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剛學說話時,發音不準,我就給他糾正,告訴他要翹舌,要撮口。結果他不是把音發準了,而是搞不清楚怎樣翹舌,怎樣撮口,哪些該撮口,這樣導致說話不自然,舌頭僵硬,找不到位置,音反而發得更不準了。我認為這是過早地“授之以漁”。北方人普通話為什么說得準,不是父母“授之以漁”的結果,而是從小在大環境里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學會的。小孩的模仿能力極強,對其“授之以魚”能得到“魚”,而“授之以漁”卻未必能得到“魚”。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由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處理好“形象與抽象”“被動與主動”“應用與積累”三方面的關系,把握好“漁”與“魚”的度,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化抽象為形象,以“魚”助“漁”
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相聯系。“漁”是從眾多的“魚”的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或規律,是抽象的東西。相比之下,“魚”卻顯得直觀形象。由此,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階段尤其是中低年級,教師向學生“授之以漁”時,要把學法指導融合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融合在學生的學習內容中,不要把學法指導獨立出來,使學法突兀、抽象、不易接受。如低年級的寫字教學,教師板書工整美觀的字要比口授如何寫來得好。有經驗的低年級教師教學生發音,總是讓學生先看自己的口形,而不是先講那些發音的部位和方
二、化被動為主動,以“漁”促“魚”
《新型玻璃》講了五種新型玻璃。有位老師這樣教學:1 學習第一種新型玻璃。(1)指名讀。(2)師問這一段講了什么,生畫出描寫夾絲網防盜玻璃的特點和用途。(3)齊讀。2 概括學法:讀一畫——讀。3 運用學法每個小組自由選擇學習一種新型玻璃。
在此教學片段中,教師有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滲透了課改的精神。但這樣的學法指導卻很教條,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的幾個步驟,限制了學生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各種成套的事實、價值、方法和哲學可以在有計劃的、有準備的方式下指導我們的行動,但是在任何具體情況中,它們卻不能實際地告訴我們怎樣行動。這說明教師認為有用的學習方法,對學生不一定有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應具有個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個性化的方法,完成個性化的學習。所以,對一個語段、一篇文章的閱讀,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方法,一個班級就會有幾十種閱讀方法,教師沒有必要用單一的方法來把學生的學法格式化。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標強調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同樣,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獲得。“授之以漁”應講究方式,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是讓學生主動地獲取。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教師不能把自己的學習方法強加給學生,學法指導不能瑣碎,要留給學生發展的空間,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現、主動獲得。
教師“授之以魚”通過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魚”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獲取“漁”,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如習作教學,教師少講習作的理論知識,而是寫篇下水文,現身說法,激發學生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多實踐,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習作的方法。
三、厚積累薄應用,“魚”“漁”互輔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其礎,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課標的這一段話,很明確地闡述了“基礎與發展”的關系。同樣,學生對某一方法的掌握,要有必要的基本素養支持。而基本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教師的三言兩語能解決的,需要學生長時間的積淀。如朗讀指導時,有些教師喜歡“授之以漁”——告訴學生要讀出愛國、悲壯、大無畏等情感。然而,學生對這些情感的體驗和理解有限,不能夠準確把握。說句實在話,“愛國”情感是怎樣的?誰也說不清楚。因為它是抽象的、復雜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愛國”情感要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體會,而且要有學生生活經驗支持。因此,這樣的朗讀指導不如改為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讓學生先有直觀形象的感受,或化抽象的“術語”為具體形象的語言,這樣學生更易接受,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講究教學的策略,不能盲目地“授之以漁”,而應注重“授之以魚”的實效性,讓它為課改的深入,為學生的成長更好地發揮作用。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