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背景下,人才重要性日益凸顯,人才流動速度和范圍也日益加大。因此,國際化背景下,高度重視人才安全問題,對于江蘇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實現“兩個率先”,又好又快地推進“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有著重要意義。文章試在國際化視野下,對江蘇人才安全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戰略應對做一探析。
關鍵詞:國際化;江蘇人才安全國際化;江蘇人才安全
隨著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在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和迅速推廣的信息網絡的推動下,世界經濟逐漸走向全球化和一體化,這加大了人才的流動速度和范圍。而正所謂“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在國際化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更為凸顯,人才資源作為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已經成為各國各地區競相爭奪的核心戰略性資源,人才安全也成了國家和地區綜合安全的核心和關鍵。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發展期。重視人才安全問題,直面人才安全挑戰,對于我們建立人力資源強國,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而對于江蘇,人才安全問題關系我們能否成功建設人才高地和人力資源強省,順利實現江蘇“兩個率先”,達到“又好又快推進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使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殷切希望變成江蘇大地上的美好景象。”
一、國際化背景下江蘇人才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1、人才存在流失現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發展呈現新的特點,世界范圍內對高層次人才的爭奪變得空前激烈。在這場人才大戰中,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出臺各具特色的人才戰略,如吸引留學人員、兼并購買企業、雇傭獵頭行動、國外設立機構、修改移民法規等。就我國而言,人才流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當數量的人才出國留學卻學成未歸。有關資料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若2/3留學生歸國,使回歸率與滯留率保持在2:1,則是比較合理和有利的。”而在中國,1978年~2006年間留學人才流失率達到74.23%,這值得我們警惕。在江蘇,我省留學生尤其是自費留學生的回歸率較低,中高端的人才存在著較大量的流失:二是人才流往國內外資或者合資企業。中國加入WTO后,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和研發機構在中國搶灘登陸,推行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在江蘇,僅蘇州,就有百家世界500強落戶,對人才進行“零距離”和“面對面”的爭奪,瞄準那些有較高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無論哪種人才流失,都將對我國、我省的人才安全造成威脅,從而影響我們的競爭優勢,危及國家和地區發展。
2、人才總量不足。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進程中,實現自主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但我國目前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還嚴重短缺。有資料顯示,我國每萬名勞動者中研發科學家和工程師僅11人,而發達國家這一數字接近或超過lOO人。在江蘇,截至2004年底,全省人才總量超過500萬,其中高層次人才21萬多人,人才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但在世界范圍內,我們的高層次人才總量占人才資源總量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截止2003年12月底,全省人才資源總量45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8萬人,僅占全省人才資源總量的4%。有數據顯示,當我省人均GDP達到5 000美元時,全省高層次人才需求急速增長,供給能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缺口將達14.337萬人;當人均GDP達到8 000美元時,缺口更大,將達27.267萬人。也就是說,隨著江蘇經濟社會的逐步發展,我們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日益增加,而目前的人才儲備是無法滿足的,這必將影響我省“創新型江蘇”的建設,影響我省在國際國內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
3、人才結構不合理。相對于全球化競爭的要求,目前我國、我省高層次國際化人才非常緊缺,領軍人才更是嚴重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成為突出問題,在江蘇,主要表現為:一是專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高新技術和復合型創新人才整體性短缺,如隨著IT技術逐漸融入銀行、保險、證券之中,了解國際金融業的大背景、熟悉本機構業務市場發展的整體趨勢以及做法、既懂得IT技術又精通金融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就成為了現代金融人才市場的爭奪焦點,而在江蘇,此復合知識的人才供給卻跟不上市場需求:二是行業、產業布局不均衡,目前我江蘇某些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如IT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正緊缺急需較高水平的人才,其中軟件行業人才缺口已達到30萬。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將直接導致其在促進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和參與國際國內競爭中充分而有效地發揮作用。
二、國際化背景下江蘇人才安全戰略應對
1、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戰略方針。著名學者吳大猷曾說:“從長遠看,人才儲之異邦并非壞事。愈禁,人愈不歸。”在人才外流問題上,我們應本著疏導而非堵塞的辦法,支持國際間的人才交流,政策越開放、穩定,對人才的吸引就越有利。從歷史上看,針對我國1989年開始面臨的留學人員回流率較低的新形勢,鄧小平指出,“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回來后妥善安排。”據此精神,國務院提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出國留學政策。江澤民同志也曾指出,要繼續執行“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通過各種形式爭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時至2006年,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要支持更多的年輕人到國外學習,同時加大吸引高層次留學人員回國和為國服務的力度。正是由于我們堅持了科學的留學政策,據統計,我國留學生尤其是公派留學生回流的比例在逐漸上升,2007年公派留學生的回歸率已達到98%。這是個可喜的勢頭,對于江蘇而言,始終堅持此項方針政策對我們保證人才安全,建設人力資源強省,達到人才興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要想進一步確保人才安全,達到人才興省,除了在“走出去”的問題上堅持正確的政策外,還必須結合“引進來”的戰略,融合國際化因素和本土文化,吸納培養各方人才,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近年來,江蘇在引入外智尤其是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工作上做得較好,體現在辦學規模的擴大、形式的靈活、條件的改善、專業設置的齊全、管理制度的健全、生活服務的提高等多方面。由于我省在“引進”外國留學生工作上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此部分來我省高校學習和學成后被吸引留在本地區各行各業崗位上工作的留學生不同程度地成為了推動我省高校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力資源,為我地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創新人才管理機制體制,完善相關法律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新的人才管理機制。在人才全球化的情況下,我們要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大膽創新,變革傳統的人才管理體制,引入國際先進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技術、方法,從吸引、培養、使用、評價等幾個方面,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又符合中國國情、江蘇省情的人才管理機制,留住、引進、培養、用好人才。
第二,完善人才薪酬待遇制度。薪酬待遇作為人才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評價標準,其對人才的激勵作用日益體現。應進一步加大薪酬待遇制度改革的力度,大膽探索技術入股、產權參與分配的方式,加大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相結合的力度,使人才的收入與崗位職稱、工作業績及知識、技術成果轉化中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等直接掛鉤,使薪酬待遇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以保證各類人才得到與他們的勞動和貢獻相稱的報酬,從而激勵高層次人才在我省從事科技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
第三,健全人才培養體制。在國際化背景下,針對我省高層次人才供應量不足和人才結合缺乏合理性的問題,可借助江蘇高等教育大省的優勢,進一步推進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人才整體結構體系。在國際化意識和全球性思維的指導下,圍繞江蘇支柱產業和新型產業的發展需求,注重人才復合型知識結構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第四,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人才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待遇,更重要的是追求才能的施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應努力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工作環境、寬松和諧的人際環境,民主活潑的學術環境、健全的法制環境,有利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方面創新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使優秀人才在公開、公平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能心情舒暢地工作。
第五,建立與完善人才安全法律體系。人才安全問題說到底是國家安全問題,必須加強相關立法。一方面,注重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規,規范不合理的人才流動,用人單位通過與一些涉及國家地區安全的崗位的人才簽訂保密協議,減少因人才外流而造成的重大損失,確保國家和地區安全:另一方面,應依據WTO規則,按照國際慣例,制定、修改各種與人才安全相關的政策、法律,如《勞動法》、《社會保障法》、《職業教育法》、《知識產權法》、《工資福利法》等,為人才發展提供相應法律保障。
3、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處理好國際化與民族化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面對人才安全挑戰,我們必須堅持主權立場。無論“地球村”發展到怎樣高的水平,只要還存在國家,就會有維護主權的問題,若處理不好國際化給我國、我省所帶來的人才安全挑戰,則會直接威脅我國主權。因此,在全球化時代,加強對人才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國際化并不意味著喪失了主權的“一國化”,相反,魯迅曾說:“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國家和地區的科學的發展倡導以人為本,以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而人文精神的培養又是以本國國情和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因此,我們要走“和而不同”的堅持主權的、民族化的國際化發展道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增強人才的愛國主義觀念,從內在應對人才安全所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