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由此可見,引導學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很重要的途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強調:“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修改作文的訓練過程中,逐步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提高作文能力。怎樣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興趣,使學生樂于修改自己的作文
要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修改作文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作文修改。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采用以下方法激發學生修改作文。
1、講述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小學生對故事特別感興趣,我就給學生講述古今中外名人不斷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如,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都是幾經斟酌修改后才確定下來的。魯迅先生不僅主張作文要多寫,還主張多改。他對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達到160多處。俄國的托爾斯泰寫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前后改過七遍。馬克思的鴻篇巨著《資本論》也是經過反復修改才出版的。我通過講述故事,激起了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
2、向學生講述自己修改作文的好處。自己修改作文,可以在反復思考、琢磨、推敲中使自己的作文得到改進、完善,提高質量;可以促進自己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不斷提高。我告訴學生“三分作文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激發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欲望,掌握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3、及時運用激勵手段,增強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信心。在學生修改作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修改中的閃光點,充分肯定每位學生的任何一個細微進步,把表揚毫不吝惜地送給學生。對于學生自己修改的作文,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標點修改得正確,都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激發他們自己修改作文的積極性。
二、教給方法,使學生養成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修改文章的權力首先應屬于作者本人,老師只給些引導和指導,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考慮決定,養成自己修改的能力。”學生樂于修改作文以后,老師應當給予具體方法的指導,逐步地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1、示范修改。學生作文后,教師根據本次作文訓練的重點要求,選擇一兩篇含有“共性”問題的習作,印發給學生,作為修改例文。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對照作文訓練要求找出問題,提出修改的意見。然后教師當堂示范,在作文上運用符號調、刪、增、改,引導全體學生共同修改例文,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修改作文的方法、經驗和技能。或者選擇學生作文中較好的一兩篇作為范文,教師引導全班學生分析其優點、長處,讓學生對照自己的作文找差距,然后修改自己的作文。
2、自我修改。當學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后,老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按照作文要求,嘗試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作文練習,學生寫成初稿之后,可以自己朗讀自己的初稿,邊讀邊改。葉圣陶先生說:“寫完一篇東西,念幾遍,對修改大有好處。”平時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時,我都要求他們把自己的作文至少讀三遍,做到一邊讀一邊改。為了使學生在自讀自改中取得好的效果,我為他們提供了修改作文的“三步驟”:第一步,修改用得不準確的字、詞、標點;第二步,修改不恰當的句子,包括與事實不相符合、意思不完整、前后意思矛盾的句子;第三步,調整文章條理,如文章條理安排不夠得當,可以作適當地調整,使文章突出重點與中心。要求學生使用規定的符號進行修改。教師對學生修改后的作文進行批閱。運用批語或符號指出問題,要求學生進一步修改。有時讓學生把作文帶回家,念給父母聽,征求他們的意見再自己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這樣長期堅持,學生自改作文能力就會愈來愈強。
3、相互修改。同學之間互改作文是提高學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好方法。同學之間彼此相互修改作文,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對被修改者有益,對修改者也有好處。給別人改文章時,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會驅使修改者竭盡全力,精心推敲。往往有這種情況,有些學生對別人的文章能提意見和修改,能說到和修改到點子上,然而動手修改自己的文章反而不知從何下手,一經同學指點才豁然開朗。可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我們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充分激發學生修改的興趣,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使學生養成自主修改作文的習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