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隊伍管理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校的發展,這是每一位校長都應積極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下面我談談教師隊伍管理如何做到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首先應該是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
“評價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的高低,關鍵是要看其法制是否健全,是否是一個法治的國家。”那么,評價一所學校的管理及其發展進程,也要看其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學校這幾年先后出臺教師隊伍管理辦法、教師業務考核方案、班主任考核方案、職工住房分配暫行辦法、勞務獎勵分配方案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方案。為了讓這些制度方案能體現廣大職工的利益和愿望,學校先廣泛征求職工的意見和建議才形成初稿,然后再下發到教職工當中討論修改,最后還要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會議表決通過才實施。這些制度的實施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團結穩定,更體現學校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二、以人為本應是民主化的管理,要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主人翁責任感
校長在學校管理中,要注重民主管理,避免出現“一言堂”、“家長式管理”等現象,要積極引導教職工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第一,要建設一個校長負責制的民主協調的領導班子和管理體系,從校長、黨支部、教導室、總務、工會、團隊,到年級組、學科組、各備課組,做到職責分明,協調運轉。校長還要懂得分權,鼓勵學校各部門下屬、教師大膽開拓創新,集中大家的智慧建設學校。第二,要堅持校務公開制度。學校重大的事情、制度應廣泛征求教職工的意見,學校的年度考核、評優、晉級、獎勵允配等,都應公開透明操作,實行民主集中制和公示制度。學校每年召開教代會,由校長作學校的年度工作報告和個人的述職報告,財務人員做年度的財務報告,并交教職工代表們審議以行使民主監督和管理權力。第三,營造濃郁的民主教研氛圍。每學期都組織各學科組的組內教研課和校級教研課比賽,由全體科組教師參加開放式的評課,評出等級進行獎勵。學校要努力承擔和開展課題研究,在政策上、經費上積極支持教師的科研活動。
三、以人為本還應體現在為教師素質的提高創造機會和條件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充電”才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再加上教師業務素質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的,因而教師業務的培養和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應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繼續學習深造或培訓,積極創造機會讓教師參加各種競賽實踐鍛煉;特別是可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提供更多的機會幫助教師了解社會發展趨勢,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交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擴大教師的知識視野,使教師站在學科教學的前沿,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四、在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中要更多地尊重教師、關愛教師
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第一,學校教師隊伍是相對集中的知識分子群體,知識分子特別教師是人格自尊感、自我價值認同感特別強烈的。因而在學校管理中,管理者不能采用簡單的行政命令或簡單地執行制度來進行管理,要樹立人人平等、公平待人的意識。第二,不同的教師有其鮮活的個性,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尊重教師也要尊重教師的個性差異,管理者在任用教師時要揚長避短,多發現教師的“閃光點”,讓教師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特長,并充分肯定教師的勞動。第三,要在思想、工作、生活上多傾聽教師的心聲,多與教師談心,理解教師,關心教師,對有困難的教師要給予熱心的幫助。還要以工會牽頭開展豐富多采的職工活動,豐富教師的課余生活,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增強學校教師隊伍的凝聚力。讓教師覺得學校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對學校有一種歸屬感,能夠更安心地、努力地工作。
五、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要重視教師的需要
過去我們對教師的精神生活需求重視得多一些,對教師的物質生活需要卻難以啟齒,認為這樣就有辱師德,對教師強調的是要守得住清平、要講奉獻,不能講索取。但是,教師作為一個自然人在社會中生存發展也有其生存發展的需求,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的本性使然,教師也不例外。因此,學校也要重視教師合理的物質生活需要,在允許的范圍內努力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改善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和條件,讓教師在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更樂于奉獻。
我想,只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學校的實際,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通過教師的工作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就能促進學校教育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打造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品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