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技術聯盟作為一種組織形式能夠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文章綜合分析了技術聯盟創新的學習效應,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聯合經濟效應與集群效應,并提出了政府促進和培育技術聯盟創新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聯盟;創新效應;政府政策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技術聯盟不僅加速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而且起到分散技術創新投資風險、降低技術創新競爭激烈程度的作用。技術聯盟采取企業協同技術創新的方式,對技術資源相互依賴關系發揮有效管理的功能,實現了大規模研究開發及生產技術合作。技術聯盟不僅是獲取競爭優勢而進行相互依存的戰略性合作,而且是一種企業組織之間的自由合作,使企業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以在變化迅速的市場做出及時的反應。因此技術聯盟創新行為與創新效應對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現實意義。下面將從學習效應、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等方面來探討技術聯盟創新效應。
一、企業技術聯盟的學習效應
學習效應又稱“經驗經濟效應”,是指企業的工人、技術人員、經理等人員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可以積累產品生產,技術設計以及管理工作經驗,從而通過增加產量導致長期平均成本下降。技術聯盟通過高水平的協作來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從一定意義上講,建立技術聯盟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習聯盟伙伴核心專長得以擴展,使可持續競爭優勢得以加強。通過文獻梳理,我們將企業間合作學習效應歸納為“基于合作能力的學習模型、邊際遞減的學習效應模型和不確定性調節下的學習效應模型”三個基本模型。
Sinonin提出“合作經驗一合作能力一合作績效”分析模型。他認為合作經驗學習效應的本質是企業間合作能力,只有從合作經驗中確立企業的合作能力才能真正提升企業間合作績效,合作能力的本質是企業所掌握的企業間合作訣竅,只有從合作經驗中提煉出合作訣竅才能提升企業間合作績效。因此,對合作能力的深入研究成為合作經驗學習效應的切入點。Zollo等人深入研究了合作能力形成的各個階段,即從合作訣竅的獲取、綜合、應用到合作慣例形成的過程,認為將生產領域的經驗曲線效應應用到企業間合作這一過程會因核心剛性而導致合作經驗對合作績效的邊際作用呈現遞減的趨勢。Anand和Khanna認為企業間合作其本質上是一個不完全契約,在合作中企業必然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而通過合作經驗,企業學會如何應對這些不確定性的合作訣竅,并形成企業間合作慣例,并指出不確定性越高,企業合作能力的構建越依賴合作經驗和“干中學”的學習方式。
二、企業技術聯盟的規模經濟效應
一般而言,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的擴大而使單位產品成本下降的現象。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實際上反映的是生產規模和平均成本之間的關系。單個企業的規模擴大有其臨界狀態。企業規模過大,就會產生“組織失靈”、內部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信息傳遞受阻,產生“偷懶”和“搭便車”現象,并使組織成本大幅增加。另外,單體企業規模過大會受到反壟斷政策的限制。在企業規模過大、內外受阻的雙重約束下,通過建立企業技術聯盟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開辟了“第三條道路”。簡言之,企業技術聯盟可以不依靠擴大企業規模而實現技術上的規模經濟。技術上的規模經濟是指兩個或多個企業在研究開發、生產和營銷等環節通過聯盟的方式進行合作,一般會帶來生產成本和組織成本的遞減,從而實現技術上的規模經濟。具體表現為: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增加規模產出,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精簡管理機構,削減組織成本;穩定交易關系,節約交易費用。
三、企業技術聯盟的范圍經濟效應
范圍經濟是美國經濟學家潘扎(John C.Panzar)和威利格(Robert D.Willing)在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一個新經濟范疇,它是指一個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在不同的產品或業務領域通過若干個經營項目的聯合經營比單獨局限某一產品或領域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并帶來費用的節約和風險的降低。范圍經濟產生于未被充分利用的企業資源和核心能力,當這種企業資源和核心能力擴展至其它產品范圍或經營領域時,則將獲取新的收益,產生所謂的范圍經濟效應。企業在實行多元化經營過程中常常受到自身資源和核心能力的限制,缺乏相應的戰略資產,不能有效地實行范圍經濟。通過組建技術聯盟,則可借助聯盟伙伴的資源和核心能力彌補自身在跨行業經營中戰略資產的不足,此外,還可以幫助企業在多元化經營中有效地突破各種進入壁壘,如不可轉移專利技術、關鍵生產要素的供給、銷售渠道的控制、獨特的學習曲線、隱含Know-how以及政府的產業規制政策等。隨著市場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加快,單個企業越來越難以駕馭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在獲得范圍經濟的過程中。通過技術聯盟相互合作可以分散和降低在市場、技術和金融等領域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風險,如投資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等。
四、技術聯盟的聯合經濟效應
現有文獻研究表明,技術聯盟的聯合經濟效應來自競爭中的合作和矛盾的協調、聯盟內部資源再配置效益的提高、高技術的加速開發和聯合利用與新市場的快速進入和先行優勢。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技術聯盟的聯合經濟效應是范圍經濟效應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聯合經濟效應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技術聯盟可以通過外部經濟的內部化削減投入成本和創造產出效果。例如,一家企業在向新業務領域拓展時,為了利用其他企業擁有的而本企業雖需要卻又沒有的經營資源(即外部經濟),而與其他企業聯盟。這種聯盟旨在謀求投入方面的經濟性,可以節省本企業獲得這些資源(技術和市場渠道)的時間,能夠減少開發新產品進入新市場的風險,享有進入或退出市場的自由度。某些在信息和資源方面具有互補性和依賴性的企業實行聯合,可以擴大一家企業所擁有的信息和資源的運用,提高協作效果,同時創造出新信息、新市場和新技術。
2、企業技術聯盟通過跨行業聯合形成組織系統或社會經濟調整系統,可以使各行各業各廠商在各種長期和短期契約或松散合作關系中協調行動,從而有效地降低一系列交易成本,如信息成本、結算成本、庫存成本和各自的風險。
3、聯合經濟是對“內部化”理論的一種超越,它側重于企業組織外部的信息、技術等資源的“共享”和“互補”,即外部經濟的內部化,而不是企業組織既有資源的重復使用。參與聯盟的各企業能力的集成產生了一種混合優勢,能夠以低成本獲得競爭力和互補性價值,聯合創造的通用技術或技術信息的共享形成了聯合技術創新的基礎。所以企業可以同時與不同伙伴建立多個聯盟,它們之間良好關系可以作為儲備資源長期保存而使各企業受益。
五、技術聯盟的集群效應
技術聯盟的集群效應主要是指由于企業技術聯盟的形成,使進入聯盟的企業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從事技術創新活動。這種集群效應不僅表現為單個企業創新成本的降低、創新收益的增加、創新周期的縮短、創新風險的減少。同時也表現為聯盟中技術創新在總體上投入產出效率的提高。具體來說,表現在三個方面:
1、企業之間通過組建技術聯盟可以有效地促使技術創新“外部效應”內部化,強化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創新的“外部性”也可稱為創新的“溢出效應”。也就是說,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成本或收益并不完全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反映出來,而可能會自動地“外溢”到其他生產廠商或消費者手中,這便是技術創新外部效應的集中體現。技術聯盟的創新外部效應內部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它削減了重復性的工作,提高合作創新的工作效率;其次,它消除了不同企業在合作研究開發中相互不信任而出現的機會成本:再次,它消除了合同交易必然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技術相互依賴而導致的高交易費用:最后,技術聯盟還使企業對研究開發成果的外部效果的可占有性得到很大提高,使涉及許多部門的創新收益內部化。
2、企業之間通過締結技術聯盟,有助于企業確立統一的行業技術標準,這對企業來一說將增強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對整個行業來說則有利于維護行業內部的有序競爭:聯盟網絡的建立還有助于企業推廣其技術標準,獲取某種程度上的技術壟斷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
3、企業通過組建技術聯盟可有效地實現技術創新中的“速度經濟效應”。具體來說就是聯盟成員可在合作創新中實行“靈捷競爭”和“并行工程”,從而大幅度提高技術創新的速度,有效地縮短技術創新的時間,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技術創新成果。
技術聯盟具有巨大的創新效應,對提升企業實力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研究表明,發達國家國內企業的技術聯盟與其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是分不開的,例如。歐盟通過“尤里卡”計劃和“歐洲科技合作計劃”,大力支持歐盟企業在高科技方面的跨國合作。因此政府應當對技術聯盟進行大力扶持和精心培育。具體來說,政府應當對技術聯盟進行政策引導和規范管理,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可以采取特殊的產業政策和金融支持。另外,政府應當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加強國內企業和國外一流企業的聯盟合作,同時也應當制定有利于技術聯盟的各種法律法規,并提供法律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