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表明:產業集群在成熟后期,如果不進行升級通常會出現衰退的跡象。產業集群升級是維持產業集群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文章通過闡釋產業集群升級的內涵,分別從產業的轉入和轉出兩個角度探討珠三角產業集群升級問題,指出產業集群進行合理的產業轉移“騰籠換鳥”是產業集群升級的有效途徑,產業集群層級的提高能使產業集群具有持久的競爭力。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業集群租金;產業集群升級
產業集群(廣東稱之為專業鎮經濟)是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征,對于廣東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產業集群作為一種資源的空間配置現象,有其固有的經濟競爭優勢,如節約交易成本、促進技術創新等這些優勢國內外學者已經做出了詳實的論述。然而,集群的競爭優勢隨著環境的變化也會漸漸喪失。奧地利經濟學家蒂奇(Tichy)等根據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時間維度考察產業集群的演進,指出產業集群也有形成、發展、成熟和衰退這樣的周期。廣東的專業鎮經濟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外源型集群出現了“候鳥經濟”,導致集群“空洞化”,內源型集群由于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路徑依賴”,隨著原有的比較競爭優勢逐漸喪失,集群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瓶頸。所以,產業集群升級是目前非常急迫的問題,不升級就無法保持集群的競爭力,無法維持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因此本文從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集群內產業轉出兩個角度來分析產業集群的升級路徑。
一、產業集群升級理論與內涵
作為“產業升級”的一種具體形式,產業集群的升級問題不僅是一個具體產業升級的問題,更是一個和地理關聯及其及制度文化相關的區位升級問題。關于此問題國內外學者分別從全球價值鏈角度和區域創新網絡角度做出了較為深刻的闡釋,
格里芬(G.Gereffi,1994,1999)提出了全球商品鏈(G-CC,Global,Commodity Chain)的概念,并根據主導者的不同把全球商品鏈分為“生產者驅動型(Producer-driven)”和“購買者驅動型(Buyer-driven)”兩類。對于發展中國家,他提出了兩個重要的主張:其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正在越來越深地滲透進被全球購買者驅動和協調的全球價值體系:其二,嵌入全球購買者驅動的全球價值鏈有助于發展中國家通過從OEM到OBM的途徑快速實現產業升級。Gereffi(1999)分析了東亞服裝產業轉移及其與美國的貿易變化,并把產業升級分為四個不同的層面:企業內部升級、企業間升級、本地和國家產業升級。以及跨區域升級。這種分層對于理解產業升級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是卻未能揭示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升級方面的根本差異。
Humphrey和Schmitz(2000,2002.2003)深入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目的,認為獲得進入市場的機會、生產能力的提升和全球利益重新分配,是驅使本地供應商進入全球市場的主要因素:他們還專門探討了全球價值鏈治理與地方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治理的四種基本模式:市場、網絡、科層制(Hierarchy)和準科層制(Ouasi-hierarchy),以及在價值鏈治理背景下產業升級的四種方式,過程升級(Process Upgrading)、產品升級(Pr-oduction Upgrading)、功能升級(Functional Upgrading)和鏈條升級(Chain Upgrading)。Humphrey和Schmitz認為升級的來源主要是在集群地區內部。提到的集群的升級有兩種形式一是本地區集群內通過企業間及機構聯系加強,提高組織程度和努力程度而升級:另一種是嵌入到全球價值鏈中促進升級。但對這兩種升級途徑的詳細描述中,目前多數集中在將集群內企業發展與世界聯系,從全球價值鏈的中端向兩端移動,即從低附加價值的生產制造向高附加價值的設計、研發、物流、營銷和售后服務等方向移動,以獲得更多價值增值,并通過全球價值鏈治理而實現集群升級。
在Humphrey和Schmitz等人的研究基礎上,Luiza和Lizbeth(2001)對巴西Sinos Valley的制鞋業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比較了美國、歐洲和拉丁美洲不同的價值鏈治理模式下產業升級的特點與異同,發現在歐美跨國公司強大的控制下,巴西本地制鞋企業為了降低風險,傾向于同時嵌入幾條不同的價值鏈以不同的方式并行升級,
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庫克(Philip Nichol Cook,1994)教授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較早和較全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Cook,Braczyk and Heidemeich(1996)主編《區域創新系統:全球化背景下區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書中,庫克對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認為區域創新系統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與關聯的生產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體系,而這些組織體系支持并產生創新。
國內學者對于產業集群升級也做了大量的案例和實證研究,圍繞著嵌入全球價值鏈和區域創新系統角度探索產業集群的升級模式和路徑。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北京大學王緝慈教授2006年主持溫州軟科學報告《溫州制造業集群升級研究》提出的,她認為企業的(或者產業的)升級關注企業或者產業中各種環節的轉換,而集群的升級應該關注的是集群所特有的特征,怎樣向高級化的程度演進——如正外部性的擴大或者合作行動的體現與深化等,即在多主體多行為的條件下(區別于單獨的企業戰略)作為整體的集群的升級。
集群升級要與產業升級、價值鏈升級區分開來,產品、工藝升級可能就不再是重點內容,而應該更宏觀一些,如何做好集群的產業轉移更能決定集群發展的命運,轉出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而轉入適合本地區位優勢的產業,使產業集群層級得以提高才是產業集群升級的內涵。前人運用全球價值鏈理論、區域創新網絡理論對產業集群升級的理論及模式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對于產業轉移對產業集群升級的重要性卻從未提及,本文就此問題以珠三角產業集群為例進行了初步探討。
二、集群產業轉移的動因
集群產業轉移,通過轉出失去競爭優勢的產業,積極主動地完成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通過產業轉移,形成“雁陣”發展格局,“雁陣”里不同梯隊的國家和地區之間借助產業間的級差和優勢要素的互補,實現區域資源的整合。
1.集群產業轉出的動因。
(1)集群企業的被動轉出。產業集群租金是產業集群產生的動因,同時也是產業集群存在的理由。當產業集群租金耗散的時候,產業集群也會走向衰亡(臧旭恒,2007)。臧旭恒認為產業集群租金是由產業租金、地理租金和組織租金組成,這三種租金隨著集群的發展都有可能耗散,當產業集群租金下降時,一些要素開始向其他產業轉移,或者遷移到其他地區,尋找新的租金源。
(2)產業租金的下降致使產業轉移。在珠三角的產業集群,大部分是外源型加工貿易經濟。在這樣的產業集群里,同質的成品企業之間要相互競爭。同質的配套企業間也要相互競爭,這樣在產業鏈構成及不斷延伸過程中,同類企業的惡性競爭難以避免,相互壓價、低價競爭必然越演越烈,導致價格低于邊際成本甚至平均成本,產業利潤下降,大量要素退出該產業。2008年初,一則關于東莞數千家鞋廠競相關門的新聞突然在多家南方媒體出現,隨后,珠三角上萬家企業面臨倒閉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全國主要媒體上。一部分不再適應珠三角經濟水平、產業政策的企業,以及一部分無法消化高成本企業的倒閉或遷移。廣東東莞常登鞋業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年初以轉行為由,用四千多萬元作為經濟補償,遣散了四千多名員工。
(3)地理租金的下降致使產業轉移。由于生產要素的集聚擁擠成本上升,要素價格提高,地理租金逐漸被高昂的生產成本所抵消,產業集群租金消失。珠三角的集群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低成本競爭是其主要的競爭優勢,近年來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成本上升主要是:①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市場由“買方”向“賣方”轉變。在2003年珠三角的主要城市一線員工在800元左右,而到2007年同崗位工資在1200以上。新的勞動法的實施,被一些企業主認為是向勞方傾斜的法律,新的勞動法可能會使員工有“鐵飯碗”的想法,進而會產生消極怠工現象。②土地成本上升。土地使用租金連年上漲,由最初的幾萬元一畝,變成現在的二十幾萬元一畝。③新的建廠規劃,要求原有建筑消防間距要加大,同時環保排污成本在上升,原有忽視相關法律法規的現象再也蒙混不過去了。④2007年7月1日起,國家取消了553項“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商品的出口退稅,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稅。這些多數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東莞的臺資基本上是先過來一個龍頭企業,然后其配套產業相繼跟來形成自己的一個封閉網絡,落戶東莞主要是基于降低成本考慮,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及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一旦這些優勢不明顯或者漸漸失去,就面臨整體搬遷的狀況,具有典型的“候鳥經濟”特征。這樣不可能給一個地區帶來長久的發展。會使本地經濟面臨“空洞化”的危險。
(4)組織租金的耗散致使產業轉移。當產業集群所嵌入的社會淪落為一個思想因循守舊、沒有進取動力的社會時,產業集群中彌漫的保守氣氛扼殺了產業集群的發展,產業集群由于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而失去了活力。佛山有一些靠倒地皮起家的陶瓷企業老板,他們非常重視抓銷售,但是說到品牌,搞不清楚該如何去做,有的連促銷、銷售、營銷的區別都沒有弄清。企業家素質不高。水平欠缺。觀念難以轉變,是大多數企業不可回避的現實難題。更為關鍵的是,企業擺脫不了急功近利的心態。佛山東鵬潔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認為,很多中小企業沒有把品牌做起來。就是這種心態在作祟。品牌建設,是需要時間和資金支持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品牌也許只是一個名字,并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收益。而大多數佛山陶瓷企業老板,依然還處在“一買一賣就能掙錢”的觀念中,這也是當地企業長期發展所形成的“路徑依賴”。
2.集群企業的主動轉出。集群企業主動轉出更多是基于企業自身的戰略布局考慮。爭奪市場,提高自身的研發實力是其主要目標。近兩年,佛山地區陶瓷媒體,滿目皆是這樣的標題:“樂華金意陶投資24億景德鎮建廠”:“新中源8億元投資江西高安”;“東鵬14億投資江西豐城”等等。其實。佛山陶瓷企業離開佛山的投資舉動已在數年前就開始浮出水面了。從2001年起到今年上半年,國內規模最大的建陶企業之一——新中源陶瓷集團已先后在四川夾江、湖南衡陽、江西高安等地斥巨資建立新的建陶生產基地。如今新中源在四川夾江的生產企業已成為西部最大的建陶生產基地。除了遠涉千里外,佛山陶瓷企業在廣東省內的產業轉移更是如火如荼。僅僅幾年功夫。由佛山陶瓷企業投資建設的廣東省清遠、肇慶、河源等地的陶瓷生產基地就已初具規模。“新明珠”、“新中源”、“東鵬”、“唯美”、“蒙娜麗莎”、“鷹牌”等中國名牌級的企業及佛山地區幾十家企業都在這一兩年中將新的生產基地挪出了佛山。這些企業的轉移,多是由全國對陶瓷產品的需求擴大引起的,尤其是對墻地磚陶瓷產品的需求增加更加迅猛。從轉移的特點來看,陶瓷企業進行更多的是擴張投資或者只是將部分生產環節外移,沒有整個企業或資產的悉數轉移或減少。禪城陶瓷產業目前主要是分流出附加值低、技術成熟的生產環節,集中精力于陶瓷產業的設計研發和物流環節,最終形成陶瓷研發中心、物流中心、會展中心、信息中心,甚至陶瓷的文化中心,進而形成陶瓷產業總部經濟。
原有的要素稟賦等地理優勢在新的技術條件下變得不再重要時,地理租金會因此消失殆盡。企業開始尋找新的歸宿。近幾年,臺資企業在長三角的投資逐漸超過了在珠三角的投資,在珠三角特別是東莞的IT企業也有部分轉移到昆山等地,不僅是因為那里的土地便宜,更重要的是那里研發實力強,人才更豐富,更接近內地市場。
3.產業轉入的動因。(1)集群通過產業轉入,可以提高集群的層級,進而促進產業集群升級。以佛山為例,近幾年,積極承接國際和國內的服務業轉移,建立了陶瓷博覽城,金融街,使佛山以主要依靠制造業為主的經濟,向制造業與服務業并重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通過發展生產者服務業來促進制造業升級。(2)通過企業轉入,可以進一步完善集群的產業鏈,維持集群的持續發展。轉入現有產業的上下游關聯企業,能夠延伸產業鏈,咽著“微笑曲線”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升級原有產業集群,獲得更高的附加值。通過國際產業或企業的轉入。可以降低部分主動產業轉出的動力,增加原有企業的根植性,并面出現經濟衰退和經濟“空洞化”。
三、產業集群升級的路徑
產業集群升級,可以是集群嵌入到更高級的價值鏈上,也可以是在原有價值鏈上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還可以僅僅是集群的制度環境得到改善,比如由原來的“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由原來的優惠政策到創新平臺的構建等。通過產業轉移來促進產業集群升級還是回歸到價值鏈角度考慮,同時也含有轉入產業的根植性的考慮。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可以憑借勞動力優勢占據加工組裝環節,然后通過資本和技術積累逐步向中間產品、關鍵零部件產品的生產以及物流、營銷等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提升。喪失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產生外移的需求,外移能夠使得它找到新的充裕的要素供給、市場需求,保持和增進技術優勢,享受優惠的政策和制度條件,從而繼續擁有或重新塑造競爭優勢。
珠三角產業集群的特點:集群以外資驅動型為主,多數為外源型集群,也有內源型集群。外源型集群主要依靠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單一,地方根植性較弱,缺乏研發和營銷等戰略性環節,知識溢出效應較差,產業鏈相對不完整。內源型集群屬“內生性”發展模式,地方根植性很強,知識共享程度高,但同時也抑制了技術創新的動力,價值鏈較完整。共同特點是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均來自于低成本。基于以上特點,通過產業轉移來促進產業集群升級的路徑就有所不同,
1.外源型產業集群,如東莞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模具五金產業集群、南海汽車配件產業集群等,沿著產業鏈招商,通過合資合作方式轉移進國際研發機構和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加強知識溢出效應,培養根植性。承攬國際服務業外包,完善產業鏈。
2.內源型產業集群,如東莞虎門的服裝產業集群、大朗的毛紡織產業集群,佛山的家具產業集群、陶瓷產業集群等,轉移出已經具備標準化生產的環節,留下研發、設計及物流、營銷等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形成總部經濟,升級路徑是向下游如銷售、渠道、品牌方向發展。
3.對于混合型集群,就珠三角現狀來說其升級路徑應該是沿著“微笑曲線”先進行復雜零配件、設計開發、物流等環節發展,而后才是營銷環節的考慮。因為珠三角產業集群一向以OEM為主,對于營銷環節非常薄弱,另外只有生產出品質更好的產品才有建立自主品牌的基礎,所以在承接產業轉入的時候,應該有所側重。
4.支持龍頭企業對外投資開展國際化經營,企業通過跨國并購、聯合、合作等活動,逐步提升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海外投資能夠有效克服承接和產業轉移所遭遇的資源瓶頸和市場瓶頸,保障資源供給和化解貿易摩擦,進而在國際分工中有效規避風險,持續增加收益。尤其是在同類但不同級的集群中進行投資轉移,可以獲取最新的行業知識和技術信息,對于產業集群升級具有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