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供應鏈環境下,供應鏈產品設計成本管理必須通過供應商集成到產品研發流程中,來減弱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文章探討了供應鏈設計成本管理流程,該流程主要應用供應鏈目標成本法思想,為了實現供應鏈目標成本法,需要引入生命周期成本來估計目標成本,文章并進一步指出了產品層次的目標成本要通過目標成本縮減目標的實現和跨組織的設計團隊互動兩個階段來實現。
關鍵詞:設計成本;目標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供應鏈
在新產品設計中。存在著成本上的限制。Ahmed(1988)提出了面向成本的設計(Design-to-cost)的觀念和方法,并于1995年提出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系統的設計及實施模型;Prasad(2000)提出了同時實施包括成本的六種目標的并行展開過程的并行功能拓展(Concurrent Function De-ployment,CFD)方法,說明成本上的目標是存在的。活動前成本管理的Kaiuter(2000)模型指出:為了在競爭環境中更有效率,活動前成本管理方法面向整個市場并且以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為考慮對象。在這種方法里,成本管理應該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開始實施,并需要預計出對未來產品的成本影響。
在供應鏈環境下,供應鏈產品設計管理必須通過將消費者和供應商集成到產品研發流程中,來減少產品研發到產品市場化的時間。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企業要具有競爭力,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產品研發。產品研發管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與客戶關系管理部門的人員合作,識別客戶現有的和潛在的需求;(2)有選擇地與部分材料供應商合作;(3)產品設計階段并行考慮后期產品生產技術等各方面的問題。
一、供應鏈設計成本管理流程
所謂設計成本是指借助虛擬制造技術的管理思想,在產品設計階段根據產品設計要求的性能、結構等技術經濟定額、產品的生產工藝要求、以及產品投產后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的生產耗用水平等有關資料測算的產品生產成本,是一種測算成本。
在供應鏈產品設計階段,跨組織成本管理需要企業的設計團隊及其供應商之間的密切合作,目標就是尋找比設計團隊單獨設計成本更低的成本解決方案。供應鏈產品設計階段共同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供應鏈目標成本法(Target Costing),為了實現目標成本,需要借助功能——價格——質量悖反(Funetional-tv-Price-Quality Tradeoff,FP-O)、跨組織成本調查(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I-nvestigations)和并行成本管理(Coneurrent Cost Manageme-nt)等進行設計團隊的互動,以及使用成本削減工具VE/VA、OFD、DFMA、PK和LM。
產品設計階段的成本管理流程見圖1。
二、供應鏈目標成本法思想
目標成本法以給定的競爭價格為基礎決定產品的成本,以保證實現預期的利潤。目標成本法是一種以市場導向(Market-driven),對有獨立的制造過程的產品進行利潤計劃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標成本法的目的是在產品生命周期的研發及設計(RDE)階段設計好產品的成本,而不是試圖在制造過程降低成本。

產品層次上的目標成本確定后,供應鏈中跨職能的產品設計團隊就會分解新產品,確定零部件的目標成本。企業根據歷史趨勢、競爭計劃和其他數據來判斷每個組件或部件應降低多少成本,而不是將成本縮減目標平均分攤到所有組件和部件。然后將這一工作重復一遍,以保證在設定組件和部件的目標成本后加總就可以得到產品的目標成本。通過為產品及其包含的零部件設定成本縮減目標,目標成本法就成為跨組織成本管理的約束機制,如果將供應商和采購商的目標成本系統連接起來,目標成本法的作用就會從單一企業拓展到整個供應鏈所有企業。
新產品開發目標成本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新產品目標成本設計先于產品立項原則;(2)目標成本要兼顧當前成本環境和未來成本環境;(3)內部成本標準和競爭對手同類產品成本兼顧原則。
三、供應鏈產品層次目標成本估計: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ing,LCC)估計
生命周期成本是指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所有支出費用的總和,包括原料的獲取,產品的使用費用等,即是指是企業生產成本與用戶使用成本之和。Kaplan Atkinson認為,從制造商角度看,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有三個目標:第一,為了估計和分析產品的總盈利率;第二,為了確定產品的環境成本;第三,為了確定產品設計階段的成本,以對其控制和管理。可以看出,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在目標成本法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產品生命周期會歷經三個階段:生產——使用——報廢。從生產者的角度看,一個產品經歷研究與開發、設計、試制、小批量生產、大批量生產直到停止生產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可稱為產品生命周期過程。從顧客的角度看,自產品購入經過使用直至報廢的過程,是產品的使用和報廢期,也是生產者售后服務的過程。以產品生命周期跨度為基礎,按照成本細分結構模式,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產者成本、消費者成本和社會責任成本。其中:生產者成本主要包括研究開發成本、制造成本和營銷成本:消費者成本是從顧客的角度來確認產品進入消費領域后發生的各種成本,包括產品的運行成本、維修成本和養護成本等;社會責任成本是立足于產品生命周期終了時的廢棄處置成本,以保證產品在使用期滿后得到適當的處置。
四、供應鏈產品層次目標成本的實現
1、第一階段:目標成本縮減目標的實現。
在產品設計環節主要存在以下常見成本問題:產品的基本性能和主要參數高于實際需要;產品結構過于復雜,使其加工費用大大增加;采用了過高的安全系數,增加了產品的材料成本: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過高,增加了產品制造和檢查的工作量,提高了產品的廢品率:產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程度不夠,非標準件過多,增加了生產準備成本,同時不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采用了不成熟的工藝方案,導致加工成本提高。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價值工程的引入是顯而易見的。所謂價值工程,指的是通過集體智慧和有組織的活動對產品或服務進行功能分析,使目標以最低的總成本(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產品或服務的必要功能,從而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價值工程實施的步驟經過如下五個步驟:確定價值工程的對象;對產品進行功能分析,計算功能評價系數(各零部件的功能得分在產品功能總分中的比重);對產品進行成本分析,計算出各零部件的成本系數(各零部件成本在產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計算產品中各零部件的價值系數(等于功能評價系數/成本系數),對其價值進行評價。測算各零部件的目標成本,計算成本降低幅度。
通過以上分析,消除了產品中的不必要功能和過剩功能,為產品投產后進行成本控制和管理以及提高生產效益創造了有利條件。
2、第二階段:跨組織的設計團隊互動。
當供應商發現自己無法實現由采購商的零部件目標成本核算流程所確定的目標成本時,就會啟動其他三種跨組織成本管理活動:功能——價格——質量悖反、跨組織成本調查和并行成本管理,每一種管理機制都需要兩個以上企業的設計團隊合作設計產品來降低成本。
(1)功能——價格——質量悖反(Functionalitv-Price-Quality Tradeoff,FPQ)。功能——價格——質量悖反(FPQ)只涉及外購零部件的功能、質量和成本的微弱降低。并且對最終產品的規格沒有任何影響。在FPQ悖反中,采購商和供應商通過協商來降低所需的質量和功能水平,可以使供應商在采購商所確定的零部件目標成本水平上獲得足夠的利潤。FPO悖反的可行性取決于采購商是否愿意放松對零部件的質量和功能規格的要求,而供應商必須了解一種零部件在實現最終產品功能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議。
(2)跨組織成本調查(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Inve-stigations)。跨組織成本調查是將設計團隊之間的相互配合拓展到供應鏈中的多個企業,其目標是找出重新設計產品及其零部件的方式,從而能夠按照它們的目標成本生產出來,這里產品零部件規格的改動通常比FPO悖反中所考慮的改動要大。這需要重點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最終產品及其零部件的設計是否要改變。采購商和供應商的設計團隊必須共同確定能否改變采購商設定的規格,共同確定采購商能夠接受哪些設計改動,以及哪些改動能降低供應鏈成本。二是生產活動是否要改變。方法主要有:如果供應鏈中的另一個企業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某些活動,那就轉移這些活動來降低成本;如果將兩個活動并置可以降低成本,那就將一個活動轉移到另一活動所在地:如果改變生產流程可以消除某些活動,那也能降低成本。
但要指出的是,在改變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時,供應鏈中每個企業的成本也會隨著改變,也意味著產品和零部件目標成本的改變和修正。一般說來,通常是由供應鏈最上游的企業確定新的目標成本。
(3)并行成本管理(Concurrent Cost Management)。受“并行工程”的影響,組織間成本管理可以實行并行管理,并行成本管理方法有平行法和同步法兩種。
平行法是指采購商設計團隊為供應商的設計團隊制定產品及其配件的高層次規格,例如大小、容量和效力,只要不做出高層次規格的設計改動,供應商和采購商的兩個設計團隊就可以獨立地運作。平行法要求采購商有專門經驗,但兩個設計團隊獨立運作時,仍然要保持聯系,從而保證共同目標的實現。
同步法是指供應商和采購商的設計團隊無法有效的獨立運作,兩個設計團隊采用同步設計的方法進行產品和零部件的設計。同步法要求雙方進行強烈的互動,雙方對縮減成本的建議會顯著改變產品及其零部件的設計,并在兼顧質量和功能性的同時降低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