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關照兒童的現實生活
岳偉在《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上撰文說,現實的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從每一周到每一堂課,兒童都在為一個遙遠的未來準備著。這種重未來輕現實的功利主義教育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獨具特色的兒童文化堵截于學校的高墻之外,使兒童遠離了快樂和幸福。面對教育的危機,人們發出了回歸生活世界的強烈呼聲。教育回歸兒童生活世界的目的是讓兒童從各種束縛、壓抑、控制和奴役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體驗到兒童本應有的快樂和幸福,過一種兒童特有的生活。具體地說,關照兒童的現實生活具有如下精神意蘊:關照兒童的現實生活,并不是要消弱成人的地位,而是要求學校重新確立童年的意義;關照兒童的現實生活,并不否定未來生活的價值,而是要求學校教育從現實出發,使人的生活更美好;關照兒童的現實生活,并不是要求用生活代替教育,而是要求打破學校的封閉性,使學校教育成為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關照兒童的現實生活,并不是取消科學知識的傳授,而是要求學校教育改變知識的傳授方式,使知識教育充滿生命的活力。關照兒童生活的具體方式: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以寬容的心態看待兒童的游戲;讓兒童在生活中學會與他人相處;加強教育實踐的體驗、探究環節。
虛擬游戲:兒童游戲的一種文化延伸
孫巖在《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8年第1期上撰文說,游戲是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是人類文化的表現方式。虛擬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游戲方式的變革,并表現出獨有的文化創新和文化變異特征。虛擬游戲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承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現實社會所不能給予個體的某種心理行為體驗和多元文化體驗,進一步豐富了現實文化的表現方式,拓展了現實兒童游戲功能,使得全體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將游戲本能以合適的途徑宣泄出來。但是虛擬游戲的“非現實性”容易使全體產生主體分離,出現顯著性的差異人格,如攻擊性、無序感、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等,甚至出現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現象,即網絡成癮。這就使得社會在看待虛擬游戲的時候總是持有否定的觀點,忽略了虛擬游戲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延伸意義,尤其是對于人類閑暇文化表現方式的拓展,在這一層面上就需要社會和學校教育給予正確而全面的思考。因此,從文化延伸的意義上理解虛擬游戲,正確對待虛擬游戲融入日常生活的現實成為人們的研究課題。
論壇式培訓:校長培訓的新路徑
張勁松在《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年第5期上撰文說,論壇式培訓是在培訓期間的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由培訓單位組織的以校長經驗共享和共同發展為目的的活動,參訓校長既為演講人,同時又是培訓活動的參與者。論壇式培訓體現了培訓的互主體性特征,尊重校長的實踐性知識,幫助校長完善職業規劃和形成終身發展的動力,有助于培訓單位完善培訓內容,提升培訓功能。論壇式培訓的實施流程:廣泛討論,確立論壇主題;確定論壇主席、點評專家和主要發言人;論壇互動和點評。實施論壇式培訓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論壇主題的代表性;論壇應有充分的民主和平等;重視校長沙龍和頭腦風暴等活動的作用;培訓單位要做好論壇活動的引導工作。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師生關系
邵曉楓、廖其發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10期上撰文說,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一對最核心的人際關系,2000年以來,我國對師生關系的理論構建研究在深度上和廣度上都上了一個新臺階,但存在視覺單一、部分觀點不夠辯證問題。應該從以下視角或價值尺度出發來審視師生關系和構建相關理論: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教育教學的實際特點出發;有效、充分地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作用;實現以生為本與教師主導的有機統一;使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關系;有利于師生雙方、特別是學生的發展;符合時代要求。和諧師生關系是一種符合上述標準的師生關系,它具有以下內涵:師生的完美發展是其終極目標和出發點;民主平等是其時代特征;情感交融是其根本前提;師導生本是其保證;教學和諧是其核心;老師修養是其內在基礎;社會引導是其外部條件。和諧師生關系不但符合時代的要求,也符合教育自身的要求,是較為科學與理想的師生關系。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