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生活的經驗,并有助于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因此,語文課堂呼喚感性的陽光,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情感體驗,增加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從而提高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
一、引導學生閱讀,產生情感體驗
學生閱讀是認識和體驗文本的過程,教師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閱讀中的求索。教師也不應將知識點從文章整體中分離出來,對課文進行“碎尸萬段”式的剖析,而應培養學生的體悟能力和語感能力。有兩位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一位教師精心設計教案,把自己認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諸多細小問題,如“找一找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邱少云像一塊千斤巨石?”“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寫潛伏部隊離敵人很近?”“如果邱少云動一動會怎么樣?”在五六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全文中把答案一個一個“摳”出來。整堂課沒有完整地閱讀課文,沒有感受邱少云烈火燒身的場面。最后做書面練習“學了課文,說一說你的心里話”,學生無話可說,或只會喊“邱少云你真是一位偉大的戰士”等口號。學生與文本之間沒有產生情感共鳴,就不能發自內心地對英雄人物產生敬仰。另一位教師播放一段渲染背景氛圍的音樂,并用飽含激情的語言導入課文。然后讓學生輕聲地讀課文,找出自己最為感動的地方,讀給大家聽聽,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個人認知水平、情感體驗不同,所講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講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教師要給那些體悟不到位的學生一些點拔,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英雄人物事跡。有些學生在朗讀時流下了淚水,這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的情感“碰撞”。沒有閱讀、感悟,怎么能有這樣的碰撞?
二、改“撿骨架”為“見全身”
以往閱讀教學習慣于將課文中蘊含的知識點從文本中剝離出來,進行各個擊破式的分析,進行機械重復的訓練,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比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這一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以列表形式說明“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表現在哪幾方面。學生就把這自然段變成了一張表格,撿出了這段內容的“骨架”。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對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學生沒有把握文章的“全身”,更沒有細細品味每一句話的意思。為了讓學生真切感悟,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章后,要求學生當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攬游人來坐自己的小艇。這一做法,使學生不僅品讀這段文字,而且聯系前面所學內容進行理解。學生感悟不同,介紹小艇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的介紹小艇的舒適,有的側重介紹行船之快,有人介紹小艇的安全……都不是機械照搬課文,而是經過感悟加工后變成了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語言。
三、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橋梁
教師要教會學生以猜測、期待和批判的精神閱讀、評價作品,把訓練和感悟有機結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體驗,體會內心
為了讓學生與課文中人物產生共鳴,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自身類似的經歷,進行“將心比心”的移情體驗。比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對于送別場面的感悟,一位老師就采用了“移情體驗法”。當時,這個班剛好送走一批貧困山區來做客的孩子,教師就引導學生回憶當時送別的場面,介紹自己當時的感受,喚起學生切身體驗,以此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中的送別場面。學生讀著讀著,仿佛自己成了志愿軍戰士或送別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讀得非常好。
(二)讀寫結合,加深理解
運用讀寫結合的辦法,應當促進學生進行感悟。教學《貓》這一課,讓學生寫一寫想對老舍先生說的話,學生寫來寫去無非是“老舍先生,你真喜歡貓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如果改為讓學生想像滿月的小貓來到臥室,來到廚房……它們會闖些什么禍呢?一方面可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小貓活潑可愛的體會;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為什么那么喜歡貓。因此,讀寫訓練應是對課文感悟和語言文字訓練有機結合。
1 在“空白”處補白。如《窮人》一課,桑娜把鄰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訴了剛剛打漁歸來的丈夫,但她沒有把話說完就“沉默”了。作者用“沉默”一詞留了一個“空白”。桑娜為什么欲言又止?她在想些什么?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豐富想象,為“沉默”一詞補自。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雖然說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就應該給予鼓勵。
2 在“意猶未盡”之處延伸。如教學《啄木鳥和大樹》一課,大樹不要啄木鳥治病,終于病死。讓學生展開想象:大樹臨死前會說些什么?大家發表不同意見,有的說大樹后悔,有的說大樹自責,有的說大樹悲傷,有的說大樹無奈,等等。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三)表演再現,深化教材
有些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如寓言《東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濫竽充數》,歷史故事《將相和》,小說《賣完柴的小女孩》、《三顧茅廬》,童話《狐貍和烏邪》、《公雞的臉紅了》等。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對教材內化后,結合自身經驗,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表達內心想法,是對教材再創造。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