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需要,2006年9月我到環江縣明倫鎮的一所村小支教。我任教的班級有21名學生,其中有10名學生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他們有的跟爺爺奶奶生活,有的寄宿在親戚家里,另外還有6名學生是父親外出打工的,自己跟媽媽在家生活。他們都是留守兒童。在這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我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深有感觸。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思想道德素質差。留守兒童由于沒有父母的管教,思想、行為比較放任,缺乏自控能力,在家里不聽監護人的教導,頂撞長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紀律,不服管理,成為“問題兒童”。
2、學習普遍偏差。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他們對學習缺乏熱情,作業不按時按量完成,沒有進取心和自覺性,大部分厭學。考試成績及格率僅為50%,有的單科成績甚至只考了幾分。
3、心理出現偏差。留守兒童的年齡大多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在班里做調查,發現90%的留守兒童都很想念父母,60%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而有10%的父母幾年才回一次家,有30%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有電話聯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情緒低落,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冷漠自私、孤僻脆弱,有的甚至產生怨恨情緒。
4、個人衛生習慣差
留守兒童由于沒有父母精心的照顧,大部分都不注意個人衛生,衣服不經常換洗,有的幾天才洗一次澡,給人一種臟亂的感覺。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1、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0-6歲,這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使留守兒童養成好逸惡勞等陋習;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知識、能力有限承擔不了孩子品德培養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于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措施不力。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學校教育,而學校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精力有限,難以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一些電視、電影、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內容,這些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的留守兒童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建議與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涉及農村未成年兒童健康成長、農村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大事,是關系家庭和睦、社會穩定、民族發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及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強化政府統籌,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并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視之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政府整體規劃,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研,制定和出臺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各項政策和措施,減少或取消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學校上學的借讀費,改善就學條件,使留守兒童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與城市兒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創造就業崗位,讓農村群眾就近務工,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三是政府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加強和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政府要加大對農村中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使寄宿學校變成留守兒童暫時的家,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學校教育,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一要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二要建立健全《師生談心制度》《家訪制度》《心理咨詢教師工作制度》《課外學習小組活動制度》《校外義務輔導員工作職責》等有關規章制度,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三知”就是知道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監護人情況、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電話等;“三多”就是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三溝通”就是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所在學校和校外教導員進行溝通,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三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容,加大心理疏導力度,創造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創設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親情熱線電話等,使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四要農村中小學班主任和老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減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五要創建家長學校機制,建立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不斷創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質量。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家庭教育培訓,就如何做好家庭教育進行指導,提高監護人的家教水平和監護能力,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責任。充分利用節假日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之機,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培訓班,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家教知識和方法。
3、充分發揮(村)社區功能,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教育是家庭、學校、村(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社區)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得村(社區)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區)可建立家教咨詢站、家教服務站、農村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由村(社區)黨支部領導,團支部、婦代會直接組織和開展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服務、家教服務工作;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隊伍,動員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組織他們深入留守兒童家庭開展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有條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動室開展一些集娛樂和教育為一體的活動,使留守兒童有地方活動、娛樂,改變單調的生活;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社會服務機構,為他們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加強同社區、村組和家庭的聯系,形成政府、村(社區)、學校、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總之,留守兒童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他們的教育跟上整個社會教育的步伐,才能提高整體社會教育的質量,更好地推進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達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