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家朱光潛說過:“人因為持守而變得美麗。”持守,是指一個人要有自己行事為人的不變準則。陳曉玲,一位持守在農村基礎教育第一線的辛勤園丁,經歷了從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到煥發異彩的“廣西特級教師”的成長過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陳曉玲老師始終堅持耕耘在三尺講臺,她的成功,源自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平實的行為詮釋著內心執著的教育信念。
一、相信人人成才的學生觀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對象,將影響著教師教育行為的取向。陳曉玲老師認為,每個孩子都可以成才,每個孩子都有無窮的求知欲和表現欲,這自然包括那些調皮的、頂嘴的、學習差的、不太有禮貌的孩子。教師如果考慮了孩子們的情感需求和活潑好動的天性,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孩子們就會高高興興地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教師希望他們發展的天地。陳老師的這一學生觀,是對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理念的樸素解讀,也是她在教壇不斷進取的動力。大凡成功的優秀教師,正是因為懷著這樣的學生觀,才會愿意以足夠的耐心和寬容來面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偏差與失誤,也才會愿意孜孜不倦千方百計地探尋各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向成功。
二、營造快樂體驗的教學觀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在學習活動中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觀點,才能切實感受到自我發展的樂趣,也才能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享受。陳曉玲老師認為,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教學都應該給學生帶來快樂的體驗。她最平實的愿望就是“讓學生喜歡我,進而喜歡上課,再進而喜歡學數學。”在陳老師的課堂上,無論是組織教學還是學習新知,都貫穿著學生快樂的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地學數學、自信地學數學。即使是回答錯誤的學生,她也要盡可能地找出積極的因素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這讓人不禁佩服陳老師有一雙發現學生睿智閃光的慧眼,有一顆相信學生終會成功的愛心。
陳老師的快樂學習體驗,并不僅僅停留在學習中的輕松感和單純的心靈的愉悅上,她認為要引領學生體驗深層次的學習快樂,還要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指導預習”、“問題教學”、“設問練習”、“簡結轉新”四個步驟來幫助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提出者,這正符合了二十一世紀創新教育的第一要求,這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的體現。
美國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尖銳提出:“一個數學老師最大的失敗就是他教的學生厭惡了數學。”而陳老師的學生最愛和家長說的話就是:“我喜歡數學老師,我喜歡上數學課。”童言最真,這不正是新課改所提倡的“融洽的學習氛圍”的最佳結果嗎?這也是對陳老師快樂學習教學觀的最好評價。能夠遇上這樣一位循循善誘的數學老師,享受這樣的快樂數學,實乃學生之大幸,教育之大幸。
三、堅持學思結合的治學觀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教育終身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中不可逆轉的潮流,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日益被人們所重視。同時,由于教師勞動的特殊性,使得教師職業比其他職業更容易陷入倦怠、乏味的困境。在交通不便、文化信息不暢的農村學校,如何能有效地學習進而實現自我提升呢?陳曉玲老師的成長經歷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向能者學、向前輩學、向身邊人學,向書本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樣的學習并不是簡單地拿來主義,而是批判地吸收,選擇地繼承,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這樣的學習日復一日,貴在堅持,也難在堅持,看似平凡,而持守平凡就不平凡。正是這看似平常的舉動,成為了平庸與優秀的分水嶺,2000年陳老師就被授予“特級教師”稱號,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她的成功是“學而不厭”、“天道酬勤”的最好詮釋。
對于一線的教師而言,平時的學習和思考要保證方向的正確性和方法的科學性,最好以課題為載體。從1994年起,陳曉玲老師先后參與了廣西教育科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數學電教教法和配套電教教材》、《新課程中問題教學法的研究》和《新課程問題教學法區域性實驗與推廣》的研究,還參加了國家級實驗區新課程改革試驗教材的審稿工作,正是借助了教育科研的力量,所以陳曉玲已經成長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陳老師的成長經歷再次告訴我們,教須研,研促教,只有不懈研究,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人因持守而美麗,事業因持守而輝煌。陳曉玲老師在近二十年的教師職業生涯里,在平實平凡中不斷追求成功,讓我們祝愿她的明天更燦爛。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