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同一課堂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是客觀現象,而且表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因此,小學教育應該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面向全體學生,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與提高,是每位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每次接到新的班級,都會發現學生的成績與其智力的發展程度有很大的關系。怎樣才能使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學習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正確對待學生中客觀存在的差異,承認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上進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單式復教,分層施教,分類指導”的方法,把全班學生按學習能力分成A(優等生)、B(中等生)、C(差生)層,采用不同的教學指導方法,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教學內容分層安排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承認人的個體差異之上的。有差異(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在實際教學中是可以嘗試的。首先我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將教材內容按其重要性及難易程度劃分為若干層次:所有學生都能達到的“基本層次”、多數學生經過努力后可以達到的“中等層次”、少數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達到的“較高層次”。對C層生可適當降低教學起點,要求學會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識,會做基礎題,發展基本能力如計算能力、解題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對B層生要求在熟練上下工夫,發展綜合能力,逐步轉變為A層生;對A層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知識,培養創造力,發展個性特長。其中還要注意給A層生設計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注重一題多解的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對C層生關鍵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因此設計的問題應簡單些,坡度小些,讓他們嘗試到成功,從畏懼、厭煩學習的心態轉變到愿意學習上來。同時,啟發釋疑是分層教法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分層設問激疑,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都有發問、回答問題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獲。
二、教學目標分層定制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前進方向和努力依據。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注意定制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并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預想的水平。在具體實施上,我做到給學生自由,也就是由學生自行決定自己的目標,不強制學生按老師的預定目標進行學習,并讓學生要求老師按不同目標要求給予檢測,給學生創造追求最高目標的權利,這樣可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課程要求學生知道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會計算圓的面積。在這個前提下,要求學生自行決定自己要預達到的層次,在課上的預習環節,達到以下三個層次的學習目標:C層-(1)能夠理解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2)會利用圓的半徑計算圓的面積;B層-(1)在老師的點撥下,通過轉化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2)脫出拼割、變形、推導過程,(3)會利用圓的半徑計算圓的面積;A層-(1)獨立看書,自己用學具動手操作,通過轉化,自己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2)不但會用圓的半徑計算圓的面積,還會用圓的直徑、圓的周長求圓的面積,同時鼓勵A層學生進行嘗試,將圓拼割成其他圖形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經過我的點撥啟發,A層學生用教具演示了將圓拼割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后,再推導出同樣的求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教學方法分類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具體情況,分層、適時有效地進行分類指導。對A層生,以“放”為主,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中有“扶”,“扶”在引導深化理解和深化探究上。對B層生,則實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適當點撥之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或先讓學生獨立看書、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難時再適時予以指導。同時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每個學生創新的空間,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策略。上課時,盡量做到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整理,通過自己的實踐來掌握知識。對C層生,以“扶”為主,“扶”在引導深化理解知識和學會歸納知識的方法上。
在教學實踐中,我還注意把握課堂提問的策略,讓各類學生均有輸出信息的機會。通常我在講授新知識時提問B層生,利用其認知上的不完善,把問題展開,進行進一步探究;在突破重、難點或概括知識時,發揮A層生的優勢,啟發全體學生深刻理解;在鞏固練習時,檢查C層生的理解程度,及時查缺補漏,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知識。這樣,我把每—個學生的提高都置于自己的視線中,充分調動了各層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質量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練習作業分層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分層,進行彈性處理,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練習的彈性處理,即精心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面對全體學生,重在鞏固基本知識,培養初步的應用能力,達到學習的基本要求;選做題面向A層生和部分B層生,重在發展智力和拓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將作業布置由淺入深設計為四個層次:放緩題、基礎題、提高題、拔尖題。向A、B、C三層生布置三種作業,并采用三種作業批改方式,C層生:放緩題+基礎題,主要是針對他們本節課中學習的疑難,采用有效方法補救,老師當天面批,學生當天糾正;B層生:基礎題+提高題,主要是要求他們自我復習鞏固,完成基礎題和提高題,全部批改;A層生:基礎題+拔尖題,引導他們思考拔尖題,只批改1~2本,其余由學生自己核對,組長檢查。在分層練習中,我還注意積極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突破,從而調動學生求知的積極性。
五、考核評估分層激勵
在實施了分層教學以后,對學生的反饋評價,我也進行分層實施。在進行考核時,我將考核分為單元過關測試和階段性檢測,并依照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命題。每份測試題都包括放緩題、基礎題、提高題和拔尖題四大類。放緩題面向差生,僅供C層生完成;基礎題面向全體學生,全體學生必做;提高題面向中等生,C層生選做,A、B層生必做;拔尖題面向優等生,B層生選做,A層生必做。考核后,對已達標的學生提出“鞏固性”或“擴展性”的目標;對未達標的學生,通過補課,個別輔導、建立互幫互助小組進行“矯正幫助”,確保各層學生都達到預定的階段目標。
通過階段考核,對每個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綜合分析,并進行必要的組別調整。對進步明顯的,提高一個層次;對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勵,第二次仍跟不上的則降低一個層次。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適應自身發展的教學起點和學習目標,而且有利于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進步。而對降組的學生,我從不冷嘲熱諷,而是對他們熱情關心,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樹立信心,以確保他們積極進取的學習熱情。
在實施分層教學中,對學生的反饋、考核評價,同樣不能搞一刀切,而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在處理學生的作業時,A、B層生的作業,我立足于讓學生互評和自評,讓這些學生在互評和自評中得到提高;對C層生的作業,我著眼于面批,在面批中給予輔導,及時補缺補漏,從而達到“保底”的要求。在進行檢測考核時,設置必答題、選做題和附加題。C層生只要答對必答題就可得滿分;A、B層生要完成選做題才可以得滿分;而A層次(鼓勵B層)的學生只有做出附加題才能加分。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對號入座,A層生進一步提高,B層生獲得發展,C層生得到補救。這樣能夠盡量發揮每個人的潛能,真正達到了人人發展的目的。
六、學習輔導分層實施
分層輔導是分層教學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查缺補漏,同時更要做好C層生學習困難的幫助工作。因此,我從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人手,耐心輔導,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作業,體會到付出努力后獲得成功的喜悅,逐步恢復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潛意識中的“失敗者”的自卑心理,激發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逐步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養成學習自覺性,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對B層生的輔導,我注意啟發他們的思維,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對A層生我注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融會貫通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操作能力,豐富他們的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各層學生,我都注意采用正面積極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看到大大的“優”,或得到簡短的批注:“方法好”“計算巧妙”等等,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樣激勵了每個學生不斷認真學習,保持對知識的渴望。
蘇霍姆里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兒童不僅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們的優點既注意了,又很贊賞的話,那么,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學得“痛快”(先痛苦后快樂),從而增強其學習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同時,分層不固定和自主選擇,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給自己適當定位的同時,也設定了前進和努力的方向,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強烈的競爭意識,促進了教學的互動,并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形成互幫互學、攜手共進的團體精神。同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的時候,做到既要看到進步的一面,又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做到揚長避短,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能進行正確的評價,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通過多年的探索,我不斷學習他人的經驗,嘗試并實踐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單式復教的分層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環境,并讓學生體會自己是學習的主體,使得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在課堂上得到落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優質的教育,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不斷總結,并繼續努力,真正使教學效益最大可能得到提高。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