備,實行循環經濟和綠色制造是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應設立以下指標:
裝備制造業現有企業技改率=裝備制造業中已有技改的企業數/裝備制造業中應該技改的企業數×100%
技術結構還可以從相對裝備率、比較勞動生產率和比較資本收益率3個指標得到反映[7]。
(二)反映裝備制造業資產結構高度化的指標
生產設備是直接作用于勞動對象的勞動資料,是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物質基礎。反映裝備制造業資產結構高度化的指標主要有:
1技術裝備先進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凈值 (或數量)/裝備制造業總資產凈值(或數量)×100%
2技術裝備國內先進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設備凈值 (或數量)/裝備制造業總資產凈值(或數量)×100%
(三)反映裝備制造業勞動力結構高度化的指標
高素質勞動力是裝備制造業生產過程中具有決定作用的一個因素,列寧稱之為“全人類的首要生產力”[8],文化程度是表明勞動力資源素質的重要標志。反映和分析裝備制造業勞動力結構的指標有:
1知識型勞動力平均比重=知識型勞動力平均數量裝備制造業勞動力總數
2工程技術人員平均 比重=與裝備制造業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平均數量/裝備制造業勞動力總數
3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某一受教育年限×該年限人數)/裝備制造業全部勞動力總數
(四)反映裝備制造業產出結構高度化的指標
這是反映裝備制造業內部各個行業產品加工程度高低的指標。產業結構升級的基本特征是產出結構升級必須與消費結構升級相一致,因此,該類指標主要有深加工度指標、行業成長符合度指標和行業產品滿足率指標。
1深加工度指標。這是反映裝備制造業內部中由初加工、組裝為重心向深加工、成套為重心演進的指標。主要有:
裝備制造業深加工度=裝備制造業產值(增加值)-金屬制品業產值(增加值)-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增加值)/裝備制造業產值(增加值)×100%
2行業成長符合度指標。行業成長符合度指標主要反映未來裝備制造業內部各個行業的發展與消費需求結構高級化的適應狀況,可用需求收入彈性來反映。計算公式是:
Em=(ΔQ/Q)/(ΔY/Y)=(ΔQ/ΔY)×(Y/Q)
其中,Em表示某行業需求收入彈性,ΔQ/Q和ΔY/Y分別表示某行業產值(增加值)和人均收入變動的百分比。
3行業產品滿足率指標。產業結構的變化必須與消費需求結構變化相吻合,才有發展的市場,才具備升級的基礎。市場上產品供過于求的行業,無須升級發展,必須壓縮調整。公式為:
行業產品滿足率、裝備制造業內部某行業產品社會需求量/裝備制造業內部該行業的生產供給量×100%
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模型除了包括技術結構、資產結構、勞動力結構和產出結構四個子系統的高度化外,還包括時間變量和空間變量,可以研究不同時期某一區域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程度。本文以遼寧為例來測度分析與評價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程度。
三、遼寧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程度的測度分析與評價
(一)裝備制造業內部技術結構高度化分析
技術結構、資本結構和勞動力結構共同構成投入結構的三個主要方面,使很多學者更多地通過生產率上升率(即技術進步率)的計算來測算產業結構升級程度。技術進步率=產出增長率GY-α勞動力增長率GL-β×資本增長率GK。這是一個科學的測度方法,但由于數據的取得和計算的難度較大,所以,實際中很少采用。技術結構分析是對投入結構分析的深化,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是以技術創新為推動力的,使裝備制造業在產品開發、業務流程、管理體制和生產模式等方面提高生產效率,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裝備制造業的繁榮保持著一種長期穩定關系 [9]。2006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 0894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631%,比上年增長276個百分點。其中,知識技術含量較低的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0063億元,增長5372%,而技術含量較高的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181億元,增長了3287%。但遼寧裝備制造企業數2006年比2005年增加1 240個,達到5 134個,增幅為3184%。2006年遼寧省高技術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不含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產值)為1234%,比2005年低137個百分點,而同期廣東和江蘇兩省的高技術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分別為5043%和3831%。遼寧以電子通訊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新興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更低,2006年僅為1026%,比廣東和江蘇分別低3562和2419個百分點。
從以上的數字可以看出,遼寧裝備制造業存在著投資擴張沖動,注重鋪新攤子、上新項目,而忽視了裝備制造業的規模經濟和技術創新。2007年遼寧省統計局對遼寧813家裝備制造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情況抽樣調查,發現有技術創新活動的有484家企業,占595%。2006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改造項目只有69項,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5%左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10],導致新興裝備制造業市場絕大部分為外商所占領,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都要進口。知識技術含量和進人壁壘低的金屬制品業、通用類和中低檔裝備生產能力嚴重過剩。
(二)裝備制造業內部資產結構高度化分析
資本投入結構標志產業的潛在生產能力,它與技術結構具有某種對應性,通常用各部門固定資產存量比重和技術裝備先進率來描述。遼寧裝備制造業資產存量較多,達1 183多億元,但總體看技術裝備水平低,生產工藝落后,目前的技術進步率僅為5%。以技術裝備為例,在全省工業設備中,20世紀50—60年代出廠設備占60%以上,30—40年代設備還占有30%。綜合估價全省工業設備的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有72%,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占183%。按機臺計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38%,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占233%,相當于國內一般水平的多達587%,處于國內落后水平的占142%[11]。綜合測算,遼寧國有工業裝備的技術水平居全國第8位,落在上海、天津、江蘇和廣東等省市之后,全省工業裝備總體水平落后國際先進水平20—30年。再從生產方式上看,遼寧的10大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的生產方式,77%以機械化、半機械化為主,重工業生產設備基本上以半自動化為主,自動化為輔;輕工業設備基本上以機械化為主,半自動化為輔 [12]。
遼寧裝備制造業資產結構低度化的結果主要反映在總資產貢獻率上??傎Y產貢獻率是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獲利能力的指標,是企業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現。從2004—2006年遼寧裝備制造業內部各行業資產及其貢獻率看,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制造業雖然總資產不多,但其總資產貢獻率卻是最高的,為1113%,代表新興裝備制造業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總資產貢獻率最低,說明新興裝備制造業投資不足或投資后貢獻期還沒有到來。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的資產總額較大,但附加值高、帶動性大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總資產增長661倍,在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總資產貢獻率連續3年在7%左右,說明企業盈利能力不強。資產技術含量較低的金屬制品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卻有較高的總資產貢獻率。
①此圖和下圖中的C指裝備制造業,其中:金屬制品業(C34)、通用設備制造業(C35)、專用設備制造業(C3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C3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C4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41)、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C42)。
(三)裝備制造業內部勞動力結構高度化分析
在勞動力能夠自由流動的商品社會,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一般會趨向于收入較高的行業。勞動力在裝備制造業內部不同行業間的分布,就形成了勞動力結構。盡管通過勞動力結構來觀察產業結構高度化在理論上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由于勞動力結構較為直觀和統計資料易于取得,因而成為最早考察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結構指標。
從勞動力結構來看,遼寧裝備制造業中的勞動力結構近3年變化不大,但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其勞動力流動呈現出分化現象。一方面, 知識技術含量較低的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勞動力總數雖有所減少,但比重卻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而另一方面,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作為新興裝備制造業的代表對勞動力具有明顯的吸納效應,使勞動力總數和比重明顯地上升。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內部勞動力結構的變動趨勢與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趨勢不太一致。
(四)裝備制造業內部產出結構高度化分析
在利用產值結構分析裝備制造業產出結構高度化時一定要注意所采用的價格體系。只有價格體系中裝備制造業內部各行業產出的比價是合理的,產值結構才能準確反映出裝備制造業的產出結構。從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率來看,產值結構的變動趨勢與遼寧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不太一致。從產值比重來分析,傳統的通用設備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所占的比重較大,而新興裝備制造業所占比重下降。從變動幅度來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的降幅較大,都超過了5個百分點,而增幅最大的是技術含量低的通用設備業和金屬制品業,反映了裝備制造業產出結構中技術含量較低,物耗比重較高的現實。
2000年中國機械類工業的深加工度指標僅為332,不但大大低于美、日、德、英、法五個發達國家1992年928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韓國1991年469的水平[14]。以裝備制造業與黑色金屬及有色金屬加工業的產值比例來看, 2006年遼寧省為136,而廣東、江蘇分別為1286和36,說明遼寧省的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之間加工關聯度不高。2006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深加工度為6323%,比2005年低117個百分點,而同時期的廣東、江蘇分別為8727%和7451%,導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同時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外商投資企業占有較大比重,并且掌握著產品設計、核心技術和總裝等關鍵環節,使利潤的大部分都流向國外,而國內民族企業承擔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組裝工序,實際技術密集程度、研發比重和附加值都比較低,存在著虛高度化現象。從行業成長符合度來看,美國、日本等國家都非常重視“以大用戶為中心”來發展成套類裝備,努力發展裝備制造業下游產業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生產性服務, 積極依靠生產性服務來滿足消費需求結構高級化,并把生產性服務視為創造新價值的源泉。我國核電設備、干線飛機、高速鐵路設備、數控加工中心等需求收入彈性較高的大型國際先進成套設備不得不靠進口滿足需要。遼寧省裝備制造業雖然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主機制造企業,但零部件、元器件等中游產業薄弱,產品質量不高,規格不齊全,缺乏與主機廠配套的能力, 行業產品滿足率低,核心零部件、基礎件和功能件的相當部分都依賴進口,成為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四個子系統的分析可以發現,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不足,競爭力較弱;資產存量較大,但技術裝備水平低,資產運行效益較差;高素質技術工人缺乏,勞動力結構變動帶有一定的市場波動性;裝備制造業深加工度不高,先進成套設備和中游產業薄弱?;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夯實基礎工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自主創新體系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由技術引進型向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型過渡,切實增強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快發展區域性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平臺,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和試驗基地,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提高自主研發能力。二是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信息化,鼓勵企業積極采用計算機輔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統、先進控制技術等信息技術改造工藝技術和裝備,大力推進先進的制造技術、先進的制造模式、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全方位的信息制造活動。三是為企業籌集科技開發經費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可以允許科研設備實行快速折舊,為高科技研究與開發提供低息的科技貸款和風險支持等。四是積極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和標準國際化,鼓勵企業爭創名牌商品。
(二)盤活資產存量,加大對傳統設備的改造
在積極培育有競爭力的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業的同時,也要重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裝備制造業。深化對現有企業的改組與改制,積極用高新技術改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產出的傳統設備,實行循環經濟和綠色制造。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區域產業的重新定位整合資產,積極發展產業集群,小企業和效益不高的附屬設備要盡快剝離或淘汰。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逐步建立以產品為龍頭,以資本為紐帶,以設備成套為中心的集設計、開發、制造、銷售、施工和服務于一身的跨行業、跨地區的成套設備集團。
(三)推廣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加強裝備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
充分利用公共媒體和基礎設施來舉辦各種類型的科技活動,通過建立一批科普基地來推廣實用技術。建立多層次的裝備制造業研發設計和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裝備制造業適用的高級技術人才和技工。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解決遼寧省裝備制造業人才缺乏的問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強化企業家隊伍建設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建立創新、創業文化。針對國有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多的省情,積極搞好下崗失業職工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
(四)延伸和做強產業鏈
遼寧要成為裝備制造業基地,關鍵是生產出來的產品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實現由“機械加工基地”向“裝備制造基地”跨越,實現“遼寧裝備”裝備中國。要從新型工業化的角度來延伸和做強產業鏈,形成以主機制造廠為核心、上下延伸的包括概念創意—研究開發—工藝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客戶服務—產品回收再利用等過程在內的強大產業鏈。大力推進由中小企業構成的中游產業的發展,形成以價值鏈分工為主導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內產業結構升級模式和以競爭互補為主導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內產業結構升級模式。
參考文獻:
[1] 龔仰軍產業結構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71-82,97
[2] 宋錦劍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測度問題[J]當代經濟科學,2000(3)
[3] 程如軒,盧二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計指標體系初探[J]中國統計,2001,(7)
[4] 宋國宇,劉文宗產業結構優化的經濟學分析及測度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和產業,2005,(7)
[5] 郭克莎中國:改革中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8-265
[6] 王岳平中國: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工業結構升級[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36,150
[7] 劉志彪,等長三角托起的中國制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34
[8] 列寧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1
[9] 高良謀,路通遼寧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改造的長期趨勢與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6)
[10] 李江,佟國順我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思考[J]財經問題研究,2003,(11)
[11] 劉春芝集群式創新——以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為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84
[12] 趙忠華發展新興裝備制造業與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19
Study on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Measure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Review of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Wang Fuju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
Abstract:
The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some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he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however, a vacant area as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relatively special Producing labor materials, ie, means of labor, its upgrading of interior structure i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indicator system of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measure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signs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measure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and discusses further the upgrading of interior structur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Measurement Indicator
(責任編輯:劉 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