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大多教師采用讓學生重復書寫的方法促使學生識字,學生覺得單調枯燥,教學效果不是很好。為此,教師應根據兒童的特點,激發他們識字興趣,培養學生識字能力。下面談談我在識字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識字興趣,使學生“樂意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選擇一些適合兒童特點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興趣是探求事物的內在動力。針對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動、好奇的特點,我把一些生字編成謎語、故事講給他們聽。學生聽了非常感興趣,很快就把生字給記住了。我趁熱打鐵,鼓勵他們針對生字特點編謎語,講故事。學生們興致很高,有些謎語編得相當出色。有個學生說:“小寶貝抓到一條小青蟲,小青蟲的尾巴被折斷了。所以‘貴’字上面的蟲字沒有一點。”對學生的出色表現,教師當即給予表揚,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二、變換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
兒童有意注意的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教師應經常變換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好奇心,促使學生學習。游戲是學生樂意參與的活動,教師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組織學生開展游戲,使學生“動”起來,在玩中學習,玩中識字。
1 “摘果子”游戲。學習《咕咚》一文的生字,我組織學生們開展“摘果子”的游戲,促使學生讀準字音。在“樹”的果子上寫上生字,讀準字音就摘到了果子,摘果子多者為勝利者。學生對游戲很感興趣,膽子大的學生踴躍參與游戲,連膽子小的學生也紛紛參與到游戲當中。這個游戲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識字教學的效果。
2 識字“加減法”。低年級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也快。我采用“加減法”幫助學生識記生字。漢字結構不外乎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等幾種。很多字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可讓學生運用舊知識來學新知識。如《咕咚》有“喊、吵、轉、陰、摸”等幾個生字,可采用“加減法”進行識字。教學“吵”字,我在黑板上列出一道算式:“沙-氵+口=吵”,請學生讀算式,并請學生開動腦筋,依據此算式列出其他算式,如:“妙-女+口=吵”,“口+少=吵”等。用“加減法”學習生字,學生感到十分新穎,他們愉快地學會了新字,也鞏固了舊知識。
3 編“順口溜”。教學“松、棵、玩、耍、突”等生字時,我采用了編“順口溜”、編“三字經”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生字結構,如“木公松、木果棵、王元玩……”,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也自我陶醉,發展了創新思維能力。
4 “拼一拼”新字。讓學生動腦筋,擺一擺、拼一拼,用偏旁與字卡拼組新字。學生在拼組新字的過程中發現了構字規律,又玩得開心。
此外,開火車以及表演等形式,也可以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
三、教給學生識字方法,讓他們“學會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漢字大部分是形聲字。因此,掌握形聲字的結構特點是小學生識字的重點和關鍵。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形聲字的結構特點及其表意功能。如:教學“晴,情,請,清”這組形聲字,先引導學生區分這些字的聲旁和形旁,“青”是它們的聲旁,表音;豎心旁、日字旁、言字旁、三點水則分別是每個字的形旁,表意。這樣揭示構字規律,可以舉一反三,使學生觸類旁通。如教學“跑,跳,躍”時,引導學生發現“足”字是形旁,表示與“足”或“腳”有關的意義;“包”、“兆”“夭”則是聲旁,分別表示每個字的大致讀音。學生掌握形聲字構字規律,就提高了識字能力。
四、聯系生活課外識字,使學生“主動學”
聯系生活進行課外識字,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生字,印象深、記憶牢、效果好。學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廣告招牌、商品名稱、電視字幕等,可以隨時隨地認識許多生字。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建“識字本”,用剪貼、畫圖等形式,把課外認識的生字貼到“識字本”中,從而擴大學生識字量。
總之,教師應創設愉快教學氛圍,使學生們愉快地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優化識字教學效果。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