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心的陽光灑照教室的每一個角落,讓耐心的甘泉滋潤每一處干渴的心田,讓信心的大旗飄揚在每一顆心靈的上空。”這是我育人30載的深切感受。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生活部部長,我把自己從事的工作看成是幫助弱勢群體的特殊崗位,我每天都要面對一群殘疾孩子,確實需要全新的心理狀態和教育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用一顆“特殊的愛心”去愛這群“特殊的學生”。
去年四月的一天下午,我帶著澳門籍的殘疾學生周明到太陽廣場參加活動,不巧對面猛沖來一輛三輪車,我沒時間考慮自己的安危,緊緊抱著學生,用自己身軀擋住車,結果周明安然無恙,而我的左肩骨被撞斷了,需住院治療安上鋼板。住院期間,周明在家長的陪同下多次前往醫院探望我,每次拉著我的手說:“劉老師,疼嗎?我想你!”一出院本該繼續休息一個月,可我想到的殘疾學生需要照顧,學校本來就缺員,自己在住院期間已加重了校長、其他老師的教學負擔,于是我毅然上班了。
有一個來自蒙山縣的聾啞學生曾在日記中寫到:“劉老師是我們的好媽媽、好老師。自從劉老師擔任學校生活部長以來,我們生活在大家庭中感到很溫暖,很安全。一有病她就忙著帶我們去看病抓藥,把藥送到我們的嘴邊。有些同學家庭困難,她自己掏錢給他買衣服,還帶我們去理發、上書店,幫我們縫補衣服……如果我們做得不對她就很嚴肅地批評我們,然后慢慢用母親的愛來感化我們。有一次聾啞同學小謝因長期在校住宿,缺少父母的疼愛,經常鬧情緒。劉老師發現后,就經常關心他。節假日,還帶他回劉老師的家感受‘媽媽’的溫暖。劉老師真是我們心目中的好媽媽、好老師!”
我把自己從事的工作自豪地稱為“天底下最道德、最仁慈的事業”,讓殘疾孩子得到社會的愛,并且學會做人,勇敢地面對生活,使學校成為一個充滿和諧、充滿溫馨的特殊大家庭。我知道:我所給予特殊學生的,哪怕只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點愛心,也像星星點亮的天空,為殘疾孩子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就是這樣走近孩子的心,成為孩子們愿意依賴、所喜愛的老師。
(劉秀芳,女,小學高級教師,現任梧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工會主席,兼學習與生活課教師,曾被評為萬秀區優秀工會積極分子、校級“愛生敬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有多篇論文榮獲自治區級、市級獎項。)
愛的教育 韋煜華
我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接觸一段時間后,都會設計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情況。其中一個問題是:你認為自己在老師眼里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如果有一些孩子選擇后者,我就會檢討自己平時對孩子的評價,并單獨找這幾個孩子談心,或通過“家校直通車”(家校聯系本)與孩子談話,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你也許會問:難道我教的班中沒有所謂的差生?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我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尊重,他們更有被關注、被認可、被愛的愿望。
我教過的一個男孩小峰,是個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學習不太自覺、貪玩,為了逃避作業還愛撒謊,為此沒少挨父親打。他就是我的調查問卷中認為自己是壞孩子的一位。有一次,他又沒完成作業并對我和家長撒了謊,我把情況告訴了他的家長。結果第二天發現,他的脖子上、手上有傷痕。一問才知道,是家長接了我的電話后,又把孩子狠狠地打了一頓。此時我為自己的工作不細致而內疚,撫摸著孩子的傷口,當著家長的面我真誠地向他道歉,并表示:“老師認為你是個機靈、懂事的孩子,敢請家長來,說明你已經知道錯了,是個愿意改正的孩子。如果相信老師,自己決定改掉撒謊的壞毛病,我保證以后你不會再被爸爸打,韋老師一定幫你。”同時我也要求家長協助,以教育、幫助孩子為主,不要隨意打罵孩子。小峰看見老師幫他,原先抵觸的情緒緩和下來,在我和家長的引導下,表了決心。在一段時間的悉心關懷下,小峰原來馬虎、雜亂的書寫越來越工整了,學習也進步了。后來開家長會,在布置教室時,他還主動要求把自己精心書寫的字帖貼在學習園地上。
當好一個老師,并不單是為了讓學生能喜歡上自己,而一味迎合學生,應該把學生對自己的喜歡變成他們學習的動力,讓他們能獲得更多的知識,享受更多的快樂。
(韋煜華,女,小學高級教師,玉林市玉州區東環小學教務主任,先后被授予廣西優秀教師(記個人二等功)、廣西課改優秀教師、“英特爾”未來教育廣西優秀主講教師、玉林市“十佳班主任”、玉林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