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果模糊理論是戰略管理中的前沿課題,現已呈現出多個流派爭鳴的態勢,有必要進行梳理和總結。本文依據企業邊界將因果模糊理論文獻分為三類,并對各類文獻進行梳理和評論,最后總結全文并提出有待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因果模糊;企業邊界;持續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9-0095-04
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從哪里來?出色的經營績效又該如何保持?這是戰略管理的兩個核心議題。對此做出應答的理論流派主要有三個:資源依賴理論、知識依賴理論、能力理論。資源依賴理論認為,是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資源給企業帶來了持續競爭優勢。知識依賴理論從知識視角解釋了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認為構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核心是企業長期積累形成的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能力理論認為,即使兩個具有相同資源的企業也會表現出競爭能力的差異,其原因不在于資源或知識,而在于配置和使用資源、知識的方式,即能力;能力才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因果模糊理論是上述三個理論流派的一個融匯:它不是從企業擁有的某一具體“資源”(即資源、知識和能力),而是從各種“資源”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因果模糊——來探究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如資源依賴理論中資源的“獨特性”,知識依賴理論中知識的“隱性”,能力理論中能力的“復雜性”,這些都是因果模糊的體現。因此因果模糊理論是三個理論流派交融的結果。正如瑞德和德非利皮(Reed DeFillippi)所指出的那樣:知識的隱蔽性、能力的復雜性和資源的專用性,三者的融合構成了競爭力的因果模糊屬性[1]。
因果模糊指的是競爭優勢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因果關系可被理解或認知的程度,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2];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總體上看,還仍然是分支林立,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區分彼此的界野、梳理及歸并各自的觀點,對于下一步研究方位的確立及延展都頗為不利。
依據企業邊界,將因果模糊分為企業內因果模糊和企業間因果模糊兩大類,并依據時間脈絡將研究階段分為三個時期。依據這一標準,可將因果模糊文獻分為三類:第一類文獻僅關注企業間的因果模糊關系,不考慮企業內因果模糊,或者假定不存在企業內因果模糊,早期文獻大多類屬于此。第二類文獻僅關注企業內因果模糊,不考慮企業外因果模糊,這些文獻大多產生于中期。第三類文獻同時考慮企業內和企業間因果模糊,這類文獻是前兩類文獻的交融,多產生于后期。具體見圖1所示。

一、企業間因果模糊
利浦門和魯梅爾(Lippman Rumelt)在探究企業間盈利差異問題時,開創性地引入因果模糊術語,認為由因果模糊導致的可模仿程度可以解釋企業間的盈利差異。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由于自由進入和隨機價格接受者這兩個條件能夠同時獲得滿足,企業間的盈利差異遂趨近于零(如果行業中租金為正,新進入者必將躋身其中)。利浦門和魯梅爾建立了一個模型,引入了生產函數的因果模糊概念,進而解釋了企業異質性、正經濟租金和零進入情況可以與自由進入和隨機價格接收者條件同時存在。不過,利浦門和魯梅爾模型中引入的因果模糊是對潛在進入者而言的,因為潛在進入者不能清晰地洞悉行業內企業的生產函數,從而也不清楚由生產函數差異帶來的績效差異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博弈論中的信息不對稱,即進入者不能確定在位者的成本是高還是低;但在位者對此卻了然于胸,它非常清楚自己的生產函數和由生產函數到盈利能力之間的因果關系。
利浦門和魯梅爾的主要貢獻是開創性地引入了因果模糊概念。他的分析是在新古典經濟學背景下進行的,因而更接近于產業經濟學中的SCP框架,也就與波特的產業結構決定論的分析范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個框架內,企業仍不過是一個生產函數的載體,是一只尚未被打開的“黑箱”。這種局面直到沃納菲特(Wernerfelt)提出企業資源依賴理論后才有所改觀[3]。此后,研究視角才轉移到了企業內部的資源、知識和能力。
關注企業內部資源必須研究的問題是,企業怎樣才能獲得保持競爭優勢的資源?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巴尼(Barney)首先引入“戰略要素市場”的概念,他隱含地認為,所有要素均可以在市場中買賣[4]。迪爾克斯和庫爾(Dierickx Cool)則認為,這些資源不能從所謂的戰略要素市場中進行交易,而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5]。積累資產的因果模糊屬性,給競爭對手造成了模仿障礙。比如,他認為在制藥行業中,資產積累過程是隨機的和非連續的。潛在的過程可以被描述為“累計賭注模型”。企業在高風險產出項目中投入的研發資金很多,但真能“打中那一賭注”的卻很少,研發出新產品的則愈發鳳毛鱗角。他認為是資產積累過程中的隨機因素蒙住了人們的雙眼,屏蔽掉了那些關鍵變量。事實也確實如此,對于一些資產存貨,人們并不能準確地識別是哪些因素在積累過程中發揮了作用,甚至對擁有這些資產的企業而言,情形也是大抵如此[6]。
瑞德和德非利皮(Reed DeFillippi)是第一個正式將因果模糊納入研究視野的學者。其主要貢獻是深入探究了因果模糊的來源,認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源于模仿障礙的高低,模仿障礙則由企業因果模糊和競爭程度來決定。瑞德和德非利皮認為,因果模糊僅存在于企業與競爭者之間,并不存在于企業內部,因為企業內的管理者和員工能夠清晰地認識本身具有的競爭力[1]。因果模糊主要是源自競爭力的三個屬性,即隱性程度、復雜性和專用性。競爭力的隱性程度、復雜性與因果模糊分別呈現出線性關系和以幾何級數遞增的非線性關系。專用性與因果模糊呈現出線性和以幾何級數遞增的非線性的混合關系。競爭力的因果模糊程度由三個屬性中每一個或混合起來共同確定。而模仿障礙不僅受到因果模糊程度的影響,還受到競爭程度的影響。當因果模糊程度低和競爭程度高時,模仿障礙就比較低,當因果模糊程度高和競爭程度低時,模仿障礙就比較高。在行業持續競爭情況下,因果模糊程度也會相應降低,他將之稱為競爭力衰減,這就需要企業對因果模糊進行再投資,以保持較高程度的因果模糊,從而構建較高的模仿障礙,以保證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國內學者也認識到了企業間因果模糊與模仿障礙及其與持續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7]。他們認為,由于獨特性資源、核心競爭力、隱性知識、決策過程和企業社會資本所具有的因果模糊屬性,使企業競爭力難以模仿,從而構筑了牢固的隔離機制,使企業持續競爭優勢得以維持。
上述學者側重從理論角度來說明企業間因果模糊與模仿障礙的關系,而西蒙寧(Simonin)則使用調查問卷的實證研究方法證實了這一觀點[8]。西蒙寧考察在戰略聯盟背景下,知識的因果模糊屬性在伙伴間知識轉移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基于147個跨國公司的截面樣本,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他們調查了知識模糊性和其影響因素(隱性程度、資產專用性、以前的經驗、復雜性、伙伴積極性、文化距離和組織距離)對技術知識轉移的影響。與以前研究發現不同,即用影響因果模糊的因素(隱性程度等)直接解釋技術知識轉移,西蒙寧發現知識的因果模糊屬性是其影響因素與技術知識轉移的完全調節變量,即隱性程度等諸多因素均是通過因果模糊屬性來影響知識轉移的,而隱性程度越高,戰略聯盟伙伴間技術知識轉移的效果越差。這從實證角度證明了企業間因果模糊程度與模仿障礙之間的關系。
總之,在因果模糊理論發展的早期階段,學者們側重于把關注點放在企業間因果模糊對持續競爭優勢的影響上。概言之,企業間因果模糊程度越高,企業競爭力的模仿障礙也就越高,競爭者模仿的可能性越低,企業也就越有可能獲得持續競爭優勢。不過問題是,競爭力的因果模糊有時不僅競爭者不能理解,甚至企業自身也不能清晰地掌握,這可以在第二類文獻,即企業內因果模糊文獻研究中尋到答案。
二、企業內因果模糊
蘇蘭斯凱(Szulanski)是最早探討企業內因果模糊理論的學者。在企業內部轉移最佳實踐的能力對企業建立競爭優勢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從稀缺的內部知識中獲得超額的經濟租金。但是他發現,正如企業獨特競爭力對競爭者而言很難被模仿,最佳實踐在企業內部也同樣可能很難被模仿。他使用8個公司122個最佳實踐轉移的271個觀察樣本,發現內部知識轉移障礙主要來自于與知識相關的因素,比如因果模糊和吸收能力[9]。蘇蘭斯凱、凱皮塔和貞森(Szulanski,Cappetta Jensen)進一步探討了因果模糊與企業內知識轉移之間的關系[10]。因為此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在企業內部知識轉移過程中,知識來源的可靠性是增強知識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這一命題并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成立。為此,他們仍使用原來的271個觀察樣本,發現因果模糊是企業內知識轉移的調節變量,從而分清了接收者所認識到的可靠性來源是何時以及以怎樣的方式來影響企業內知識轉移的。
莫薩克烏凱(Mosakowski)研究了企業內部決策者在因果模糊情況下的戰略制定問題。具體而言,是查驗那些沒有能力識別導致企業成功或失敗的因果結構(即因果模糊)的決策者們,到底怎樣使注意力從制定所謂的“正確”決策轉向去管理戰略制定過程的。作者針對這一過程提出了一個計算性實驗(calculative experimentation)方法,該方法位于真實的隨機試錯行為和計劃方案之間的某個位置。為了說明這一方法,作者將因果模糊定義為不能被人們的環境知識排除在外的分布數量,并將因果模糊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投入和產出模型周圍的不確定性”;另一類是“投入模型中投入價值的不確定性”。作者使用“問題解決”的假設檢驗方法,遵循貝葉斯規則去修改行為和結果之間關系,從而給出一個決策制定模型。在兼顧因果模糊對制定戰略影響的條件下,作者還充分考慮了企業內和外部環境中的復雜性。為了說明因果模糊效應,作者還檢查了更有效地使用企業資產的戰略問題,目的是考察決策者在因果模糊條件下運營時面臨的種種選擇。
綜上可見,企業競爭力對企業內部的決策者而言也是因果模糊的。這一因果模糊妨礙競爭力在企業內部的轉移和使用。另外,企業內的因果模糊也會影響決策者的戰略制定。企業間因果模糊較多地關注因果模糊的正效應,而企業內因果模糊則更多地關注因果模糊的負效應。那么,究竟是正效應大,還是負效應多?這一問題的答案見于第三類文獻,同時關注企業內和企業間的因果模糊。
三、企業內和企業間的因果模糊
巴尼(Barney)是第一個涉獵企業內和企業間因果模糊問題的學者。他指出如果競爭對手不能理解你的因果模糊關系,那么局中人(企業內部決策者)也肯定對此渾然不覺。因為,如果內部管理者和員工理解了自己的因果模糊,那么競爭者就可以通過商業間諜或者挖走企業核心員工來效法這種因果關系。但長期以來,這種觀點并未受到人們的關注,直到探討企業內和企業間因果模糊的文獻相繼問世后,它的重要性才逐漸顯示出來。
一方面,如果競爭對手不能理解企業競爭力的因果模糊,那么這種模糊就會成為競爭對手的模仿障礙;另一方面,如果企業內部管理者不能理解因果模糊,那么,這種認知盲區就會阻止這一競爭力的轉移和應用。比如,當企業在新址創建分公司時,由于因果模糊而不能將該競爭力轉移到新企業,從而阻止了競爭力的應用和企業績效的維系。左羅和溫特(Zollo Winter)更形象地將這一問題描述為,因果模糊雖然可以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但同時本身也蘊含了自我毀滅的種子[11]。克英和澤斯貿(King Zeithaml)將此正式命名為“因果模糊悖論”。其后,關注這一問題的學者多了起來,因果模糊悖論遂成為關注企業內和企業間因果模糊文獻的核心。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克英和澤斯貿將因果模糊分為特征性因果模糊(characteristic ambiguity)和連接性因果模糊(linkage ambiguity)。特征性因果模糊是指由于競爭力本身的屬性(如隱形性、復雜性和專用性)而導致的因果模糊;連接性模糊是指從競爭力到企業績效產出之間關系的不確定。他們認為,特征性模糊和連接性模糊程度越高,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可能性就越低。他們的研究還發現,由于連接性模糊能調節特征性模糊和持續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所以才會出現因果模糊悖論。
后來也有很多學者提到這一問題,但均未給出明確的解答。比如,左羅和溫特(Zollo Winter)甚至否認因果模糊是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原因是企業內部管理者無法培育和利用這些模糊因素,自然不能使其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源頭。此外,鮑威爾和盧瓦羅(Powell Lovallo)也認可這一悖論并進一步指出,術語模糊和管理者的認知偏見可能會加深因果模糊悖論的程度。術語模糊妨礙了進一步的實踐檢驗,比如,學者間有關因果模糊指標的量表設計差距非常大,以致無法得出可信和有效的結論。并且,在因果模糊情況下,管理者的認知可能存在嚴重的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es),即主體可能會系統地高估自己的競爭力。在因果模糊程度較高情況下,管理者的自利偏誤會隨著特征性因果模糊程度的提高而增大。
競爭力的因果模糊不僅會增加競爭者的模仿障礙,同時還會阻止企業自身對競爭優勢的自覺揚棄和應用。因果模糊悖論雖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但遺憾的是,他們都未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四、有待研究的問題
現有的因果模糊理論主要存在著三點不足。
第一,就企業內和企業間因果模糊而言,因果模糊悖論問題還未被清楚解析。克英和澤斯貿(King Zeithaml)的早期研究并未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把視角更多地放在企業內部,比如他們在通過問卷調查證實其觀點時,主要是言談企業內的管理者,未能與企業間因果模糊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認為解開這一謎團的關鍵,是進一步研究企業內和企業間因果模糊的關系,如查驗是否存在著同時影響企業內和企業間因果模糊水平的因素等。
第二,就企業間因果模糊而言,現有因果模糊理論隱含地假設外部環境是穩定的,企業競爭力不存在被替代的可能,因此只要保持較高的企業間因果模糊,使競爭對手不易模仿,企業就可以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從巴尼(Barney)的資源依賴理論可知,有價值的(V)、稀缺的(R)、不可模仿(I)和不可替代(N)的資源(能力)是企業維系競爭優勢的條件。這四個條件被歸納為VRIN模型。在這四個條件中,如果資源或能力滿足VR條件(因果模糊理論將滿足VR條件資源和能力稱為競爭力),則企業就具備了形成競爭優勢的潛在基礎;如果滿足VRI條件,企業就會具有競爭優勢;如果滿足VRIN條件,這種競爭優勢就會長期保持。 據此,我們不難發現,“外部環境穩定”是因果模糊理論的一個隱含假設。在這個假定條件下,只要外部環境穩定,如沒有新技術的發明,沒有顧客需求的變化,競爭者對手沒有管理實踐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等,那么,在VR得以滿足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趨近I(不可模仿),則N就會水到渠成。換言之就是,只要具備VRI,則企業的競爭力就是不可替代(N)的,這種競爭優勢就會長期維系下去。但在實踐中“外部環境穩定”這一假設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成立的。如果外部環境是不穩定的,那么競爭力的因果模糊還會給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嗎?這是因果模糊理論面臨的第二個難題。
第三,就企業內因果模糊而言,現有理論未能區分高層管理團隊(TMT)和中層管理者在因果模糊中扮演的角色。克英和澤斯貿(King Zeithaml)將企業內因果模糊分為特征性因果模糊和連接性因果模糊,這一分析維度和管理層級維度(高層管理團隊面對的因果模糊和中層管理者面對的因果模糊)之間是什么關系?理解這一關系非常重要,因為它會為企業內的因果模糊管理提供很大啟示。
參考文獻:
[1] Reed,R. DeFillippi,R.J.Caus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
[2] Barn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
[3] Wernerfelt,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
[4] Barney,J.B.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
[5] Dierickx,I. Cool,K.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
[6] Nelson,R. Winter,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7] 李佳.因果模糊與持續競爭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2006,(4).
[8] Simonin,B.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9] Szulanski,G.Exploring Internal of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10] Szulanski,G.Cappetta R. Jensen,R.J.When and How Trustworthiness Matter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ausal Ambigu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
[11] Zollo,M. Winter,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6).
[12] King,A.W.Disentangling Inter-firm and Intra-firm Causal Ambiguity: a Conceptual Model of Causal Ambiguity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
[13] King A.W. Zeithaml,C.P.Competenc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Examining the Causal Ambiguity Paradox[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14] McEvily,S.K.Das,S. McCabe,K.Avoiding Competence Substitution Through Knowledge Shar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
[15] Mosakowski,E.Strategy Making under Causal Ambiguity: Conceptual Issu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
[16] Powell,T.C.Lovallo.D. Caringal C.Causal Ambiguity,Management Percep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
[17] Teece D.J.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2] Lippman,S. Rumelt,R.Uncertain Imitability: An Analysis of Inter Firm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
(責任編輯:孟 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