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發展等方面所發揮出的獨特功能和作用,已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世哲幼兒園地處山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民間美術文化,這些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幼兒實施豐富多樣的美術教學,成為我們關注并積極探索的課題。
一、讓幼兒走進大自然。挖掘豐富的美術資源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農村隨處可見的自然物具有直觀性、可取性和神秘性,這些自然材料能給幼兒充足的創造空間,我經常和幼兒拎著小簍子來到野外采集自然物。如一年四季各種各樣的瓜果蔬菜、植物種子;千姿百態的樹葉、五顏六色的野花,大小不一的松果,長短不一的樹枝,顏色不一的蒼耳;竹、木、花、草、沙、石、泥、水等,這些形態質地各異的自然物,是極好的美術創作材料和內容。此外,幼兒在走進大自然中,還能體驗到收集的樂趣,開闊了視野,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也培養了幼兒關注環境,愛護自然的情感。
二、讓自然物走進幼兒園,為幼兒的美術活動提供多彩的素材
把幼兒收集來的自然物進行分類整理,引導幼兒針對“如何利用自然物進行美術創作”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中幼兒創作的興趣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由此,我指導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的美術創作活動,如在裝飾活動中,將各種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稻草桿等通過貼貼、畫畫、剪剪等形式,做成漂亮的圍巾、衣服、小包等;將各種形狀的葉子制作成書簽、標本或挑選葉脈較明顯的葉子進行涂色、印染、拼貼練習;將蘿卜、土豆、紅薯、黃瓜等裝飾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既好玩,又可以布置活動室;用采摘來的麥桿當成吸管進行吹畫或拼圖活動;在竹筒上進行繪畫或用毛線、色紙把竹筒當成花瓶進行裝飾,再把采摘來的野花野草插上去;用竹片做成了風箏、編成了竹畫,用貝殼、螺絲、樹枝、樹葉、花瓣裝飾成了盆景,用果凍殼、瓶蓋做成了風鈴;引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用泥土捏、捶、篩成各色的“糕點”從中探索泥土的奧秘。
自然材料具有操作簡便、衛生、安全、可塑性強和經濟實惠的特點,便于收集和整理,幼兒對這些自然材料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只要教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這些材料很好地運用到美術活動中來,取得的教育效果將會是非常明顯的。
三、讓民間美術走進幼兒園,使幼兒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
民間美術具有特殊的審美情趣和美麗,它強烈、率直、質樸、純真的特性與在藝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有相通之處,引導幼兒欣賞民間美術不僅可以讓幼兒感受民間美術獨特的藝術力,還可以激發幼兒從小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的情感。永春紙織畫是歷史悠久的民間美術。為了讓幼兒對其有所了解,我組織他們到紙織畫畫坊實地參觀,請制作師傅講解制作紙織畫的材料及方法,并有意識地把有關內容錄制下來。回園后和幼兒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使欣賞活動能更有效地進行。活動中,孩子們對精湛的手工藝術贊嘆不已,從中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獨特之美,對紙織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孩子們收集了各種有著精美圖案的舊掛歷或自己在紙上畫出了漂亮的圖案,開始了細心、有趣的編織活動,在孩子們的努力下,一幅幅美麗的紙織產生了。
漆籃是遠銷海內外的民間藝術品。我把漆籃帶到幼兒園來,布置在活動室周圍,既美化了幼兒園環境,又為幼兒的欣賞提供了素材。接著,我指導幼兒在簸箕上、竹篩上、竹筒上嘗試著進行裝飾練習,孩子們在欣賞、裝飾過程中慢慢感受到了民間美術的魅力,在來自生活源泉的美術活動中體驗創造的樂趣。
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引導孩子去觀察、去發現,從而創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是農村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方向。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