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和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制造業迅速成長,制造業是現代工業的主體,其國際競爭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高低。文章主要運用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從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及輔助產業狀況、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方式、機遇與政府六個方面客觀地分析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狀況,在此基礎上找出提升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以期對今后的制造業發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對策
一、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現狀
加入WTO以來,中國制造業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制造業中將近兩百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國制造業還存在大而不強,整體素質不高的問題。
1、制造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我國國民經濟2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是與第二產業,尤其是與制造業的高速增長聯系在一起的,這也正是工業化中后期的一個顯著特征。2000年~2007年,我國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遠高于50%,并且遠高于第一、第三產業,制造業在第二產業GDP貢獻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業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2、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正逐漸降低。我國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我國的優勢產業在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是低勞動成本。低水平的勞動力成本支持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工資水平逐漸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廠必然從中國遷移到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國家。
3、制造業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優勢缺乏。雖然我國有200多種制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產量的70%,鞋類產品占全球產量的50%,彩電占全球產量的45%,空調占全球產量的30%,紡織品服裝貿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則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上榜企業數量也只達到35家(內地25家、香港4家、臺灣6家),制造型企業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應,產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終導致處于競爭劣勢。
4、制造業大部分企業被國外企業主導。在經濟全球化下,大規模收購、兼并愈演愈烈,外國企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有些企業幾乎壟斷了中國市場。據統計,外資股份在傳真機、攝影機市場分別占98%、99%,移動通信占80%,電腦占75%,汽車占70%及數字式程序控制開關占50%,可以說外資 在很多企業占有絕對控股地位。在中國微電子產業研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8家大型企業中,5家是中外合資企業,1家外商獨資企業,而5家合資企業中,只有1家由中國企業控股:在工程機械業,126家合資企業中36%由國外控股,47%中國控股,17%對等控股。雖然FDI會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但無疑也會帶來潛在的威脅。
二、影響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因素
1、生產要素條件方面。波特認為生產要素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而在高級生產要素中高技術人才、知識資源、資金投入等起關鍵作用。
(1)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除了包括勞動力成本外,還包括勞動力熟練程度、高級專業化人才等方面。
我國制造業人力資源的實際情況是:全國大中型企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人數為發達國家的10%~16%,可見,中國制造業的人力資源競爭力比較弱。同時低勞動成本嚴重制約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很多企業把自動化的工藝化整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簡單操作的手工工作,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一線工人沒有從作坊匠人轉換成產業工人,這嚴重制約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2)資本資源。中國大量的國內投資來源于國內儲蓄,近幾年雖然外國在華投資不斷增長,但也只占國內投資的10%左右,且隨著RMB匯率升值、出口退稅取消、經濟衰退等嚴峻的外部環境影響,很多資本正流向更具有競爭力的越南、菲律賓等國,因此國內儲蓄對維持制造業的持續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但是最近幾年,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很多制造業企業資金向樓市、股市轉移。雖然擴張的資本市場,為制造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但也隱藏著部分制造型企業資本偏離“主業”,依賴股市和樓市投資維持利潤,這將對企業長期的發展極為不利。
(3)資源消耗。中國的制造業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較嚴重。據統計,按現行費率計算,本世紀初每噸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我國為1 274噸標準煤,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2.4倍,比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分別要高2.5倍、4.9倍、8.7倍、13倍。而最新數據制造業的能耗為143 051.47萬噸標準煤,占全國能耗總量的58.09%,在整個產業中超過1/2。而中國礦產資源,人均占有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耗大與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就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2、需求狀況方面。
(1)國內需求。2007年,中國GDP為246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居世界第四位。職工平均工資從1995年的5 500元上升至2007年的24 932元,增長了353.85%。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從1995年的50.1%下降至2007年的36.3%,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也從58.6%下降至43.1%。同時,這必然促使消費從溫飽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過渡,對房地產、汽車、電子電器等需求量日益增加。隨著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農業發展的扶持、農村醫療保險的投入、2008奧運會的籌辦等必然會帶動制造業的需求。
(2)國際需求。國際需求方面,據海關統計,中國與前10大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在2007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據聯合國資料顯示,2007年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約達1.5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3.32%,外匯儲備余額增加4 619億美元,同比多增2 144億美元??梢姡徽撌菍ν赓Q易。還是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國際市場對中國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3、相關及輔助產業狀況方面,
(1)金融業。金融業主要包括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金融體系所提供的出口信貸、出口信貸擔保、福費廷、國際保理業務、國際追債業務等等都與制造業密切相關。據測算,目前中國機械行業每個生產企業的出口額平均僅為100萬美元左右,是日、韓企業的2%左右。而出口額低反映了企業沒有充分利用有效的融資手段,中國企業自身積累明顯不足及主要依靠外源融資生產經營,使得輔助性產業利用不充分。
(2)通信業。通信業的快速發展,是帶動制造業相關產業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如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利用計算機系統不僅可以實現企業內部管理的系統化,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人力、財力、物流、生產、供應、銷售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進行信息化管理。而且,利用計算機系統對制造產品的整個過程自動控制,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客戶日益強烈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在中國的產業結構中,金融業和通信業的不斷發展擴大了制造業的發展空間,使得各產業間彼此促進,但是與國外金融業與通信業的發展還有一定差距,導致整個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較弱。
4、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方式方面。在企業戰略上,受經營規模的大小影響較大。我國企業從建點、開辦窗口等簡單的方式發展到投資建廠、收購兼并、股權置換、境外上市和建立戰略合作聯盟等多種方式,使整個產業在經營戰略上不斷創造,效率不斷提高。但是總體來說,集科研、生產和銷售與一體的大型企業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在企業組織結構上,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仍是簡單的直線職能制,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而一些大型集團公司母、子公司之間的集權與分權關系沒完全理順,重要的決策如人事權、投資權等仍集中在母公司,在與同類競爭中,顯得反應不夠迅速,政策也不夠靈活。
在企業競爭方式上主要表現在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加入WTO以來,人才在各企業間大量流動。相對國外來說,我國制造型企業在企業人才培養、科技交流合作方面起步較晚,且外資企業的大量涌進,中國很多高級人才都被大量挖走。
5、機遇方面。隨著全球市場的開放,關稅逐漸減少,全球運輸費用的降低,銷售額增加而產品的平均成本減少,這些都增加了我國制造型企業的市場的機會。
(1)世界制造業的生產環節大規模轉移。從20世紀末開始,世界制造業快速向中國轉移,各發達國家的跨國制造企業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采購基地和研發基地,全球500強跨國企業中已有四百五十多家在中國投資。據統計,2007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748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資于制造業,客觀上提高了中國制造業在世界上的地位,促使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起來。當前,這種轉移的趨勢仍在不斷加快,為中國的制造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是隨著越南、印度等新的低端勞動力市場的形成,這些投資有可能向其他國家轉移。
(2)中國工業化進程加速。由于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加入WTO后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將是中國持久的目標。我們不僅要為十三億多人口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資料,為國民經濟提供的發展提供各類裝備和原料等市場資料,還要為巨大的勞動大軍提供就業崗位,這一點上必然要求制造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中國發展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有利國際環境中,但是,挑戰也前所未有。世界性的流動性過剩、貿易摩擦加劇、能源資源價格波動、環境壓力增大、RMB匯率升值等因素對國內制造業發展的影響日益加劇。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應更清晰地認識外部不確定性的風險。
6、政府方面。波特認為,政府雖不能直接加強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但可以為企業創造寬松、公平的競爭環境。目前我國有關制造業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滯后性,還應不斷完善,并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企業加強管理力度,重視產品質量。鼓勵企業創新。
由以上的對各要素的分析可知,中國制造業要素條件基本上是粗放發展的,缺乏集約性,主要表現在: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低:國內需求大。國外高層需求有待提高;相關及輔助產業優化,但依然處于低水平有待激發:企業組織結構不完善,人才流動大,各企業無序競爭激烈:制造業生產環節轉移,貿易摩擦加劇,原材料價格波動大;政府有政策引導,但有滯后性?;谶@些要素條件所形成的制造業,可以使其在量上有一定的突破,但在質上競爭力不是很強。
三、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對策
1、提升競爭力的微觀策略。(上接第73頁)
(1)建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一般來說,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要素不能長期充當增長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源泉。而人力資本積累和R&D的投入,不僅有收益遞增優勢。而且還能抵消甚至超過這些要素的不足之處。因此,我國制造企業要不斷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企業應通過建立科學先進的激勵機制,利用股權、期權等激勵方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從而建立一個高素質的核心人才隊伍、高素質職工隊伍。
(2)優化出口結構,促進產業升級。要在繼續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的同時,培育一些新的比較優勢產業。積極推進制造業出口結構的升級,提升中國制造業產品出口的質量。同時,有選擇性地對國內市場需求旺盛、附加值高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實施有效的進口替代。企業可以合理地利用政府所給予的稅收減免和貸款優惠等政策。提高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3)通過建立產業聯盟群體。實現優勢互補。從產業鏈來看,進入到上游產業,獲取和控制上游產業核心資源,所需的代價太大。因此,企業需要建立諸如通信、金融等相關產業的戰略聯盟群體。實現各自的優勢互補。如:金融業的發展??梢宰屩袊髽I融資渠道變寬,加強企業產業重組,從而獲得國際資本市場的支持。募集資金發展新的項目;通信業的發展,可以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市場資源,推廣產品擴大其影響力。
(4)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應變能力。目前,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在不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蛻舻男枨蟛粌H越來越多樣化,對產品的質量和交貨期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我國企業在全球生產制造集成化和信息化潮流的推動下,應致力于利用信息化建設提高競爭力,實施先進的生產與經營管理模式和系統、物料管理和財務管理的一體化,并將信息化建設融入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上來。
2、提升競爭力的宏觀策略。
(1)調整產業結構政策,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踐證明,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是培育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決定性條件。我國技術、資本短缺是事實,政府應通過產業結構政策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鼓勵技術創新,加強技術創新對工業持續增長的帶動效應,特別是加強技術密集的裝備制造業對傳統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功能。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完善組織結構,進行產權制度改革,使企業盡快提升競爭優勢和結構競爭力。
(2)制定優惠的金融政策,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政府應加大對制造業企業金融支持力度,扶持興辦民間擔保機構,規范保險、證券行業融資渠道的發展。對于發展前途良好、市場潛力較大的中小制造型企業提供擔保。以支持它們的進一步發展。
(3)提升產業集聚效應,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形成競爭優勢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政府應積極間接參與產業集群的構建,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促進集群內企業間的勞動分工和提高競爭力。同時,政府可以幫助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外部環境,幫助企業向專業化、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