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的協同能力決定了企業集團的協同經濟績效。本文從集團企業的整體角度出發,運用協同理論,深入探究了集團企業管理協同能力的內涵與構成;通過實證研究,系統剖析了集團企業管理協同能力的構成層次以及各層次的支撐因素;在此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構建了集團企業管理協同能力理論模型,以期對集團企業提升協同能力,提高集團整體運行績效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依據。
關鍵詞:企業集團;協同能力;理論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9-0099-04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主要表現為企業集團之間的競爭。企業集團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達國家的歷史和實踐表明,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的強大,基本上同大企業集團發展是同一個過程。加入 WTO 后我國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獲得比較競爭優勢,必須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企業集團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但目前我國組建的企業集團仍然存在著種種弊端,特別是決定企業集團協同經濟績效的內部成員企業之間的協同能力更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如何引導企業集團有效成長壯大,在企業集團做大做強做久的基礎上協同好其內部成員企業之間的關系,提升企業集團的整體經濟績效,以利于其內部共有資源的有效配置,是我國學術界和政策研究部門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1]。
因此,本文引入協同理論,把企業集團看作一個系統進行研究,深入探討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的內涵與構成,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其協同因素的作用機理,通過因子分析尋找出協同因子,構建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的分析框架,以期為企業集團的進一步發展策提供有效參考。
一、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的內涵與構成
構建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分析框架首先需要明確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的內涵與構成。
1.企業集團
企業集團一詞起源于日本,指的是以資本(產權關系)為主要紐帶,通過持股、控股等方式緊密聯結、協調行動的企業群體[2]。
理論界與實務界對企業集團的認識大致分為兩種:一種認為企業集團是由核心企業、緊密層企業、半緊密層企業、松散協作層企業構成的經濟聯合體或企業群體;另一種認為企業集團是以一個實力(資本、資產、產品、技術、管理、人才、市場網絡等)雄厚的大型企業為核心,以產權聯結為主要紐帶,并以產品、技術、經濟、契約等多種紐帶,將多個企業、事業單位聯結在一起,具有多層次結構的、以母子公司為主體的多法人經濟聯合體[2]。
可見,企業集團是由多種要素、多種主體、多種聯系協同形成的集合體,是由眾多的單元和層次,以及不同的要素有機整合形成的復雜系統[1]。
協同學是研究系統的各個個體如何進行協作,并且通過協作導致新的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功能結構形成的一門學科。協同學研究的系統是一個非平衡的與外部環境、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開放系統,處理的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系統,這些系統組成的結構以自組織的方式出現,在一定條件下,子系統間通過非線性作用,產生協同現象和相干效應,使系統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間、時間或時空的自組織結構[2]。
企業協同能力指的是企業管理體系中協同要素的比重,以及要素之間相互協同的整體水平[3];各協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協調配合、同步,產生主宰系統發展的序參量,支配系統向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進而使系統整體功能發生倍增或放大,即實現“2+2> 4”的協同效應[4]。
通過上述相關概念的分析,本文將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定義為:企業集團管理體系中各協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協調配合、同步,產生主宰系統發展的序參量,支配系統向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進而使系統整體功能發生倍增或放大協同效應的能力。
二、企業集團特征分析
1.企業集團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
企業集團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系統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不斷地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知識等,這些因素不斷地對組織產生激勵,使組織系統不斷地向更加適應環境的方向有序地發展。企業集團同時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組織各成員之間以產權聯結為主要紐帶,形成具有多層次結構的、以母子公司為主體的多法人經濟聯合體。
2.企業集團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作用
企業集團是一個動態的非線性系統,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集團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了非線性特征,這種非線性相互作用使系統向平衡、有序的狀態發展。
3.企業集團是一個自組織系統
企業集團無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組織、自行演化,能夠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結構的系統。
4.企業集團具有自組織系統的協同特征
企業集團是由不同層次以及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統組成的,集團內部各子系統通過與整體系統的交流形成完整的對外活動統一體。這些子系統得以發揮效力的前提是它們之間必須能夠相互合作、協調利益和行為,聽從某一共同指揮中心的指揮;子系統的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是企業集團整體功能實現的必要條件。
基于企業集團具有這些特征,引入協同理論對企業集團的協同能力進行構建,利用協同理論分析集團的協同規律和作用,使集團獲得整體的協同效應,以期得到良好的協同效應,實現集團資源優化,促進企業集團的高效發展。
三、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理論模型的構建
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理論模型構建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本文采取三階段的技術路線對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理論模型進行構建。具體而言,第一階段,通過文獻檢索、統計分析提取協同因素;第二階段,進行問卷調研和數據分析;第三階段通過分析結果,確定協同層面,并構建出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的理論模型。
1.量表開發
本文對國內外期刊進行檢索,共獲得267篇關于企業協同能力的文獻,通過歸類、匯總、統計企業協同因素出現的頻數,得到如表1所示的24種企業協同因素。

2.描述性統計分析
以檢索的24種協同因素為基礎,本文設計了企業協同因素調查問卷,并對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以來的EMBA學員進行企業集團協同能力調查。被調查者結合這24種協同因素,根據自己了解的企業集團實際情況,對每一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排序標示,“1”表示最重要,“8”表示最不重要。
共發放問卷138份,回收126份,有效問卷121份。用SPSS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到各個因素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3.因子分析
根據馮#8226;諾依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應理論(1994),均值大的因素對協同能力的影響較弱,本文在分析中著重對均值低于4的前10個因素進行因子分析。采用的分析工具為SPSS。為判斷調查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首先進行了KMO和Bartlett球度檢驗,結果表明:Bartlett值=162.274,P<0.001,KMO值=0.756,該結果表明獲得的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最終得到因子分析的結果如表3所示。

四、企業集團協同能力模型分析
1.理論模型的構建
由表3所得結果,結合因子載荷矩陣,本文將第一組因子中的因素定義為中觀協同因素,第一組因子中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就構成了中觀層面的協同能力;將第二組因子中的因素定義為宏觀協同因素,第二組因子中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構成了宏觀層面的協同能力;將第三組因子中的因素定義為微觀協同因素,第三組因子中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就構成微觀層面的協同能力。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協同能力之間的作用就構成了企業集團的協同能力。由此,得到企業集團協同能力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2.企業集團協同能力深度分析
企業集團協同能力理論模型主要由3個層次,共10點能力組成。每一層次和每一點能力的建設都需達到一定的戰略目標,以使協同效應得到充分發揮,促進企業集團實現更大的價值。
(1)宏觀層協同能力
企業集團協同能力理論模型中宏觀層次的協同能力主要表現在戰略協同能力和信息協同能力兩個方面。它們在大的方向上為各企業成員指明路線和范圍,促進各企業成員在共同的指引下協同前進。
第一,戰略協同,是促成成員企業之間其他方面協同的前提,所有成員企業都清晰企業集團的戰略遠圖,共享戰略遠景,保持戰略發展的協同性、一致性。成員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目標、使命、實現路徑都必須統一于企業集團,才能發揮協同效應,創造更大價值[5]。
第二,文化協同,企業集團文化作為企業集團經營理念和群體意識,是企業集團經營活動的靈魂,發揮著無形的約束作用。只有將成員企業的文化進行有效地協同整合,才能產生企業集團層面上的集體文化。而企業集團文化只有得到各個成員企業的認同,才會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2)中觀層協同能力
企業集團協同能力理論模型中,中觀層次的協同能力主要表現在資源協同能力、組織協同能力、制度協同能力和信息協同能力四個方面。它的主要目的是使組成企業集團的各企業之間組織和制度規范化,從而實現企業之間資源、信息共享,促進企業的協同和溝通,以使企業集團產生更大的價值。
企業集團協同能力理論模型中,中觀層次的具體協同能力如下[6]:
第一,資源協同,企業集團資源可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資源協同就是通過協同能力達到資源有效配置,實現集團經濟效益。
第二,組織協同,企業集團通過聚集生產要素來影響集團的發展與結構變動,企業集團組織協同是其內部共有資源有效利用的組織保證。
第三,制度協同,企業集團根據效益最大化原則決定制度協同,調整經濟政策,制定新的規則或條件,建立新的行為約束機制。降低組織內部的交易費用和管理費用,使內部共有資源在交易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經濟績效最大化,從而推動企業集團整體經濟績效的提升。
第四,信息協同,成員企業相互之間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進行各種方式的聯系與合作,通過改變業務活動的模式在企業集團內進行各種合作,提高企業集團業務活動效率[6]。
(3)微觀層協同能力
企業集團協同能力理論模型中微觀層次的協同能力主要表現在流程協同能力、契約協同能力、創新協同能力和商務協同能力四個方面。微觀層協同能力要求企業集團的各組成部分在具體細節方面協調一致,共同作用促進企業集團各個具體環節的有效實現。
第一,流程協同,指企業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協同,也就是產品研發設計流程、生產流程、銷售流程和服務流程的協調管理[7]。
第二,契約協同,是指企業集團成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成員之間需要“多邊”的行為規范,形成“準市場性企業”,用來規范各成員之間的行為,減少合作風險,形成企業之間的契約協同,契約協同是一種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
第三,創新協同,是指通過構建企業集團統一、開放的技術平臺,使得每個成員企業能夠在此平臺上開展工作,進而加強技術上的共享性、兼容性和擴展性,在規范的技術框架下,加強溝通與創新[8]。
第四,商務協同,指企業集團內部使用統一的商務語言和商務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商務數據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交換,使不同企業之間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商務活動。
通過上述不同層次不同協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協調配合,形成企業集團的協同能力,促進企業集團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五、結 論
本文運用協同理論,把企業集團看成一個系統整體進行研究,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到企業集團管理協同能力是由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協同因素組成;各個層面中的協同因素相互作用、協調配合,使集團資源更加有效地配置,形成企業集團自身的管理協同能力,推動企業集團的發展。
本文構建的理論模型有利于指導集團企業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識別自身的不足,鎖定重點領域,進行有的放矢的整合與管理,達到更好的集團整體協同績效。即在宏觀層次應該加強戰略協同能力和信息協同能力兩個方面的建設,在大的方向上為各企業成員指明了路線和范圍,形成共同的企業集團文化促進各企業成員在共同的指引下協同前進;在中觀層次上應該加強資源協同能力、組織協同能力、制度協同能力和信息協同能力四個方面的建設,規范組成企業集團的各企業之間組織結構和制度,從而實現企業之間資源、信息共享,促進企業的協同和溝通;在微觀層次上應該加強流程協同能力、契約協同能力、創新協同能力和商務協同能力四個方面的建設,要求企業集團的各組成部分在具體細節方面協調一致,共同作用,互補互助,促進企業集團個具體環節的有效實現。
參考文獻:
[1] 井然哲.基于自組織協同論的企業集群系統發展機理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7,(2).
[2] Haken 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M].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98.
[3] 毛克宇,杜綱.基于協同產品商務的企業協同能力及其評價模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 潘開靈,白列湖,程奇.管理協同倍增效應的系統思考[J].系統科學學報,2007,(1).
[5] 張東生,杜宏?。趹鹇詤f同的子公司戰略研究方法[J].商業研究,2006,(1):43-44.
[6] 馬成樑.論企業群的戰略協同[J].科技導報,2005(4):44-46.
[7] 周和榮,李海嬰.敏捷企業協同模型及機理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6):149-151.
[8] 應可福,薛恒新.企業集團管理中的協同效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4,(5):135-136.
[9] 李家鴿.基于代理成本視角的企業理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4).
[10] 顧保國.企業集團協同經濟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3.1-2.
[11] 車芳.企業集團概念新解[J].經營與管理,2004,(4).
(責任編輯:韓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