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外資企業大量地涌入國內形成外資主導型的產業集群。目前,這些集群的主要競爭優勢還是低成本,處于集群發展的低端道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嚴重影響著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從跨組織資源視角出發,以蘇州IT產業集群為例,針對外資主導型的產業集群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基于跨組織資源平臺拓展集群創新路徑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群;外資主導;跨組織資源;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按照錢德勒的觀點。集群網絡能夠產生外部經濟性。這是因為大企業在技術水平和專業化生產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在企業網絡中發揮主導作用。近年來,蘇州IT產業集群的起步和發展得益于以外資企業為主的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比如,明基電腦、華碩電子、三星電子、富士通、達方電子、羅技電腦、富士康等。這些龍頭企業的引入一方面促進了蘇州IT產業集群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本地配套企業的迅速成長。以蘇州相城區黃橋鎮為例,目前全鎮共有民營企業1 300余家,其中為明基電腦、達方電子、三星電子等配套的中小企業超過300家,涌現出了一批像春菊電器、新安電器、康普來電鍍、華宇精密鑄造、迪飛達電子、華亞電訊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優秀民營企業。其中。春菊電器2007年創匯8 000萬美元,新安電器2007年銷售額達到3.5億元,10余家企業銷售額上億元。
Kaolinsky、Sehmitz等學者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方式分為“低端路徑”(The Low Road)和“高端路徑”(The High Road),加入價值鏈方式影響企業持續盈利能力和潛在的升級能力。低端路徑是一種貧困式增長路徑,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加入全球生產網絡,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面臨愈發劇烈的競爭。出口或產出水平增加的同時經濟活動的收益在降低,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也隨之降低。經筆者調查。蘇州以外來資本為主導的IT產業集群走得是一條“低端路徑”:以生產加工為主的產業集群雖然對于當地GDP的增長、就業的增加及改善出口產品結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總體上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外資企業對當地配套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產生了“擠出效應”,致使這些中小配套企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底層,普遍面臨著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自主創新能力差、企業效益持續下降的嚴峻局面,嚴重地影響著蘇州IT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蘇州IT企業集群中當地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國制造企業的一個縮影,依靠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勢必難以為繼,而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此,本文認為,應進一步完善產業集群內基于跨組織資源的技術、物流、融資、人才等平臺,促進集群內部各主體之間的共生互補。這樣,一方面為外資企業提供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促使其不斷地將新技術、新產品等創新資源和知識融入到集群中,輻射和帶動本土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本土企業基于跨組織資源平臺,不斷地學習、消化和吸收新知識,提高創新能力,盡快地實現技術和產品的升級。
二、跨組織資源與產業集群創新
跨組織資源是一種基于企業合作關系的戰略性資源。企業所在的網絡使其從環境中獲得關鍵的資源,如信息、渠道、資本、服務等可以保持或提升競爭優勢的資源(Gulati,2000),由此,企業正不斷地嵌入更為廣大及相互重疊的網絡中以獲取超出企業邊界的跨組織資源(Galaskiewicz and Zaheer,1999)。從交易成本理論的角度,跨組織資源是由每個企業基于合作網絡關系進行專用性投資形成并嵌入合作網絡中的資源,具有關系型專用性資產的性質,可以分為基于地點的專用性、基于實物的專用性,以及基于人力資本的專用性(Saxenian,1994;Zishiguchi,1994;Asanuma,1989)。
企業通過專用性投資來實現高度專業化的同時,卻面臨著增大交易成本的機會主義傾向以及可剝削租金的增加。組織間關系理論認為,跨組織資源只有與其他企業的資源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而創造價值,即合作網絡中各主體所提供的跨組織資源相互之間具有依賴性與互補性,當其與其他的資源隔離開來后,就會降低自身的價值。基于此,跨組織資源可以控制并降低機會主義的發生。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開放式的、由不同主體共生互補形成的網絡,其成員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從集群網絡中獲取創新資源和知識。并加以消化,從而創造屬于自己的創新要素。在集群網絡中,當跨組織資源對網絡關系依賴性不強時。其性質為企業自身的私人物品,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易關系趨于市場交易關系,靈活性較強而穩定性較差:當跨組織資源更多地依賴于合作企業之間的學習互動時,跨組織資源是由兩個以上的企業共同創造出的新資源而被大家所共有,如技術共同體中所累積創造的知識(Powell et aL.,1996),這時,跨組織資源就從最初的私人物品演變為網絡中所共享的準公共品,也是奧爾森眼中的“集體產品”。這種共有的資源將合作企業緊密的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創造價值的命運共同體,具有長期合作的穩定性。
蘇州中小型IT企業創新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其主要客戶-外資企業對于其產品質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壓力,它們主要通過模仿的方式在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總體上還處于由低端模仿階段向模仿創新階段過渡時期。目前,蘇州黃橋鎮的當地IT企業中80%以上沒有獨立的研發和設計部門,大多數企業在接受客戶的定單后,由工程部按照客戶的要求,在客戶提供的工藝方案基礎上稍加調整后即開始生產,基本沒有更多的研發和設計活動,只是賺不到產品售價5%的加工費。同時,當地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購買專門設備為外資企業生產配套產品,以至被對方“鎖定”而導致可剝削租金的增加。
在這樣的集群網絡中,顯然缺乏跨組織資源這一“集體產品”。進而產生了機會主義和可剝削租金增加的現象,嚴重影響了集群網絡的創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外資企業的戰略定位致使集群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人才資源。蘇州IT產業集群中的外資企業多數定位于“兩頭在外、中間在內”,即在蘇州設立生產工廠,核心技術和關鍵人才資源往往掌握在外資企業的母公司手中,導致集群缺乏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技術、人才資源;(2)集群內各主體所擁有的資源不均衡,相互之間無法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蘇州當地中小IT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差,使外資企業無法與其通過知識分享產生跨組織資源。為此,外資企業寧愿通過復制產業鏈的方式,將其在海外的配套企業搬遷至附近地區。如蘇州的吳江、太倉等地:或者通過參股方式新設供應商,如由明基設立的達方電子公司等。這樣,就進一步將當地企業擠出了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核心圈,使其陷入低成本、低收益的惡性循環之中。(3)集群內部缺乏完善的產業鏈規制資源,主要是來自政府機構、行業協會所制定的對產業鏈規制的法律法規。這樣就致使主導企業和一級供應商需要耗費更多的成本進行內部治理,以嚴格控制下級供應商的產品質量、交貨時間等。為節省交易成本和治理成本,外資企業更愿意與其原有的供應商維持合作關系。(4)集群各主體間缺乏互信,致使跨組織資源的專用性投資不足。機會主義行為不斷產生。比如,蘇州IT產業集群中外資企業紛紛倡導實施“零庫存”,但實質上將庫存轉移至了底層供應商處。處于產業鏈底層的當地企業本來利潤就很微薄,面臨這樣的情形無異于雪上加霜:再如,目前隨著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外資企業在給當地企業結算時一般以美元結算,并通常將付款期延長至4個月~6個月,使當地企業極其痛苦,但又不得不忍氣吞聲。在這樣的情形下,當地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缺乏互信,一方面,當地企業嚴格控制外資企業訂貨量占全年訂貨量不超過30%,并主動積極地尋求國內客戶,另一方面。購置通用性設備,提高生產柔性和增加產品品種,防止外資企業的更嚴重的機會主義行為。
三、基于跨組織資源的產業集群創新路徑
1.科學制訂產業集群創新戰略規劃,鼓勵企業開展不同層面的創新活動。創新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其中既包括以模仿為主的創新,也包括以原發性創新為主的自主創新。對于我國產業集群來說。這兩方面的創新活動都是必要的。那么,在制訂集群創新戰略時,應對哪些企業在哪個階段以開展模仿創新為主、哪些以原發性創新為主在哪個階段形成自身獨特的核心能力與技術平臺進行規劃,并對其給予相應的引導、扶持、激勵與控制。
2.政府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面向產業集群的技術研究院、風險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園、專利代理機構、人才培訓中心等跨組織資源平臺。這些平臺作為集群網絡的共享資源,可以促進當地企業技術、產品、管理水平及人才資源的升級,逐步增強與外資企業接軌的創新能力。同時,可以使外資企業“引進來、留得住”,促進其主動提升技術和產品檔次,并逐步輻射和帶動當地企業提高創新能力。
3.加強集群網絡制度要素建設,營造區域創新文化環境,促進集群系統的資源聯結。一是政府要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加強質量監管、誠信監管、知識產權保護、維護社會公平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從而提高集群內部成員間的信任度:二是政府要積極倡導創新型文化,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三是政府應鼓勵集群不同主體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加快行業協會的建設,加快形成政府管理與行業自律良性互動:四是當地政府應積極組織和參與同國際經濟行為主體的對話,為本土企業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五是打破行政區劃鎖定狀態,整合區域內的優勢資源和集群價值鏈,實現優勢資源的共享與合理的分工,遏制同質化、低層次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