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深入,新課標的一些理念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越來越多地在課堂中得以體現。與此同時,在新舊觀念的碰撞中,我們也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高投人低產出”的教學現象使實驗教師產生了新的困惑,“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成為廣大數學教學工作者共同關注的一個課題。
一、什么是有效的數學課堂
我們來看兩個數學課案例。
案例(一)在學習“桌子有多長”的內容時,教師讓學生用直尺測量桌子的長和寬。活動一開始,學生就亂哄哄地吵開了。第一組后排的兩位學生為誰的直尺漂亮開始了爭執,第二組的一位男生拿起自己的直尺放在眼睛前照著,另一位男生則上下擺動直尺,讓尺子上的珠子不停滾動……放眼看去,約有二分之一的學生一邊操作一邊做著其他的事情。
案例(二)教師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內容,師:下面開展一個4人小組的活動,活動任務是在學具鐘面上撥一個時間,并讀出來。活動要求一人撥,其他同學讀,小組成員輪流撥,輪流讀。
學生迅速分組坐好。一個由3位男生1位女生組成的小組:男生甲撥“5時10分”,其他3位同學異口同聲讀了出來;女生撥“4時15分”,3位男生均舉手,女生請男生乙回答;男生乙撥“12時5分”,女生和男生甲舉手,男生乙請男生甲回答;男生丙撥“9時55分”,思考了幾秒鐘,女生舉手并讀了出來。
很顯然,在案例(一)中,部分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而在案例(二)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合作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養。當然,這只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冰山一角。整體地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一定的發展,包括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幾個領域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透過上述案例我們還可以感悟到,構建有效的課堂,對于課改的深入,以及新課標理念的實現,是何等的重要。
二、怎樣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
1 引導學生的行為參與
有效數學課堂的核心應是“學生的參與”,其中行為參與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行為參與就是學生置身其中,通過觀察、思考、傾聽、表達、合作、實踐,獲得實踐經驗,接收有用信息,從而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促進發展。通過引導學生的行為參與,數學課堂就成為動感課堂。
觀察:引導學生或者有序地觀察,或者抓住特點去觀察,或者分類觀察,或者按照自己的習慣方式去觀察。觀察時要調動所有的感官,從事物的各個方面去觀察。例如,在引導學生觀察一年級上冊“兒童樂園”的主題圖時,就要啟發學生用分類觀察的方法去看圖,找出圖中有幾類動物,再分別數各類的個數,然后提問題進行解答。
思考:思考是對知識進行內部加工的過程。有效的思考,就是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對一些數學現象作出解釋,不僅要想是什么,還要想為什么,怎么樣。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十七頁的數學故事時,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1)一套6本,每本3元,買一套故事書需要多少元?(2)淘氣付20元,售貨員找回5元,淘氣已經付了多少元?(3)淘氣還得給售貨員多少錢?(4)3元錢又有幾種付法?
傾聽:注視發言人,關注發言人的神態、動作,記住發言人表達的主要內容,不要打斷別人的發言,有不同意見時在別人發言結束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數學課堂上,尤其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同伴講述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對比與思考同伴的方法與自己的有何不同。
表達:發言時面向大多數人,把表達的意思講清楚,會表達自己對數學現象的認識,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表達自己參與數學活動的體驗。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量一量”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在充分的活動、體驗、理解的基礎上,獲得1平方米的表象,會用手勢表示1平方米的大小,就應引導他們用準確、簡練的數學語言表達“邊長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的認識。
操作:操作是一個做的過程。為了避免操作過程的隨意性和無序性,操作前要引導學生明白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驟,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一邊做一邊思考,在操作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第一步,讓學生比較教師所示的圓柱容器與圓錐容器的共同點,讓學生明確這兩個容器是等底等高;第二步,請學生將圓柱的高平均分成三個部分,并用線標出來,這一步雖簡單,但學生的印象當中就有了圓柱可以平均分成三份的認識;第三步,引導學生用圓錐容器盛水,倒入圓柱容器中,這時學生就發現水的高度到了第一條線的位置,倒第二杯后就到了第二條線,倒入第三杯就正好倒滿整個圓柱容器。通過操作學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三個圓錐體積等于一個圓柱的體積的道理。
合作:合作時成員要互相關注、互相關照,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任務,每個人承擔一定的角色,成員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小組任務。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我安排了一個4人小組的活動: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活動前先引導4人分配角色:發言人、記錄員、操作員、助理員。并明確了職責:發言人負責整理數據進行匯報,記錄員負責記錄結果,操作員負責測量,助理員協助操作員并讀出數據。活動開始,引導每個成員找到合適的位置,既不妨礙他人,又坐得舒服,方便看、講與聽。成員按照分工開始了操作,小組活動既有序又有效。
2 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學生的全面參與,不僅行為參與,還要情感參與。情感是影響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學生的認識過程、意志過程的發展,使學生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有以下幾個策略:
第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比林斯列認為“許多藝術能夠美化人們的心靈,但卻沒有哪一種藝術能比數學更有成效地去美化和修飾人們的心靈。”研究數學的人常常能感受到數學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魅力。怎樣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呢?可通過創設生動具體的情景,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現實美”;透過表象探索本質,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抽象美”;化繁為簡,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簡潔美”。
第二,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成功也孕育著成功,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表揚、激勵,而別人的賞識會使自己產生一股內在的動力,從而喚起學習的熱情,朝著目標不斷努力。表揚、激勵學生有以下三種方式:(1)一般性表揚,即學生用掌聲(節奏式掌聲、自由式掌聲)或呼號(XXX,你真棒)對同學進行表揚;(2)激勵性表揚,教師夸獎學生“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你真厲害”;(3)能動性表揚,針對學生某一學習行為進行表揚,如學生操作時表揚其“做得真仔細”,針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表揚“你的辦法真靈”,針對學生學習的效果表揚“你今天的收獲最大”等等。
第三,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意志是自覺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使他們有經歷克服困難的機會,培養其意志力;營造競爭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意志力支持下跨越障礙;在向不良習慣的挑戰中,造就堅強的意志力。
運用以上策略來調動學生的行為和情感參與,能使數學課堂成為有效的課堂。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