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容的“實用”與“虛用”
曾文捷在《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4期上撰文說,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區(qū)分為日常層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層面的生活世界。與之相應,學習內容具有“實用”與“虛用”兩種性質。“實用”的學習內容,是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內容,能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其中,直接經驗型的內容以“重復性運用”的方式有益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展開,間接經驗型的內容以“解釋性運用”的方式有益于學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開。“虛用”的學習內容,是有益于人自身完善的精神財富,能夠豐富學生精神生活世界。它既使學生的各種精神性成分得到訓練,也使學生獲得精神性的享受。“實用”和“虛用”的共在,應當成為“教學回歸生活世界”這一話語背景之下學習內容的應有聚積。這一共在的取向,消解了“實用”和“虛用”學習內容之間的拒斥,克服了“間接經驗型”和“直接經驗型”學習內容兩者的對立,不僅可以糾正人們認識上的片面性,而且也可以引導人們在具體教育實踐中避免偏差。
教師的有效學習
李政濤在《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第5~6期撰文認為,當前教師學習中存在著備課取向、考試取向、問題取向、讀書取向和寫作取向,表現出功利化學習、割裂式學習、無問題意識的學習、無內在需求的學習等多方面問題。提高教師有效性學習的關鍵是將學習內容從教師的“他者”變成“我者”,即教師要吸收那些原先被視為“他者”的東西,進而把吸收的東西納入到自己生命的內核。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大致有三種策略:策略一,形成基于轉化意識和轉化能力的學習方式;策略二,形成基于教研組層面的學習文化;策略三,形成基于研究者與合作者協作的學習共同體。
個人知識管理意義重大
王志林在《當代教學科學》2008年第6期上撰文說,個人知識管理的實質是使教師通過對個人實踐性知識的積累、交流、分享和創(chuàng)新,成為一名專業(yè)成長的“反思型實踐者”和“自我引導學習者”。個人知識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不僅彰顯了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中“實踐知識”和“專業(yè)自律”等觀念的關切,更契合了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所確立的基于經驗反思的“反思性實踐者”的理想教師的形象訴求。個人知識管理是教師專業(yè)成長自我省察的表征,而反思性實踐是促使教師專業(yè)覺醒的一種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
對“教師專業(yè)化” 現代性范式的反思
杜春娟在《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第5期上撰文說,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教師專業(yè)化”在認識上還存在著誤區(qū),主要是把教師工作理解為技術性職業(yè),而不認為是專業(yè)。由此,在實踐層面也是恪守現代社會的“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走的是對教師進行集中劃一培訓(如新教師試用期培訓、小學教師基本功培訓、骨干教師培訓以及職務培訓等形式)以完善教學技能來實現教師專業(yè)化的模式和道路。這種現代性范式違背了人文科學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構”特性,忽視了教師職業(yè)的特點,對教師專業(yè)化缺乏應然的意義關照和生命關照。“教師專業(yè)化”的正確之路在于教師“職業(yè)”觀與“專業(yè)”觀兩個視域的融合。我們雖然批判教師專業(yè)化的現代性范式,但這并不是說“職業(yè)”與“專業(yè)”是對立的,教師專業(yè)化不僅需要精神意義上的“專業(yè)”,它也需要技術上的“職業(yè)”,這兩者并不矛盾。在“教師專業(yè)化”的問題上,需要在充分關注其價值理性維度基礎上,恰切地利用其外在的技術理性維度,以達到“職業(yè)”與“專業(yè)”兩個視域的融合。
教師職業(yè)倦怠及對策
肖慶華在《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第5期上撰文說,在教育變革中,教師職業(yè)倦怠出現了新的特征。教師職業(yè)倦怠是指教師因長期的工作壓力得不到有效緩解所致的一種精疲力竭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狀態(tài)。教師職業(yè)倦怠主要表現在教師的自我效能感低、抵制與消極心理、教學水平下降以及責任心不強等方面。變革的不確定性、學校的績效主義、社會的高期望以及教師的角色沖突等因素,成為教師職業(yè)倦怠的主要熱源。我們所要采取的策略是:(一)注入活力,教師參與教育改革。一是引導教師積極參與,二是重視實踐性知識,三是教師要勤于反思。(二)可持續(xù)性,一是提倡發(fā)展性評價,二是肯定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三)人文關懷,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四)自我超越,教師坦然面對倦怠。一是要了解職業(yè)倦怠產生的原因,二是要面對挑戰(zhàn)主動發(fā)展,三是多參與各種活動。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