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習課中,教師應采用各種高效合理、綜合性強和新穎靈活的方法和形式,在“新、巧、精”上下功夫,增強學生復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參與性,引導學生在系統梳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辨析和重組,形成和內化明晰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并能做到學以致用和靈活運用,從而全面提高復習的效率。
一、復習課的形式要新穎,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
1、讓學生做復習的主人
激發學生的復習熱情莫過于讓學生做復習的主人,把復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復習。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復習,理清知識脈絡,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及規律,使原先零散的知識變成系統的知識,使學生在“溫故”中不斷“知新”,在“知新”中體驗成功。如復習計算類型時,教師可以設計三組不同難度的題(基礎題、綜合題、逆向思維題),結合生活中的走陸地(基礎題)、過河流(綜合題)、爬高山(逆向思維題)讓學生“闖關”,并采用競賽做基礎題、小老師講解綜合題、小組討論合作做逆向思維題等多種形式,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參與,得到發展。
2、重視復習課中的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是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模式,也是復習課行之有效的方式。復習課如何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和熱情,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體驗。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從創設教學情境入手,即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驗、已有知識及具體復習內容的需要,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進行復習。如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時,學生對純面積計算的題型掌握得較好,但對較復雜的題型則感到困難,對“把一個底是2米,高是1米的三角形白布,可以剪成多少個底是1分米,高是2分米的小三角形包扎布”這類題,有些學生不知從何人手。老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憶學習長方形時學過的“已知一個教室的面積和一個同學的占地面積,求人數”的解題方法,思考其相通及類似之處,用觸類旁通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悟出解題方法。
3、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強化和深化復習內容
新課標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復習課同樣應該把活動作為學習方式,教師應積極設計和組織開展各種數學活動,放手學生動手實踐,進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通過活動,讓學生強化和深化所學知識,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及規律,進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與網絡。這樣,復習課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求復習的技巧,避免“穿舊鞋走舊路”
1、自我展示。課前,布置給學生具體的復習要求:一是在復習回憶基礎上對知識要點進行歸納整理;二是記錄與此相關的問題和提問。這樣既使學生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導向,體現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又為教師收集信息提供了機會。要求學生在準備問題和提問的過程中,要認真鉆研復習內容,并做好記錄、精心準備;既記錄自己不懂的問題,也記錄自己已懂但又很有價值的問題;既準備要求同學幫助解決的問題,也準備向同學提出質疑的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在課前就始終處于對知識、對問題解決的追求與期待之中,也為下一步的復習做好了鋪墊。
課中,根據收集學生課前復習的信息,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展示進行逐步消化。自我展示可分為兩大層次:一為交流,二為質疑解疑。交流可分為小組交流(小組內人人參與)與班上交流(每組選代表上臺)兩個步驟,按教師課前所布置內容(①知識要點整理;②問題與提問)先后進行。質疑解疑亦分兩步與交流同步進行(質疑解疑均安排在交流之后)。實踐證明,這種自我展示的復習方法十分有效:①通過交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空間及表述自己觀點的機會,體現了新課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②通過質疑解疑,激起學生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的碰撞,引發學生感情的共鳴及對真理追求的強烈愿望,使學生對所復習知識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也體現了新課標“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2、挑戰極限。有些超越大綱的問題,對于不同的學習主體,或很難在40分鐘內全部消化,而這些問題中有的極具思考價值,是學有余力或學有興趣的學生課后繼續學習的目標。只要給他們三五分鐘用來展示自己課后研究的發現,給他們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更寬闊的舞臺,就能激勵他們繼續探索,成為一批獨具思維的數學愛好者,同時,他們的講解更易被其他學生接受,他們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也更容易帶動和感染其他學生。
3、評價激勵。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舞臺,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把評價的機會交給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在相互的質疑評價中,能展現學生的不同思考和暴露存在的問題,進而辨析、矯正,從而完善知識網絡。
三、精心設計練習 提高學生復習效率
練習是復習課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復習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設計復習課的練習時,要做到“精心”二字,并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要突“點”。所謂突“點”,就是要突出復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對重點內容可采用集中性練習;對難點內容則要抓住關鍵,適當分散,而且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把練習做為鞏固拓展知識、攻克重難點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根據重難點內容編制和精選練習,講究練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復習概念,要針對概念易混淆的特點,練習題可側重運用“辨析題”,以加強學生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復習計算,則應側重運用改錯題或開放題,以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性和計算方法的靈活性。
2、要講“巧”。復習練習要講究技巧,不能盲目練習,否則只會陷入效益不高的怪圈。這就要求教師對每一道給學生做的練習都精心挑選,盡量選擇那些內容有針對性,形式有選擇性,思維有逆向性,視覺有廣闊性和多角度性的習題給學生做,讓學生通過練習得到全面的訓練,進一步提高解題的技巧。
3、有“度”。在復習中,有些老師喜歡進行大量的、無選擇、無節制的“題海戰術”。這是一種過度的、重量輕質的低效復習手段。除了加重學生(尤其是中等以下的學生)的負擔,還可能導致學生厭學、惡學。教師在復習中應堅決摒棄這一陳舊的教法。因此,在復習題的選擇上,還要在“度”字上下功夫,要認真控制題量,做到恰如其分。這就進一步要求教師從大局著眼,從精練出發,盡量選擇針對學生平時易錯環節和能提高學生解題靈活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在精練中真正獲益。如在“小數知識整理與復習”一課,讓學生介紹家鄉的面積、人口、財政收入等數據,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應用了小數,增加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