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我國眾多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的現實情況,分析了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的原因、影響,并提出了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數據,有千余名上市公司高管紛紛減持套現,以平均每人套現1 000萬計算,上市公司高管從股市中拿走的財富至少近100億元。其中,部分上市公司高管主動請辭后大量套現的現象引起了證券市場的強烈反響。從市場的整體反應來看,認為這種行為屬于“洪水猛獸”的占了絕大多數,而且很多評論從制度漏洞、股市缺陷等各個角度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討論,并將這種行為與最近的股市跌跌不休相聯系。誠然,高管們做不做“官”是他們自己的事,但是,企業的成長與興衰關系到更多人。趁著股市行情不錯的時候,讓賬面盈利變現,落袋為安,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無可厚非,但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辭職套現就不是這么回事了,公司的員工如何理解?廣大投資者如何再對這些公司充滿信心?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上市公司高管的辭職套現行為?高管套現對我國證券市場有什么不利影響?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補救措施?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上市公司高管辭職的原因
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通過拋售股票套現是很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在當前中國股市仍然是重融資功能而給投資者很少回報的情況下,投資者要通過二級市場交易盈利就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對公司高管而言,其股份來源于原始股或是從股票期權中得到的低價股份,通過辭職來使其股份獲得完全的流通權而套現獲利,這就不能不令人思考,高管辭職的原因何在?
1、巨大的利益誘惑。相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高管所獲得的股份的成本相對很低。當他們的股份符合自由流通的條件后,只要股票市價高于獲得股份的成本,高管就有利可圖,且市價越高其獲利就越多。同時,作為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員,高管對公司的經營狀況與發展前景比其他人都清楚,可以比較準確地估計公司股票的合理價值。因此,當高管股份獲得完全流通權后股價遠超過其預期值時,高管僅通過出售股份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套現股份就可以得到幾百萬或者幾千萬的現金收入,相比其幾十萬的年薪而言,這就是巨額財富。這就是高管辭職套現的最根本原因。
2、法律法規存在漏洞。我國《公司法》第142條規定:“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票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一旦公司高管辭職,即可突破“在任職期間”的限制,使得相關法律規定對其不再具有約束力。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第四條規定,“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離職后半年內”,所持本公司股份不得轉讓。而在高管辭職超過半年后,此限制即失去效力。即使半年后股價出現一些波動,高管仍然可以獲取豐厚利潤,因為高管所持股票的成本非常低廉。而且,作為公司高管,以其對所供職上市公司的了解及擁有的人脈資源,很容易找到一個最佳的辭職時機,為其高價拋售股票打一個完美的時間差。倘若如此,對廣大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一種信心的重創,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公。
3、缺乏約束機制。中國股市屬于新興資本市場,各方面制度的設計都要向成熟資本市場借鑒或自己探索,由于西方發達資本市場實行股票期權制度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面發現問題并逐步完善,因而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制度。但是,西方發達資本市場的規則與中國不同,在西方適用的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未必就能適合中國的市場,而且,中國的市場本來就不完善,在不具備實施股票期權激勵制度之時就實施這一制度,制度的實施效果自然可以預期。同時,自2006年6月始,中國股市進入大牛市。為了維持股價的持續上漲,公司管理層總是不斷發出“利好”消息甚至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合謀故意散發虛假消息,這樣。高管通過辭職使其股份獲得全流通時就可在高位套利,而那些在高位接盤被套牢的都是中小股民。與此同時,監督機構總是反應遲鈍或者促手無策。
4、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成熟。在目前中國這種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上,試圖通過高管持股來協調一致高管與公司股東利益是不現實的。這種不成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披露不充分,透明度不高:二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的目的主要是圈錢,而不是完善公司治理,尤其是不能形成董事會對高管人員的有效制衡關系。這種不成熟會產生三個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是高管人員不能及時地、充分地向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報告公司的真實經營績效,二是高管人員可能會利用內部信息人為地操縱股價,甚至可能為了巨額套現而制造虛假信息,三是董事會難以有效監督高管人員,常常形成利益共同體。事實上,高管正是利用市場的不成熟來操控股價的。
二、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的不良影響
1、對廣大投資者的影響。公司高管為了在辭職后最大化自身利益可能操縱信息,甚至封鎖不利信息或者提供虛假信息,嚴重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2006年~2007年下半年,凡實行股票期權的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表現良好,股價節節走高,因為投資者認為這些公司的高管在股票期權的激勵下會努力為公司服務,公司運轉會更好一些。但是,在高管紛紛套現的情況下,投資者看清了獲得股權激勵的高管的自私和短視行為的真正面目,于是紛紛用腳投票,進而可能使投資者對實行股票期權激勵制度的公司的態度從歡迎轉變為抵制。
2、對辭職公司經營的影響。一方面,上市公司董事、監事、總裁甚至董事長寧愿辭職也要把自己手中的大量股票拋售套現,這顯然會動搖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心。一個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是對這個公司實際情況最了解的,他們具有公司內部信息的絕對優勢,他們公司的股價估值的合理范圍只有他們自身最清楚,連他們都選擇拋售他們在公司的股份套現,外部的投資者會怎么看待?投資者會認為這些公司的股價估值已經超過了自身的價值,從而對這些公司的前景產生懷疑并失去投資的信心,結果會造成股價下跌走下坡路;另一方面,這些高管還在任職期內就為了套現而選擇辭職,總經理、副總經理等公司高層核心人員的相繼離開,必定會給這些公司的管理帶來混亂,從而影響到公司的正常運作。
3、對上市公司融資的影響。高管們通過辭職實現巨額套現,使上市融資在某種程度上淪為赤裸裸的圈錢行為。高管們時時考慮的是自身利益,關心的是在股市套現圈錢而不是管理經營好公司,因此,所有公司的股權融資行為都受到了市場的抵制。中國平安的1 400億元人民幣再融資拉開了再融資公司股價慘跌的序幕。中國平安高管因股票期權激勵使其年薪高達四五千萬,投資者認為平安公司在圈錢去贈送給高級管理層。從平安的1 400億元再融資開始,凡是準備再融資的上市公司都被列入惡性“圈錢”行為,其股價都大幅下跌。一段時間內,股票市場基本失去了融資功能。
4、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個別公司高管辭職可視為是公司內部管理存在問題,而眾多公司高管都選擇辭職套現就是在制度上出現了問題。很明顯,我國股票期權制度存在著很大的漏洞,而正是這些漏洞讓高管抓住了大發橫財的機會,這就使得投資者對股票期權制度的有效性產生懷疑甚至失去信心,進而會影響股市的穩定發展。這種行為不僅違背公司上市以圖發展的初衷,將不明真相的投資者的利益置于腦后,更與證券市場所追求的目標背道而馳。如果上市就是為了套現私人利益,那為什么還要組建股票市場呢?
三、對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的思考與建議
1、對股票期權制度的思考。股權激勵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高管的利益與上市公司廣大股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促使高管努力為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股東創造價值。但是高管的辭職套現現象卻表明,一旦股權價值的巨額利益出現,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就會采取辭職的方式躲避自己對其他股東所應承擔的責任。這樣就要求監管層以及上市公司的廣大股東要對股權激勵政策進行反思。上市公司是否應該進行股權激勵,應該如何安排股權激勵?因為一旦上市公司的高管能夠很容易獲得股權激勵,并且很容易在股權激勵中套現獲利,那么辭職套現的現象必然會大量出現。因此,股東必須在股權激勵計劃的安排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這種風險,并在股權激勵的數量、對象、行權條件、業績要求、行權時間、鎖定期限等各方面做出仔細的安排。對于業已存在的高管大量持有上市股份的現象,證監會和交易所等監管機構應該從相關制度的完善方面,杜絕高管辭職套現現象大規模出現。
2、對高管大量持有上市股份的思考。對高管大量持有上市股份的現象,證監會和交易所等監管機構應完善相關制度,杜絕高管辭職套現現象大規模出現。比如,證券交易所可以對這些公司進行鎖定,將其納入監管的范圍,通過制度來遏制有人利用公司上市獲取巨額私人收益:同時使追索期限無限,只要發現該利益與違規行為相關,不管發生在何時,也不管是否仍在公司就職,都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要對上市公司創始股東的減持套現行為進行嚴格的規范和限制,避免大量“為套現而上市”的現象發生。現有的公司法、證監會、交易所等監管機構對此也有相應的規定,但主要是針對控股股東,且對減持的比例、時間等規定比較寬泛。因此,可以考慮將這種限制延伸到所有的原始股東,并進一步細化操作規定。
3、其他思考。對于高管辭職拋售解禁股票套現的真正目的。市場上有兩種普通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意在獲取比薪金多得多的收入,一種說法是認為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過高。但是,不管說法如何,上市公司高管套現的監管都應盡快實施。不然,若持續發生高管辭職套現事件,上市公司乃至股票市場都將受到重創。同時,應盡快建立完善經理人才市場,發揮經理人才市場的激勵與約束功能,通過市場來評估經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