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寫好課后反思,是提升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進而總結教學的得失成敗,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地豐富自我素養,提升發展能力,完善教學藝術。
一、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標
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標,首先要反思教師的“教”:要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思考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合理,各教學環節的安排是否精當,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有突破,練習是否精要、富有針對性且助于學生掌握知識,教法是否得當并有助于學生學習技能的提高,是否真正體現了“三維”的教學目標等。其次要反思學生“學”的情況,既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情緒和思維情況,又要抓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特殊興趣、情緒及學生對問題的獨特思考,還要考慮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模式更新、更高的需求。具體來說,教學行為的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思“課堂是否和諧”。課上完以后,教師要好好想想自己在教學各個環節包括導入、點撥、調控、激勵學困生等做法是否得當,并對教學情景創設進行回顧總結,反思自己所創設的情景是否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是否與上課內容相符,在引入過程中是否還存在不和諧之處。反思的目的,是要以教學體會和學生反饋的信息為基礎,以便更好地修正,做好下次課的情景創設。
二思“學生是否主動”。反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下次的備課,而備課的終極目標是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板書、生成性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塑造學生的思維品質等,都可以從每一位學生的上課表情、課堂作業、回答問題等細節反應出來。學生的這些反應,可以讓教師知道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教學有效參與率、學習效率、思維狀態、技能(合作、操作、質疑等)練習情況、學困生表現等等。反思“學生是否主動”,需要教師認真觀察,這樣才能心中有數。效果好要注意積累經驗,效果差要及時找出原因,并在教案的反思欄中做好詳細記錄以便及時修正。
三思“教法是否得當”。上完一節課以后,教師要靜心沉思:我又摸索出了哪些新的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得出結論后,要及時記下所得所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思考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得更好,并認真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進而把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思“評價是否科學”。課后還需認真思考一下本節課的評價內容是否更多地指向有價值的教學任務、教學活動,評價的方式是否多樣,能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評價的主題是否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是否因材施教。這樣不斷地進行反思,會使我們的課堂越來越精彩。
二、反思教學效果是否良好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學更值得研究的,因為好的教法是從學法中“悟”出來的。教師只顧自己講課,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不去考慮學生的聽課效果,不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這樣的“苦教”只能事倍功半。教學效果的反思,需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發現。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主要是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信息反饋,以及分析學生完成作業時是否審題正確、質量高、速度快等來實現。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思對學生的審題要求。課后習題屬基礎題,是解答綜合題的“細胞”。通過思考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檢查學生聽課的情況,了解學生是否養成了認真審題的習慣。審清題意是解題的一個首要和重要環節,因而教師要要求學生在審題時做到:審清題意。把題目的每句話、每個詞的意思“審”明白,要不錯、不漏。如通過審題需要明白:題目的要求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給了哪些條件,有什么限制因素等等。找出特點。就是要認真弄清題目的基本結構,找出特點。特別是高年級的綜合題和一些句式練習,更要認真仔細分析,把一道題分解成幾個部分、幾個方面,以便逐一研究。新舊結合。在分析的基礎上,再聯系學過的舊知識,找到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結合課文把問題有根有據地回答好。
二思作業的質量和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留一些書面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一可以檢查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否及時消化、鞏固,二可以檢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表達和思維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四可以觀察學生是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品質,五可以檢查學生是否學會了積累資料。教師的選題要注意典型性、系統性和多樣性。所謂典型性,就是要按類型選題目,要讓學生通過一個題目的練習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謂系統性,就是選擇習題時要注意前后聯系,講求新舊知識相結合,使之形成系統。所謂多樣性,就是每次布置作業,題型不要過分單一,要力爭多樣化,善于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布置作業和練習,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增強學生寫作業的興趣,提高作業的質量。
三思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做題的效率要提高,作業不是越少越好,基礎知識的掌握、記憶和運用沒有一定數量的作業保證是不能達成的。但盲目追求作業數量,不注意選題質量也不行。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快速解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當數量的作業,使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我認為,教師布置作業,需以基本題為主,輔之以一定數量的、難度適宜的綜合題、靈活題。因為基本題練好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得到鞏固,為解決難題打好了基礎。此外,教師還要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作業要求。學生不能按老師規定的時間完成適量的作業,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批改一課學生的作業,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用學生這面鏡子照照自己,及時修正、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
三、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優化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在單元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于不經意間產生“奇思妙想”、迸發出創新火花,教師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信息捕捉并加以整合,借機引發學生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后反思去提煉這些“即興”的精彩,將其記錄下來,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為教研積累第一手的素材,從而拓寬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教師還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因材施教,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四、反思階段性教學
一個單元結束了,教師要進行單元小結:教學還存在哪些問題,哪個問題最關鍵,其成因是什么,教師在階段性教學后一定要認真想想、寫寫,好好思考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想一想:教學目標是否實現,課堂氛圍是否和諧,學生上課是否積極主動,教學過程是否得到優化,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教學手段是否多樣化,教學效果是否良好等。寫一寫: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或困惑以及尋求解決的辦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真反思后記錄下來。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新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從事教育科研的豐富素材和實踐基礎,多一點教學反思,就多一些教育科研的智慧。
一要特別反思教學過程中成功的方法。這些成功的方法包括: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達到了預先設計的目的,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有哪些得當的措施,有哪些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有哪些教學思想得到了有效地滲透與應用,教學方法上有哪些改革與創新等,詳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
二要特別反思教學過程中失敗的環節及原因。對課堂教學的過程、效果進行回顧、梳理,并能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出失敗的原因,及時彌補和改進。
三要特別反思教學過程中教學靈感的產生過程。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融洽交流,往往會因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教學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給自己留下遺憾。
四要特別反思學生的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不時會有“創新的火花”,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及時得到認可和推廣,同時學生的見解也可以反過來補充與完善教師的課堂教學,有利于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五要反思教學設計的創新。一個單元教下來,教師要靜心深思:摸索到了哪些教學規律,教學上有哪些創新,發現什么新的知識點,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教師的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要對這些反思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之,反思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它不僅貴在及時,而且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思”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