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大學教育形成巨大沖擊,高等教育的教學走向、教師角色、學習方式、運行體制和辦學模式等都面臨著轉型和變革。大學信息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信息時代的多媒體網絡教育是社會化的教育,是個別化的教育,是創新性的教育,是對話式的教育,是“以學為主”的教育,是創建學習化社會,構筑終身教育體系的利器。
關鍵詞:大學信息化;網絡教育;學習化社會;終身教育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最初由日本學者在《論信息化》一文中提出,將之定義為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集合。而大學信息化(IT-base Education)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產生,其根本特征是開放性、非線性和交互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隨之而來的是極具沖擊力的網絡和信息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傳統教育的沖擊將是革命性的,它意味著傳統教育的終結,預示著具有現代教學特征,研究性學習探索,交互型指導、合作性作業,教師為學習督促者,個性化考察,基于基效評估不以應試成績論英雄為典型特征的現代教育的開始。這不單純是物質手段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網絡信息時代的教育使《學會生存》報告中提到的現代教育兩大理論——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即將成為現實。
大學信息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網絡信息技術愈來愈成為變革傳統大學教育的主導力量。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基礎提出了龐大宏偉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藍圖。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所說:“以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為借鑒,跳過某些傳統工業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遺傳工程、激光、微型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新時代”。我國政府于1994年啟動的中國科研計算機網絡示范工程也成果豐碩,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加入了中國教育科研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正是大勢所趨。網絡信息技術對傳統大學教育產生的變革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擬從以下幾點進行探討。
一、網絡信息技術對傳統大學教育形成的沖擊
1.網絡信息技術變革高等教育的教學走向。信息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知識倍增的社會,知識在虛擬網絡上具有了非線性、多結局且迅速更新的特點。這一特點必然導致知識的不確定性和相對性,使其僅僅成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描述,一種解釋或一種假設。知識不再具有絕對的確定性,權威性和壟斷性,人們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學校學到終生受用的知識。因此,在多媒體網絡技術視野下,教學必須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以記憶知識量為評價標準的舊功利主義觀念,把教學焦點由“教”轉向“學”。由“結果”轉向“過程”,由“知識”轉向“能力”,以學生獲取信息、創造知識為衡量尺度,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多媒體網絡技術所能包容的信息量和可提供的教學資源是任何教材或教師甚至于任何一座圖書館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因此,在信息時代,教學目標應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和理解信息能力以及運用信息創造新思想和新知識的能力為重點。師生愈來愈多地借助于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進行交流和對話,在“教師——媒體(計算機)——學生”的組織方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從單純傳授為主轉變為設計教學為主,從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從單純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及創造性。由于網絡教育資源的共享性,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平等地通過“協作對話學習,這種學習則當然是合作性學習或稱之為協作性學習!”
2.網絡信息技術變革大學教師角色。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是“聞道在先,先知先覺”客觀上形成了“教師中心”局面。多媒體和網絡用于學校教育。網絡這種四通八達的信息港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立體途徑,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不再是先知先覺及知識的權威擁有者和傳輸者,這樣“教師”的傳導必然大為減少,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或小組學習勢必大為加強,這樣教師的角色就從知識傳授者、灌輸者向學生學習者、促進者轉變,教師職能從“教”進而變為“導”;同時,教師從課程的執行者和使用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及開發者。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使教育重心由“教”轉向“學”,由“學會”轉為“會學”,由教師轉向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教師要求的降低。相反,網絡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但要精通教學內容,更要注重研究學生的主要規律。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設計課程,指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網絡信息技術變革大學師生交往方式。網絡時代,教學手段的網絡化不僅是傳播方式的變革,也是交往方式的變革,主要表現在:(1)從主題看:網絡教育實現交往主體的個體化,打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劃一性,走向個別化教學,網絡教育時代教學不再是教師面向學生群體進行,而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學軟件,通過人——機交互方式進行個別化交流。(2)從交往關系看:傳統交往形式中,個人的身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網絡交往的環境中,職稱、社會地位及職位等因素影響較小,參與者之間交往更加平等,傳統交往中的內外、親疏、權威及尊卑趨于模糊,志趣相近者更易交往,從而傳統的師道尊嚴有所削弱。(3)從交往的空間看,現代網絡技術使得跨地域的同步交換信息成為可能,現代網絡技術提供可以實現兩兩交流,又可以進行多主體的大眾交流,師生交往不再受地域限制,在遠程教學系統中,可以進行遠距離的直接溝通,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知識共享。(4)從交往手段來看,網絡教育不再以語言作為交往的唯一媒體,而是利用多種形式包括符號、圖像、聲頻等,語言只是其中的一種,交往媒體的豐富使學生對學習為任務的交往更加感興趣,圖文聲像調動人的多種感官,有利于開發智力。
4.網絡信息技術變革大學學生的學習方式。推崇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是信息時代價值觀念的核心。是信息時代的知識智慧和創造的要求。善于利用網絡,搜索和運用信息及創新是21世紀學生的中心任務,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訊的使用有助于設計個性化的學習道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充分的自主性和空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個別化。使其在學習中有充分的自由,學生利用多媒體網絡自主擇校,自主選擇課程,自主掌握教學深度和進度,自主評價,這就促使學生變“由別人教育”為“自我教育”,這將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地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地選擇信息。學生有更大的自由度,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學習的場所不再限于課堂,學習的時間不再限于課時,學生學習完全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廣泛地獲取信息,這種學習當然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最終產生創造性的成果。其實,創造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類社會處處是創造之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5.網絡信息技術變革高等教育運行體制與辦學模式。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以一定的辦學思想為指導,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規范化的結構形態和運行機制。它主要是指辦學體制、投資體制、管理體制與高等學校之間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權力結構和關系,在傳統辦學模式中,國家或各級政府既是投資者,又是辦學者和管理者。目前,隨著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成人繼續教育學院、虛擬大學等的紛紛設立,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支持下的網絡大學已成為新世紀的一大亮點,網絡大學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一方面使現有的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科研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由于它能以少于傳統高等教育的花費,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的教育,從而為緩解我國高等教育供求矛盾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二、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主要推動力的大學教育的特點
信息技術對教育影響如此之大,它們對傳統教育的沖擊必然是革命性的。那么,信息時代的多媒體網絡教育應該具有哪些特點呢?
1.社會化終身教育。在信息社會中,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傳統的教育把人的一生分成兩部分,前一段用于接受教育以獲得參加勞動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后一段用于工作,靠的是前一段學校教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而網絡信息時代的教育使《學會生存》報告中提到的現代教育兩大理論一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可望成為現實。
2.個別化教育。在網絡時代,計算機多媒體系統和網絡通訊技術的應用,使得個別化教學和學習成為可能,從終身教育角度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地設計教學目標,自主地選擇課程及學校,同時根據自己的工作及學習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老師,學習方法及學習深度及學習地點等。
3.創新性教育。信息時代最重要的不是信息擁有量。而是獲取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傳統的社會是一個知識認同及占有的社會。它以占有知識多少為目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掛在嘴邊的“知識就是力量”,而信息社會是一個知識及技術創新的社會,它包括學習者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儲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將信息轉化為自主地、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學習、培養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環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
4.對話式教育。網絡信息時代教育基于多媒體計算機聯網,不但師生之間可以交流,而且學生之間實現了交互協作,師生之間的交流有兩種,一種是遠距離交流,師生之間的計算機網絡實現圖文、聲像的交流,這樣師生之間的交流突破了時空限制,而且這種交流更趨于平等和開放,另一種是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實現智能的轉變,從而有更多的機會學生交流,打破傳統溝通的地域限制,使世界成為“地球村”。
5.“以自主學習”為典型特征的教育。網絡信息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將真正成為教學的中心,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獲取知識的可能性,所以“教師講學生聽”作為基本方法必然被學生主動的“交互”式等多種信息方法所取代,教學表現為在組織形式上的個別化教學,在學習方式上的小組的交互合作及學生個體的自主參與,學生在教學中是真正的主體,他們利用網絡可以自主擇校,自主選擇課程,自主掌握時間及教學進度,這將促使學生成為其自身學習進步的創造者。
6.學習機會均等的教育。“教育平等”問題是教育民主化一個核心問題它包括兩個層面:教育權利平等及教育機會的均等。教育平等的關鍵和實質,在當今表現為教育機會的均等,教育機會均等包括緊密聯系的三個方面:(1)起點平等,即入學機會均等;(2)過程平等,即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均等;(3)結果平等,即在起點和過程相等的基礎上,從而導致學業成功的機會更加均等,教育的網絡化能使人人共享資源,利用Internet以及各種局域網進行教學活動,把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建設在網上,這樣,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享受到由優秀教師所授的最好的課程,這種建立在網絡化基礎上的現代遠距離教學系統和虛擬現實技術,使老、少、邊地區的學生都可上到最優秀教師的講課,進行各種虛擬現實實驗獲得逼真的效果,網絡時代的信息技術使終身教育,學習化社會成為可能,教育將成為隨時隨地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的事情,從而大大增加人們受教育的機會,并大大促進了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
總之,以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融為一體的信息技術,在大眾傳媒中一經亮相就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上的人們聯系越來越密切,“天涯若比鄰”所描繪的美好前景遂成為現實,整個世界也越來越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信息時代教育所擁有的特點必將有利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發展,學會共處,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學習,信息時代的網絡教育必將是創建學習化社會,構筑終身教育體系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