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敘述了民生新聞的興起、現狀和未來發展,回顧了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歷程,對當前節目的狀況作了理性的觀察,認為電視民生新聞受眾面廣,具有可發展性。
[關鍵詞] 電視節目 民生 新聞
[中圖分類] G2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08—57—02
近幾年民生新聞節目聲譽鵲起,全國各地電視臺策劃、播出的民生新聞類節目比比皆是,觀眾收視率、廣告收益率節節攀升,可謂人財兩旺,場面十分紅火。凡事都有興盛、衰退的過程,作為一種節目形式,民生新聞面臨著相同的境遇。然而民生新聞節目對和諧社會發展有積極的影響,有對普通民眾參與社會活動公共意識的教育作用,所以基于希望該類節目能夠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觀點,本文擬從民生新聞的興起、現狀和發展三方面來闡述它的發展前景。
1.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可見在歷史上就有重視民生的觀念。現代社會的民生,由原來簡單地滿足人們基本生產、生活資料的需求,上升為文化模式、人文精神有所追求等更高一層的生活形態。怎樣實現這一追求、以何種方式表達這種愿望電視,媒體是當之無愧的首選。首先開始嘗試此類報道的媒體是報紙,以晚報的形式出現并獲得成功,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并以持續穩定增長的發行量吸引了同行們的關注。電視節目的編導們將這一理念帶進了現今較為先進的傳播媒體——電視。生活中普通人的形象、言談舉止,從平面的報紙升華為立體的、真實的影像新聞的主角;發生在鄰里間的平常事成了真實的故事,其影響力可見一斑。于是,便出現了“民生新聞”這一有別于時政、經濟、法律新聞的新詞匯。普通人的影像、聲音成了電視節目的主角,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成了真實的新聞,電視與觀眾的距離越走越近,體現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節目優勢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因此,有無數普通觀眾的需要做基礎促進了電視民生新聞的興起。
2.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推出的《南京零距離》,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開創了城市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的先河,在靜觀全國各地電視臺紛紛推出自己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一段時間內,辦一個民生節目就火一個,但這種局面能持續多久,僅固守目前的一點成果是否能走遠,節目面臨著哪些問題都值得業內人士思考。縱觀目前的民生新聞節目,報道內容偏重于獵奇、暴力和各種糾紛、瑣事,民生新聞僅僅是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沒有普遍意義的事件上去,造成的結果是觀眾對民生新聞的誤解——唯民眾化。唯民眾化的突出表現就是對民眾生活內容過于敏感,只要是關乎民眾的事情,無論是鄰里糾紛還是家長里短,都可以連篇累牘地詳加報道。節目的表現形式有些嘩眾取寵,甚至于追求一種盲目的喧囂熱鬧,碩大的標題、熱鬧的場面、激動的言辭,雖然第一時間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實則無味的報道內容讓人生厭。事實上真正吸引百姓的并不是生活瑣事堆砌的新聞,而是媒體能否解決關乎切身利益的問題,能否維護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遭受的權利侵犯等與己相關的報道。所以,一檔真正成功的民生新聞節目,能被觀眾所認可的、真正對他們產生影響的不是乏味的新聞內容,而是節目中能夠傳遞出的新聞價值。
“民生新聞”中的“民”,應該是民生新聞的主體,所有具有公民權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稱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農村的農民。然而,目前民生新聞報道內容的局限造成了農民在節目中的失語現象,這是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需要審視的內容。在實際的民生新聞中,農民常常處于媒體注意力的邊緣,他們很少有機會成為民生新聞的敘事主體,不能像城市的市民那樣在熒屏上暢所欲言,這種媒體報道內容的失衡,造成了目前民生新聞農民缺位的現象。瀏覽一下屏幕上的農民形象,是處在一種被看、被關懷、被同情、被幫助、被教育的存在角色,完全是根據節目報道的內容需要而被賦予的角色,指定的身份、社會地位,甚至精神狀態,他們沒有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表現自己,更不用說表達對社會的意見和情感。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這樣龐大的生活空間應該不乏民生新聞報道題材。農民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是需要呼吁和報道的,而我們的民生新聞卻將這樣有挖掘力、表現力的群體忽視了。有學者曾分析原因,主要是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媒介資源不發達,信息較為閉塞,獲得及時的信息很難;與城市的民生新聞相比, 農村的民生新聞拍攝成本要高于城市,且收視效果不如城市理想,現實的情況使媒體對農民的生活空間缺乏足夠重視。近幾年國家決策實施的村村通工程,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廣,并將該工程列為民生工程,顯然這個工程對于媒體是十分有益的,民生新聞可借此東風扶搖直上,將農民民生新聞節目做好做強。
3.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由于電視行業越來越受到商業利益的影響,而商業利益是通過電視收視率來實現的,因此各電視臺極盡營造之能事,紛紛追求奇特、轟動、聳人聽聞的視聽效果,以獲取豐厚利潤。在欄目中我們經常能看見哪里垃圾亂放了,哪里道路損壞了,哪里水管漏了之類的報道,即使這些新聞中出現的是觀眾不認識的人,但與他們社會身份相似,而且這些問題都是他們自己身上常遇到的,或者將來也許會遇到的問題。這樣一來,新聞人物成了他們的鄰居、朋友,新聞事件成了人們交流的主要話題,這種貼近生活的節目形式的確提高了收視率,但如果就此發展下去,前景有些暗淡。媒體的責任首先應是如實地報道新聞事件,但更應該調查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進一步地了解事件的真相,給觀眾以清醒、客觀的解讀。在報道內容上不注重普遍性事件的現實意義,沒有深度的跟蹤采訪,沒有強大的實時政策解讀的現行策略是不可取的。對報道題材應有一定選擇標準,不能因商業利益而不追求有質量的節目內容,這樣的平民化路線,實際上是以現實利益主義立場替代真實性追求,以非理性話語替代客觀性追求,以個體性立場替代了整體性思維。所以增加民生新聞報道的深度,傳播有價值的民生新聞,是有利于民生新聞節目長遠發展的,同時也將大大提高觀眾的欣賞水準。
按照約翰·費斯克的理論,對電視文本的解讀者應該稱謂“讀者”而不是“觀眾”,因為他認為不能簡單地把讀者對電視的反應看作是因果效應,而是積極與電視進行互動的參與者。在民生新聞潮中,由于媒體對百姓生活的關注,使一部分人樂觀地認為群眾話語權得到了回歸,但實際上,群眾話語權在民生新聞的范圍中是極其有限的。話語權一般只出現在家長里短的市井生活中,很少涉及公共事務,而且很多時候還被媒體代為行使,表現為一種媒體想當然的群眾話語,而非群眾的心聲。這種盲目樂觀會讓民眾自以為真的有了說話的權利和表達的空間,沉迷于媒體設定的充滿生活瑣事、離奇有趣、充滿刺激與娛樂的“擬態環境”中,而淡漠了對公共領域內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的關注。如今,我們的國家在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不斷進步,硬件的建設對于發展中國家必不可少,而軟件建設也不能落后。民生新聞肩負的一個使命就是能夠將普通人的公共意識喚醒。每個普通百姓都是國家公民,國家的發展有我們做的貢獻,公民們今天積極言論或許能為我們的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我國公民的群眾公民意識還很缺乏,因此,民生新聞節目可以擔起教育和引導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民生新聞節目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總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作為有視聽優勢的先進媒體傳播范圍之廣、實效性之強是其它媒體所不能比的。審視現狀,放眼未來,調整策略,有的放矢,為社會發展做出電視媒體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娟. “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應著重培養受眾公共意識[J].南方電視學刊,2007(3).
[2]王磊.民生新聞淺析——對重慶電視臺〈天天630〉的個案分析[N].2006-10-16.
[3]狼行天下.民生新聞定義及特點[N].2007-12-27.
[4]韋伯爾·施拉姆.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M].1990.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