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剛刮起“審計風暴”時,國家審計署猛然將違規的諸多部委、央企一一點名過來,鬧得當事者尷尬非常。普通百姓興奮之余,一時卻回不過神來:不是“惟王不會”嗎?這些部委、央企可都是俺心目中的王爺啊!
“惟王不會”者,只有大王才不受會計,不受監督也。原來,據《周禮》載:凡諸司費用錢糧,每歲終則會計多少,惟王之所費則不會計。都不敢以管理諸衙門之法來制約王者,后來,“下不保底”,只要與“王”沾點唾沫星星的邊,都享受了“不會”的待遇,瀟灑得很哩!譬如臭名昭著的薛懷義,武則天的寵臣,歷代看客眼中的專職伺寢之“禿奴”而已,一旦受封“輔國大將軍鄂國公”,則所有平時用費,概得向庫中支取,不加限制。“惟王不會”的遺規影響了多少循規蹈矩的應聲蟲,培養了多少盡性糟踐民脂民膏的“皇額瑪”,啟發了多少陳勝吳廣為當“王侯將相”而發憤圖強?
“惟王不會”,雖不會計,卻自有九式定制,不是蕩然無節。“惟王不會”這四個字,被運用得最頻繁的時候,當數宋徽宗的崇寧之后。奸臣蔡京為相,他經常以侈靡迷惑君主,動輒以“惟王不會”為說,嘲諷前朝愛惜財賦儉省者。后來,蔡京一去,則阿諛承順無人,宋徽宗必有寂然不樂者。(《張居正講評·資治通鑒》548頁)
最近據報道,被國家審計署點名的農行、中石油、華電集團等均在為如何回應做準備,上述單位中負責此事的部門均已將“澄清”材料向上級報告。農行則稱,“監管不力是陳年舊事”(《新京報》8月29日)。
被審計的“虛心接受,堅決不改”的老毛病歷來已久,你打你的“組合拳”,我打我的“太極拳”。長期以來,不少人已經習慣于“既往不咎”了,不查別人的“拆爛污”,對悔謝前愆,則特別寬恕,照顧情緒,唯恐視之在后,忽焉居前。更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后路,不查當年的“豆腐渣”。一旦暴露,痛心疾首,涕泗滂沱,強調當年的“特殊”,把錯誤推給“初級階段”。
料想有些央企的“回應”與“澄清”,無非是各種理由的推脫。最精彩的要數“陳年舊事”這四個字了。有人說,這“確實戳到了審計署的痛處,因為他們永遠只是對別人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行為做出評價——不僅木已成舟,而且舟都爛掉當柴火燒了,審計報告才能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審計的滯后性”。
審計,這個“老虎”一撲一掀一剪,煞是威風,到頭來,卻很難嚼爛“陳年舊事”這根大牛筋。有時候,“陳年舊事”又是個巨大的筐,藏污納垢“打悶包”。 說到底,還是“惟王不會”的傳統在作怪,因而鬧出個“惟‘陳舊’而不會”或“惟‘陳舊’而不查”。審計機關本身要提高自己的執法能力、提高自己的執法力度,要敢于碰硬,堅持原則。不把“惟王不會”的舊觀念踩在腳底下,一切都是空話。
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在1999年有個非常精彩的講話。她說:“我當水利部長研究長江防洪問題的時候,曾到故宮查閱了許多資料,看到清朝乾隆年間荊江大堤發生一次決口的有關往來奏折,當年封建王朝還能追查到十年之前。我現在表態,如果十年前我當水利部長時的工程質量有問題,我承擔責任。”擲地有聲。如果我們現在的部委都有這樣的勇氣,都能這樣表態:歡迎追查陳年舊事,那就足夠讓我們額手相慶了。
我們這個國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還是大有希望的。群眾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精神一旦發揚起來,任何“王爺”或薛懷義們的“陳年舊事”都會陷于清晰而準確的“回憶”之中。廓清乾坤,國家穩定。怕就怕老百姓口不怨而心怨,胸似寂而非寂。處處有監管不力的陳年舊事,而群眾不感郁悶,這才是國家真正的沉淪。■
圖:陸小弟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