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號是企業法人名稱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反映了企業名稱的特征爭實質性內容。商號是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資源之一。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商號保護,能夠進一步規范市場競爭主體的行為,但過度強調商號權,又會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充分認識并合理使用商號保護這一把雙刃劍具有非凡的意義,需要企業界和法律界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商號權;企業;管理
一、引言
日前,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訴上海特雷通貿易有限公司侵害名稱權一案由上海市靜安區法院審結。這場官司由一則廣告引起,據悉,特雷通公司在宣傳其家具產品時用了這樣一句廣告語——“申花搬新家,那你呢?”。結果,申花俱樂部以“名義權、榮譽權”遭到侵害為由將特雷通公司告上法庭,索賠30萬元人民幣。特雷通公司的律師辯稱:這則廣告僅陳述了申花足球隊比賽場地搬遷這一事實,并沒有冒用其名義為商品做廣告,也沒有像原告所稱的那樣侵害了原告的名義權和榮譽權。
那么特雷通公司的做法是否構成對申花俱樂部權利的侵害?侵害的又是何種權利呢?由于我國現行的法律沒有出現“名義權”的字樣,申花俱樂部主張的侵害名義權似乎站不住腳,而“榮譽權”也沒有受到侵害。我國法律有“名稱權”一說,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家公司存在侵犯申花俱樂部的名稱權之嫌。在產業化視野下,我們可將申花俱樂部這一“社團法人”視為公司,相應的,該糾紛也就涉及到商號權的保護問題。
二、商號權的重要性
企業名稱通常由行政區劃、商號(字號)、行業、組織形式四個要素依次組成。商號作為企業名稱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顯著區別于其他企業的標志性字詞。商號對于企業樹立和維護自己的形象及信譽具有重要意義,加強企業商號的法律保護,不僅可以加強生產者對產品質量的責任心。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而且便于消費者按自己的需要購買如意的商品或選擇稱心的服務,同時也便于國家對商品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維護正常的交易程序。因此從企業角度講,如何維護自己的商號權并防止侵犯其他企業的商號權,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從法律一般意義上講,我們保護企業名稱專用權,其實質和核心是保護商號。當今社會,商號作為企業名稱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并在當前日趨頻繁的國際貿易中受到更為廣泛和嚴格的法律保護。我國的市場經濟機制不斷趨于完善,且已經加入WTO,與國際接軌日益成為中國法律的一項重要職能。因而,對企業商號的法律保護就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商號保護是一把雙刃劍,處理好商號權與其他權利的關系同樣至關重要,也就是說,對于商號權的保護也要給予適當限制。
三、我國商號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對企業商號的法律保護是通過對企業名稱權的保護實現的,而企業名稱權的保護包括行政保護和民事保護兩種途徑。從《民法通則》到《反不正當競爭法》,從《工商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暫行規定》到《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我國對包括企業商號在內的名稱權保護的法律法規正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但尚存在一些問題。在法律未經修改完善,這些問題未得到解決之前,認識并盡量避免這些問題也是對企業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首先,現階段企業名稱硬性要求必須由行政區劃+商號+行業特征+組織形式等幾個部分組成,除“三資企業”和“全國性大公司”外,企業名稱在當地工商局登記,且在登記所在地有效,因此像“冠生園”、“小蘇州”這樣的企業商號,上海有,其他地方也可以有。在市場經濟時代,為爭奪市場,企業往往進行跨地區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商號的區別性功能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繼續維持現有的做法,勢必會使一些企業不思進取“搭便車”,將他人已為公眾熟知的商號作為自己的企業名稱在當地登記使用,使消費者產生混淆,把兩家企業誤認為是一家企業,或者認為兩家之間至少存在著某種聯系。從而謀取不正當利益。
其次,商標和商號雖然同屬于知識產權范疇,兩者的管理也都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負責,但在具體工作中兩者分屬不同的主管部門,由不同的法律來調整,從而使企業商號權與商標權發生了沖突。例如。有的企業注冊在先的商標被別的企業作為其商號加以登記使用,有的企業商號被別的企業當作商標注冊,盡管上述行為可以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予以禁止和處罰,但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價值取向是保護各行為主體公平競爭的權利,而非商標權或企業商號專用權。
再者,現階段商號權的保護規定過于零散、粗疏,可操作性不強。而且。對于一些情節嚴重的冒用企業商號的行為,《刑法》并沒有給予相應制裁,光依靠行政保護與民事保護顯然不能適應層出不窮的商號權糾紛現狀。
四、商號權保護的適當限制
1.商號權與服務商標權。服務商標,是指提供服務的經營者,為將自己的服務與社會上他人提供的服務區別開來而使用的由一定的文字、圖形或其組合而成的標志。它與商號、企業名稱之間的聯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其中的文字內容,往往很多的服務商標就是直接采用商號的相同文字。服務商標的上述特點引發了一個問題——保護服務商標與保護商號權如何協調?目前在我國,商號、企業名稱與服務商標是由《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和《商標法》兩部法規分別調整的。
我們從《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商號是企業名稱中的法定構成要素之一,是其最關鍵的核心部分。只有它才具有真正的識別價值。(2)企業的商號權受地域的限制。只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受到保護。其三,企業名稱、商號的專用權還受到行業的限制,只能在同行業中享有專用權。也就是說,只要不在同一地域或不屬同行業,即使出現了企業名稱、商號相同或近似也不構成侵權。服務商標則是由《商標法》調整。如前所述,由于服務商標與商號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當企業將其商號用作服務商標加以注冊的話,就是依《商標法》進行調整保護了。而根據《商標法》的現行規定,就會與關于企業名稱、商號權的上述規定在實際應用上引發一系列的矛盾與沖突:(1)由于我們在企業名稱登記管理上實行分級管理的制度,相同的企業名稱可以在不同的地區同時存在。但如這些企業都欲將其商號作為服務商標注冊,那肯定是不行的,不符合《商標法》的規定。這就引發了一個誰的權利應予承認、應受保護的問題。(2)由于一方面法律給予服務商標和商號不同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這二者之間又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必然在實踐中產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服務商標注冊后在全國享有專用權,受《商標法》保護:而他人可以將該服務商標的文字用作企業名稱(商號),登記后在相同的行業中使用,并受《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的保護。二者沖突起來,應支持誰。保護誰,這對于執法機關來說就成為一道難題。(3)在行業的劃分認定上。服務商標和企業名稱登記的分類標準不統一,也容易造成一些實際中不好解決的問題,
以上問題都是由于我們現行立法中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不協調造成的,但在對現行有關法律制度予以修改完善之前,企業管理者應注意并盡量避免相應問題。
2.商號權保護與經濟競爭。對商號權的保護與促進經濟競爭既相互一致、相輔相成,又有相互沖突的一面。為協調其沖突,需要把商號權的效力限定在一定范圍內。所以,在平衡和協調多元利益的基礎上,大多數國家將企業名稱的專用權限于一定的行政區劃和行業領域,即企業對其名稱只在一定的區域和所在行業內擁有專用權。商標和商號的性質、地位和制度存在明顯的區別,但在競爭關系中,人們已越來越多地看到其聯系和共性,因為侵犯商標權和假借他人名義往往交織在一起,因而一些國家在商標法中也充實了對企業名稱權的保護。在企業名稱的使用有違公平競爭時,對企業名稱使用進行限制。最近在中國服裝業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企業將國外知名服裝商標企業如蘋果、登喜路、圣羅蘭等作為企業名稱,委托一些中介機構到香港注冊登記公司,并以企業代理的身份出現在中國市場。這種行為給國內的服裝企業帶來了不公平的競爭和生存危機。這種做法逃避了商標法和商號法的規制,但明顯造成了不公平競爭的后果,因此在中國對企業名稱進行知識產權法和競爭法的保護已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當然,在非惡意且不會讓消費者產生誤解的情況下,對企業名稱進行合理范圍內的使用應該是允許的。這一現象在如今的廣告領域已屢見不鮮,如我們經常可見到報刊雜志上的電器和房產廣告,這些廣告往往列舉了眾多知名企業、學校、公園的名稱,或說明其產品暢銷海內外,或說明其樓盤交通便捷、環境高雅。本文引言中的案例即與此類似。試想一下,如果一方便面廣告中,模特倚著一輛“奔馳”享受美味,奔馳公司會因此追究該方便面生產公司侵害其商號權嗎?恐怕不會,因為該行為不僅未對奔馳公司聲譽造成任何不良影響,反而在客觀上擴大了其影響:再如甲公司在大街上拍的廣告中出現乙公司在燈箱廣告中標明的企業名稱(商號)——此種情況使用乙的商號當然事先未征得同意,但若因此也要承擔侵權責任,造成的壟斷影響則可想而知。
五、小結
良好的企業管理是切實保障投資人和企業關系人的合法權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企業效益的必要前提:但任何形式的企業治理都必須通過法律加以固化,否則該制度就因缺乏強制實施的基礎而不能得到有效實行。鑒于商號權對企業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并合理使用商號保護這一把“雙刃劍”具有非凡的意義,也需要企業管理者和法律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