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廣東打工,以前擔心小孩放在家里無法照應,只好把他帶到廣東去,讀書費用高不說,還只能寄宿在親戚家里,十分不方便,也沒多大效果。現在好了,小孩在鎮里的義新中心小學寄宿讀書,不但成績上來了,他也活潑開朗了許多,我很高興,可以放心在廣東打工掙錢了。”這是廣西岑溪市南渡鎮義新村村民賴開梅7月29日從廣東趕回家看看小孩時說出的一段肺腑之言,也是岑溪市人大代表提建議,讓農村留守兒童走上寄宿之路所帶來的新景象。
百姓呼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出路在哪里?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目前岑溪市外出務工人數竟達17萬人之多。這批外出務工者收入普遍不高,無法把子女帶在身邊就近入學,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只能留在家里托付給老人或親屬管教。教育部門調查統計數字顯示:2008年春季期,岑溪市各類留守兒童共有37390人,其中農村小學達29187人,占全市小學生100860人的28.9%。從這個統計數字上看,留守兒童群體數量比較大,總體比例偏高。
留守兒童的出現給教育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兒的教育寄望于學校教育,而學校學生多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錯過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薄,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以上原因,致使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面處于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行為習慣普遍較差,心理容易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有心理障礙。
人大代表提建議。問題引起重視
百姓的呼喚,社會的關注,引起了岑溪市人大代表的極大重視。在2007年上半年召開的岑溪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岑溪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羅華孔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帶著百姓的呼聲和心聲,積極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向大會提出了關于《推進農村小學寄宿辦學,促進義務均衡發展》的建議。此建議得到了岑溪市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并把此建議列入岑溪市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議事日程,迅速轉交岑溪市人民政府辦理落實,同時向岑溪市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門提出要求,把此建議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緊抓細抓實,迅速研究落實解決。岑溪市人民政府接到此建議后,多次召開市長專題辦公會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制定了實施方案。教育部門接到建議和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召開局務會議和深入全市農村小學實地調研后,認為方案可行,迅速決定在2007年秋季期開始推進實施,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順序地開展。
政府職能部門雷厲風行。落實人大建議
岑溪市人民政府對人大代表提出關于實施農村小學寄宿制辦學的建議非常重視,做到“四個堅持”與“四個優先”。“四個堅持”:一是堅持市政府定期聽取教育工作匯報制度,及時研究決策教育工作;二是堅持定期向人大報告教育工作,接受監督;三是堅持從政策上給予傾斜、資金上給予保證,把農村小學的建設列入市級財政預算,設立專項資金,專款用于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四是堅持市領導包鎮聯校制度,把教育工作列入工作目標,層層簽訂責任書,年終進行目標考核。“四個優先”:一是建設項目優先,把農村中小學校校舍維修同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結合起來,重點支持定點學校;二是內部設施設備配備優先,對于定點的中心小學、完全小學優先安排學校實驗室、遠程教育網絡等設施配備;三是教師配備優先,有計劃地向定點學校調配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四是資金投入優先,有關的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定點學校,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在實施農村寄宿辦學過程中,岑溪市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加強農村寄宿制辦學的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讓家長充分了解實行寄宿制辦學的好處,把黨委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宣講到位,取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讓他們高高興興地送孩子到寄宿制學校讀書。
人大靠前監督。加大實施力度
在寄宿制學校建設過程中,岑溪市人大常委會加強有關部門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監督。加大監督力度,促進學校在寄宿管理方面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一方面,加大貧困生救助力度,繼續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成立了市獎學助學協會,募集了基金240多萬元,2007年資助貧困生1884名,通過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職能作用,拓寬救助資金來源渠道,給予貧困學生資金或實物上的幫助,確保家庭貧困的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另一方面,教育部門突出抓好學校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出臺了《岑溪市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意見》,加強學校內部管理,保證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安全。同時督促衛生、安監、交通、公安、物價等職能部門加強指導和檢查,建立了聯系點制度,定人定責,明確一名領導負責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并納入本部門工作績效管理。
加大投入改善寄宿條件。一是確保對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兩免一補”落實到位。近年來,岑溪市用于中小學校校舍維修專項資金年均超過1000萬元。二是著力抓好農村小學寄宿辦學的試點工作。在交通等條件好的學校搞好試點,進而全面鋪開。目前岑溪市14個鎮已做到鎮鎮有點,共有32所農村小學實施小學高年級寄宿,其中小學六年級寄宿率達75%以上。三是堅持循序漸進、適度集中的原則,主要采取改建、擴建、新建相結合的方式,對已撤并的初中學校進行改建,對原來具有一定規模的小學進行擴建,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形成布點適當、規模適度、距離適中的教育格局。此外,在一些人大代表的積極倡議下,通過社會捐贈、地方自籌等方式籌集一批資金,分期分批逐步完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設施設備。
成效見了。百姓笑了
為把寄宿制辦學抓緊抓細抓實抓出成效,岑溪市從2007年秋季期開學時就明確了任務和目標要求,爭取不能讓一個留守兒童失學,并督促各學校建立留守兒童管理機制,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學校從思想教育、模擬家庭教育和師生、生生結對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開設心理健康咨詢活動、感恩教育活動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同時,制定《岑溪市寄宿制辦學管理實施細則》,建立學校教育服務制度,發動學校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定點、定人的幫扶,與監護人簽訂《監護人責任狀》,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簽訂《自我承諾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積極增設“親情熱線”電話,開展幫扶機制、“結對子”等形式多樣的有益活動,全面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南渡鎮是岑溪市推行農村小學寄宿制辦學最快、質量最好的鎮之一。該鎮人大主席團認真做到一線監督,通過調整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成功地將該鎮義新片的楊沖小學等五所小學、高垌片六豐小學等三所小學共八所小學及教學點五、六年級的全體學生,合并到義新中心小學實行寄宿就讀。現在,義新中心小學寄宿就讀的五、六年級學生共有509名,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村留守兒童。辦得最有特色、最有成效的學校是南渡中心小學,在校寄宿生達593人,各項管理工作做得很出色,還推出了一些有效經驗,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群眾的稱贊。
目前,全市小學生總數為10.87萬人,其中小學寄宿生人1.7萬多人,占在校生總數的17%。全市六年級在校學生為1.86萬人,寄宿率達75%,全市小學四至六年級在校學生達5.4萬人,寄宿率為28%。
實踐證明,實施農村寄宿制辦學,讓百姓得到了實惠,處處呈現百姓笑和學生樂的新景象。現年13歲的胡存運是波塘鎮中心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因母親外出打工,父親撐船擺渡掙錢,很少有時間照管他。四年級的時候,胡存運的父親把他送到鎮中心小學寄宿上學,從此以后。胡存運真的變了:他的壞習慣徹底改掉了,學習自覺,成績提高很快,在全鎮的教學質量檢測中,他獲得全鎮第一名的好成績,平時考試成績也是全鎮前幾名。胡存運的父親高興地說:“現在我對孩子放心,對學校放心,對老師很滿意。”岑溪市大隆鎮禮邦紀念學校四年級學生李艷,家住白蝶口村,爸爸身體不好,家庭貧寒,但她在寄宿制學校就讀后,由于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學校允許她免交伙食費,她高興得情不自禁地說:“現在讀書一學期才花幾十元錢,爸爸再也不說不讓我念書了,能讀書我感到非常地開心。”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