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師德?“5·12”抗震救災英雄教師的壯舉是最好的回答。他們在危難時刻,用最寶貴的生命詮釋了師德的高尚和偉大,使中華民族的師德精神升華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我們不會忘記這樣的老師——無論是29歲的雙臂緊緊摟著學生的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還是義無返顧張開雙臂掩護學生的譚千秋老師;無論是七次往返危樓搶救學生最后因傷勢過重而殉職的王光香老師,還是先后救了13名學生最終遇難的嚴蓉老師。他們的形象凝固成天地間大寫的“人”字,直抵我們心靈最柔軟的地方,帶給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讓我們淚流滿面。
譚千秋、王光香等老師在生死關頭、危難時刻用實際行動詮示了高尚師德的含義。他們在突發事件中,用生命展現了師德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用自己的死換來了學生的生。而對于絕大多數默默無聞、日復一日地堅守工作崗位的普通老師來說,師德又該如何體現呢?我認為:
——真正的師德。是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
教育的成功,不僅僅表現為一張張高分的成績單,還表現為一個個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可持續發展的人。教育的成功,離不開老師的付出。韓愈在《師說》里提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我對傳道授業解惑的解讀是:作為一名老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課本的知識,還要教他們怎樣做一個健全的人,一個負責、自信、品性善良、充滿愛心的人。
三年前,我走上了北海市海城區第九小學校長的崗位。北海市海城區第九小學毗鄰地角漁村、外沙島,來自漁民家庭的學生幾乎占全校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屬于生源薄弱的學校。
這些漁民家庭的學生大多是疍子弟,生在海邊,長在海邊,對海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他們卻對疍家文化知之甚少,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疍家文化是一種落后的文化,對哺育了自己祖輩的文化比較淡漠,甚至不太愿意承認自己是疍家人或漁民子弟。
漠視傳統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一個沒有根的民族是危險的。生源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固然要提高,但如果只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對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取向的正確引領,那么將使他們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和幸福感大打折扣,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心靈枯涸、精神空虛的后果。
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走進疍家,了解疍家”的課題項目。這個項目的策劃和設計很快得到了課題組老師們的肯定和認同,于是我和他們一起帶領學生對疍家文化進行了研究。由于課題實踐活動的開展采用的是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因此,外出考察和采訪經常要占用課余時間,但是老師們都非常支持,每次都按時到位,按質完成任務,沒有出現影響學習、影響課時的現象,因為大家都認識到,教育要的不是“只管一陣子”,而是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
課題組的教師把這種對學生一生負責任的意識,逐步內化成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習慣,力求多做目前成效不明顯但對學生一生有利的事情,少做對學生一時有利但對長遠不利的事情。
還記得課題項目進行到學生查找資料的階段時,我們本可以直接把資料“喂”給學生,“塞”給學生,省掉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的過程,直接讓學生把資料分類,得出研究結果,這樣做不僅不會影響研究結果,還能“幫助”學生提高研究的效率。但我們的老師都沒有做這種“一時有利”的事情,而是不辭勞苦地引導學生從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有的老師還身體力行地示范如何完成幻燈片演示文稿。一步步把學生帶上研究的正軌。家長也從孩子的變化中,理解了學校和老師的苦心,他們說:“這是大學生才做的研究,我們的孩子居然也能參與其中,真了不起!”言語中是掩飾不住的驕傲。當學校的電腦因中毒而系統崩潰的時候,為了不耽誤研究進度,我們千方百計聯系了周邊的學校,讓學生親自體驗網絡學習的樂趣,感受信息技術教學的先進與快捷。學生紛紛在研究日志上寫道:“今天很累,但是我學會了用電腦查資料,我很高興!”“電腦網絡上的知識真多,我和小組同學很快就查出了資料!”
“走進疍家,了解疍家”課題項目以主題鮮明、形式活潑、成果斐然而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受到了師生的歡迎和喜愛。文化尋根,使孩子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空前的提高,這些漁民的孩子像真正的科研人員一樣,通過小組合作、查閱資料、調查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走向社區、走向生活,擺脫了以往尋根內容學習的沉重感、枯燥感。他們自始至終饒有興趣地“聆聽祖先的聲音”,找尋族群的根源,感悟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孩子們從研究中找到文化的根。找到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學會了與人合作,學會了學習。更重要的是他們從研究發現中不斷肯定自己、超越自己,成功感和自豪感驅使孩子自主持續地去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我驚喜地發現,在文化尋根中,孩子們身上發生了種種微妙的變化:變得自信了;更善于溝通;愿意跟他人合作并分享成果;學會了擔當責任;會用略帶驕傲的口氣說,我是疍家人。我想,孩子們在項目里的收獲,足可以影響到他們今后的成長。
2007年,“走進疍家,了解疍家”項目研究獲得由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親自頒發的“全國英特爾教育項目實踐應用”一等獎。當我帶著三名土生土長的疍家娃到北京參加頒獎典禮時,人們幾乎不敢相信,眼前這三個孩子是從一個小漁村走出來的漁家子弟,因為他們是那樣的自信、那樣的健談且不失獨立思考能力。我們開展這個課題研究的目的不是想得到多少獎勵,而只是想通過這樣一個活動,影響孩子們今后的人生行為和思想。
我們從孩子們的成功中感到了莫大安慰,覺得我們的付出沒有白費。面對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我也尋求到了一直苦苦思索的答案,師德是什么?真正的師德。是對學生一生發展和幸福負責。
——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靈魂,師愛是師德的靈魂
從一滴水可以窺見大海,從一件小事里可以看見師德。師德,僅僅從字面來理解是一個抽象、泛化的概念,但在教學中卻是鮮活且觸手可及的,它是滲透在平凡歲月中,融入到日常教學里的點點滴滴,如同春雨滋潤萬物,卻無聲無息。
下面我告訴大家幾個發生在我身邊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就像一棵小草,但如果把這些小草聚在一起,你看到的將是一片蔥綠。
我校的韋副校長分管的是德育和文體衛生方面的工作。一天晚上,她要帶學校舞蹈隊到劇場參加比賽,而她的愛人恰巧出差了,于是,她只能帶著年幼的女兒和舞蹈隊的學生一起到劇場參加比賽。在安頓女兒坐好后,她反復檢查學生的化妝、服裝、表情等,并再三叮囑,力求完美。最后,她所帶的舞蹈隊在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她和孩子們一起雀躍歡呼分享快樂,都沉浸在喜悅中。比賽結束后,韋校長和平時一樣,細心地清點人數,準備乘車返回學校。車子行駛在夜色之中。突然,韋校長想起了什么,慌張地大喊:“我的女兒呢?”原來她把女兒給忘了。上車的時候,她只習慣性地數了舞蹈隊的人數。等車子折回劇場時,劇場的大門已經鎖上了,路燈下只剩下她年幼的女兒在獨自抽泣……
這件事每每被其他老師提起時,善意的笑聲中流露出更多的是濃濃的敬意。是啊,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這是一種愛——對學生全心全意的愛。
第二個是關于愛心崗的故事。我校按德育序列把六個年級設置成相對固定的六大崗位,其中二年級是愛心崗。經過一年級安全崗行為規范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孩子,一進入二年級就要和老師一起到福利院,到與學校一墻之隔的啟智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我們學校雷打不動的工作安排。雖然每年愛心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盡相同,但都緊緊圍繞著關愛他人、關心他人的主題,如讓學生幫助智障兒童、殘疾兒童、孤寡老人打掃衛生,為他們表演節目,觀摩特教老師和福利院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等,使學生從中學會與人相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值得一提的是,二年級愛心崗的老師并不是固定的,全校教師要輪流到愛心崗上工作,每個老師都有機會和孩子們一起參加愛心崗的社會實踐,感受特教老師和福利院工作人員的工作特點,凈化自己的心靈,尤其是能讓年輕老師、新老師接受生動的再教育。參加這樣的活動,體驗和感悟特教同行的愛心、耐心后,老師們都會在腰酸背痛之余,使自己的身體有了充電的感覺,工作起來更有勁頭了。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我校一個固定的校本研修活動——春潮杯業務競賽中,這個競賽是以科組為單位,人人參與的活動。今年,三年級科組抽到了兩個非語數科目的,從來沒上過公開課的老師,難度系數和挑戰程度可想而知,但是這兩位老師在比賽中的表現卻讓大家刮目相看。三年級科組長在總結會上幾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落淚,她說,參賽老師里年紀最大的黃老師,拉著科組里的同事一遍又一遍試講,還一遍又一遍地征求學生的意見,沒有絲毫的倚老賣老,直到比賽前一天,黃老師感冒了,頭痛得厲害,卻還在堅持,那些日子黃老師整整瘦了兩斤!還有風度翩翩、紳士一般的彭老師,也被科組里的同事“折騰”得夠嗆。那時候彭老師正在裝修房子,為了比賽,他把裝修房子的事情放到了一邊,始終和科組里的老師們一起備課、試講,再備課、再試講。最難得的是,科組里的同事擔心他回到家里會因裝修的事情分心,還相互約定輪流給彭老師打電話,提醒他把教學設計理清背熟,最晚的提醒電話甚至到凌晨1點多。早春的天氣那么涼,可彭老師每一次試講后都汗流浹背。雖然他們的課講得還不是很完美,很圓滿,但是和他們以前相比,可以說是脫胎換骨,有了質的飛躍。
聽著科組長動情的述說,我想起了第一屆的春潮杯活動,為了參加一個英語老師的評課活動,全科組老師在短時間內都學會了說簡單的英語;一個老教師執教,一群年輕教師熱心做助教,忙前忙后的播放課件、分發教具等;為了幫助一個老師改善試講效果,科組里的其他老師一遍又一遍地給他拍錄像……總結會上所有的淚水都是幸福的、甜的。
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靈魂,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沒有人要求老師一定要去幫助別人,是什么讓他們毫無保留地共享教學智慧?又是什么使他們可以深夜打電話提醒一個老師不要忘記備課?可以說是這個老師的人緣特別好,也可以說是這個教師隊伍的凝聚力特別強。但我認為,這歸根結底是對學生的一種愛。因為幫助一個老師,讓他成長,其實就是幫助一群孩子!這是一種由愛升華的責任,對事業的責任,對未來的責任,對生命的責任!
這就是我們平凡歲月中,日常教學里的師愛,如同春雨潤物無聲,執著又深沉。
真正的師德,是對學生一生發展和幸福負責,對學生負責則需要我們投人更多的愛,當無數的小愛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于是就有了張米亞、譚千秋、王光香等英雄老師這個群體。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師德!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