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針對目前基礎設施融資研究中對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等因素的忽視的現狀,通過對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的實證比較,運用制度分析的方法,論述了東西部在基礎設施融資模式方面具有異質性,東部適用的融資方式不一定能直接套用到西部,進而提出了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不同的模式。
關鍵詞:基礎設施;融資模式;實證比較
一、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的實證比較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指國民經濟體系中為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提供一般條件的部門和行業,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綠化環保、文化衛生等技術性工程設施和硬件系統,基礎設施融資則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資金的投入和資金的籌集。其構成包括: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其他資金等。
本文選取1995年~2005年的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數據主要由各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得來。
1.總投資總額比較。從絕對數值看,首先,西部與東部在1995年~2005年間,基礎設施投資額都在逐年上升,西部1995年為1187.03億元,2005年為14 736.84億元,11年增長了12.41倍。東部地區從1995年的3 185.68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34 264.26億元,9年增長了10.76倍。其次,東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額差距大,1995年,東部基礎設施投資是西部的2.68倍,1999年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由于國家的傾斜政策,西部與東部的差距有所縮小,2002年西部與東部基礎設施投資額之比為1:1.89,之后差距又呈擴大的趨勢。同時,考慮到西部地廣人稀,西部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遠遠低于東部的現實,西部基礎設施仍是落后的。最后,從基礎設施投資環比增長率來看,西部快于東部。西部1996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率為20.8%,此后增長率基本上是逐漸遞增,2005年的環比增長率為27.8%;與之相比,東部1996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率為18.4%,2002年才達到20.8%。
2.基礎設施融資構成單項比較。從國內預算資金來看,西部1995年~1999年間,國內預算資金投資額與東部差距不大,從2000年始國家加大了對西部的投資傾斜力度,西部的國內預算資金投資額超過東部:從國內貸款來看,東西部的國內貸款投資額基本都在逐年增長,然而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在逐年拉大:從利用外資角度看,西部與東部的差距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利用外資額西部遠低于東部,第二是利用外資趨勢,東部1995年~2005年,除去中間幾年因需求不足導致的投資波動外,大體上呈上升趨勢,而此期間西部的利用外資額大體上呈下降趨勢:從自籌資金來看,西部和東部都在逐年加大投資力度,雖然西部在努力增加自籌資金投入,但受制于經濟實力和財力,西部與東部的絕對差距在拉大。其他資金東西部差別不大。
3.基礎設施融資構成分析。從基礎設施投資構成來看,首先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自籌資金和國內貸款占比重較大,兩項投資額之和占總投資額的比重都保持在70%上下,而其他資金來源占總投資額的比重相對要小。其次各單項占總投資額比重的歷年趨勢東西部存在較大的差異。國內預算方面:西部國內預算所占比重普遍高于東部。且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2002年達到最高,東部的變化趨勢不明顯相對平穩:國內貸款:西部國內貸款所占比重基本處在相對較高的水平。有平緩下降的趨勢,東部國內貸款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達到最高而后下降;利用外資:西部利用外資占總投資額的比重與其他單項所占比重比較最小,且利用外資比重不斷下降,東部利用外資的比重始終高于西部,并高于其國內預算和其他投資的比重,1999年之后趨勢無太大變化比較平穩:自籌資金:自籌資金在東西部的總投資額里占據的比重都是最大的,西部地區自籌資金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趨勢,東部地區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態勢。
二、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的理論解釋
基于以上的實證分析,我們發現東西部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面,無論是在總量上還是在結構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導致此差異主要是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
1.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東西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東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差異。首先,東西部市場化程度不同,東部市場化程度高能夠吸引更多的外資投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完善的市場機制能夠也能引導基礎設施資金的有效配置。而西部的市場化程度低,資金配置效率低。其次,東西部財政收入水平不同,經濟發展的先行優勢使東部財政收入遠高于西部,東部在基礎設施投入方面資金比較充裕,基礎設施建設中自籌資金的能力要強于西部。東部基礎設施不斷的完善促進了本地的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提高,財力的增強又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而西部地區并未形成這種良性的循環機制。最后,東西部金融業發展水平不同,東部金融業比較發達,資本市場完善。融資渠道更廣泛。在東部除了貸款等融資方式以外,在金融市場中存在更多的融資方式可供選擇,而西部不具備這些優勢。
2.東西部制度環境的差異。基礎設施投融資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必然根植于相應的社會制度環境中。由于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主體存在差異,東部地區基礎設施融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融資主體比較單一依然由政府壟斷,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發生的交易費用就存在差異。在事前交易費用方面,包括信息搜尋費用、考察費用、談判費用等。西部地區由于融資主體相對單一,政府在基礎設施的融資中即是組織者又是實施者,政府用于基礎設施融資方面的資源有限,工作效率普遍低下,也沒有相應的成本一收益核算機制及良好的信息傳遞和分享機制,致使基礎設施融資中的事前交易費用通常要比東部高。在事中交易費用方面,包括簽約費用、協調費用、確認費用等。西部地區由于政府主導著基礎設施融資,在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中具有完全的信息優勢和融資決策權及組織實施權,且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公開和成本約束機制,更易出現黑箱操作,官商勾結,貪污受賄政府尋租等機會主義行為。所以,此項費用西部地區也比較高。而事后的交易費用包括實施費用、評估費用、監督費用等。西部地區財力有限,難以拿出更多的資源來進行評估和監督基礎設施融資的結果。東部地區可以將評估監督這些職能交于評估機構等主體來實施,能夠大大降低基礎設施融資的事后交易費用。且由于西部政府辦事效率拖沓,許多在東部行之有效的審計監督等機制易被政府尋租行為所侵蝕難以取得應有的成效,進而導致基礎設施融資中事后交易費用的增加。
三、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不同模式的提出
首先,看東部基礎設施融資模式,東部模式中基礎設施需求是多樣的,且需求的層次也較高,由對交通、郵電、衛生等方面需求逐漸轉向了對教育、文化、環保等方面的需求。這些需求通過人代會等利益表達機制訴諸于具體的基礎設施投融資主體,在東部由于政府逐步從生產性的活動中退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更關注于公眾基礎設施需求偏好的匯總和表達,更注重公共基礎設施的供給,對基礎設施的建設生產則較多的交于私人部門實施。且由于政策的放寬,私人企業、外資企業等主體能更多的參與都基礎設施建設當中,進而形成基礎設施建設中多個融資主體的態勢,如圖所示。基礎設施融資主體范圍的擴大,加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金融環境的支撐,基礎設施融資渠道就更趨廣泛,靠完善資本市場來支撐的一些創新性融資方式,如ABS,發行債券等可以在東部實施。總之,市場環境、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優勢使東部在基礎設施融資上有更多的方式可選擇,更易引進創新性的融資方式。

其次,看西部基礎設施融資模式,西部模式中基礎設施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但是需求的層次較低多集中于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教育、文化等方面投入相對較少。與東部不同的是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融資的主體多是基于中央和地方的垂直關系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居主導地位,政府外的組織很難參與進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用資金主要依靠中央財政,非財政資金在整個基礎設施建設中所占的份額較小。政府對基礎設施實行壟斷式的計劃調控和行政管理。基礎設施融資主體單一。由于融資主體單一,政府財政拮據,資本市場和銀行業又處于欠發達的狀態下導致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融資方式較東部要少,資金缺口較大,基礎設施建設明顯缺乏效率。
四、政策含義
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異質性的模式,決定了東西部基礎設施融資方式的選擇上不僅應考慮本地區的市場環境等因素影響還要社會和制度環境等因素影響,直接套用某種融資方式并不適宜,為此,我們提出了以下對東西部都具有普適性的政策建議。首先。面對市場經濟,基礎設施融資和建設決不能單憑國家投資、銀行貸款等方式,要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尋求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然而,在各種具體的融資方式中某些方式在西部目前的環境的還是不適用的,如資產證券化等,應區別對待。其次,國家應建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發行基金受益憑證,匯集投資者資金成一定規模的信托資產,并交由專門投資管理機構管理,以基礎設施為投資對象,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最后,政府應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提高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外資的流向,促使外資更多投向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