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是生活和工作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可是學生怕作文,怎樣讓學生們愛作文,讓學生心頭的習作之花悄悄綻放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課堂生活化,放飛孩子的心靈
所謂課堂生活化,就是淡化習作教學形式,用生動有趣的生活形式來代替枯燥沉悶的教學形式,創造一種內容與形式統一的愉悅的作文教學形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才能使學生自由有創意地表達,說真話、實話、心理話。因此,我們要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樸實自然的“生活氛圍”放松心情,產生興趣,引發靈感。這種原生態的教學方法放飛學生們的心靈,讓他們實現“我手寫我心”,訴說自己的事,表達自己的情。
例如,四年級下冊要求“寫一處景物”。課前讓學生一起朗誦古詩《惠崇春江曉景》,從詩中的“初春小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印象深刻的美景,學生打開了話匣子。我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印象深刻的一處景物來交流。學生紛紛發言,不斷地拓展思路,內容異彩紛呈,表達繪聲繪色。然后,我讓學生分組舉行一個介紹美景的小擂臺賽,看誰介紹得好,思考怎樣介紹得更好。當學生們情緒達到高潮,介紹得最投入,表達欲望最強烈時,我引導他們寫下來。這樣把習作指導與生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心靈得到了放飛。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游戲、采訪、新聞發布等形式,引領學生走進廣闊的社會生活,放飛個性,自由表達童真、童心、童趣。
二、習作興趣化,引發孩子的靈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從低年級寫句子、寫話開始,就要激發學生習作興趣,使學生有一種欲望,一種沖動,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在所任教的班級,我從低年級起就引導學生選詞說話。學習“春天”這個主題單元課文,我要求學生們收集、積累有關春天的詞語,把詞語摘抄在黑板上,自己選用幾個詞語寫一段話。他們感覺寫話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我要求孩子們用句子(配上簡單圖畫)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自己的感受;每到節日親手制作一張卡片,寫上祝福語送給老師、同學、親人。從中年級開始寫觀察日記,每天觀察一種物、一個人、一處景,把觀察對象寫下來。現在到了五年級,學生們的寫作水平高于同年級其他班的學生。他們把寫話、習作當作了一種樂事,而不是負擔。此外,我給學生們展示習作的平臺,開辟了“展我風采”展示角,定期展示學生們的作文,并邀請學生的爸爸媽媽們一起欣賞。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們習作的興趣,他們就會在心底悄悄地綻放創作之花。
三、指導個性化,凸顯孩子的個性
以往作文教學模式是教師命題一作前指導一誦讀范文一學生作文一教師批改一教師講評,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自主精神被壓抑,創新能力被遏制,結果習作千篇一律、缺少獨特性。因此,老師應對學生作文進行個性化指導。我認為習作練習可分三類:1 指導性習作;2 日記型的自由習作;3 自由交流的“創作”性作文。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習作,進行不同的指導。
對于第一類習作的指導,可以這樣進行:1 不是詳盡提出要求,而是展開一個話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引爆表達欲;2 不是過多地討論寫作方法,而是爭取時間放手讓學生自由寫作;3 不是對學生作文精批細改,而是瀏覽學生的習作,捕捉個性化的習作進行個別化的指導,啟發學生完善習作;4 不是對學生習作蜻蜓點水地講評,而是交流欣賞比較完善的習作,啟發全體學生,鼓勵學生修改,師生合作完成習作。這樣的指導流程,有利于學生寫出個性化的習作。
對于第二、三類習作,我鼓勵、引導學生自主評改,保護和發展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堅信好作文是自己寫出來的,老師是為習作“畫龍點睛”的合作伙伴。這樣的指導,使學生心底的創作欲望被激發出來,習作之花就會悄悄地綻放在他們的筆尖上,富有個性的習作就會躍然紙上。
“厚積才能薄發”,我們應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引導學生讀中悟寫、讀中學寫,使學生心中綻放寫作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