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這門學科邏輯性強,概念嚴密,歷來是教學的難點。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幾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逐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學生好奇、愛動和求知欲強的特點,通過操作導向,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實際操作的情景中激發興趣、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
一、激發興趣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學習動力的源泉,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帶有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到或感到自己的智慧,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重視了每節課的導語,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很快地產生興趣。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見過的自行車、汽車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同學們異口同聲:“都是圓形的。”我在黑板上隨手畫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多邊形等圖形:“有這樣的輪子嗎?”同學們笑著說:“沒有。”我讓學生用硬紙片折成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等等形狀的“輪子”,然后布置他們通過讓“輪子”滾動起來,在小組內說一說輪子為什么不是其他形狀的?圓形輪子有什么樣的特點?同學們積極地試驗起來,并搶著說出他們的發現:“圓形的跑得最快!圓形的最穩!如果乘坐的車是三角形的輪子的,一上一下會很難受的,圓的可以很穩!”接下來,我用“大家想知道為什么圓形輪子最平穩嗎?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這個‘奧妙”’順利地開題了。通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操作與所探求的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能使得學生再遇到新的問題時先考慮嘗試通過動手操作實踐來探求答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對實踐操作的興趣。老師引導操作,學生自主探求,課堂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方法指導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關鍵
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操作,教師的有效引導既可讓教學實踐按教師的預期思路進行,又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進行有方向的思考,避免操作的無序化。
如在教學“表面積”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長方體學具,讓他們說一說哪些部分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再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表面積的概念,再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求導長方體的表面積。小組討論后,學生借助學具展示,爭相說出自己的發現:表面積是6個面的面積之和,是3個不同的面的面積之和乘以2。我接著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嘗試按自己的想法列一列算式,并進行小組討論,總結表面積和長方體的什么有關。經過我的引導,同學們積極嘗試和討論,得出表面積和長、寬、高有關,并能夠列出一些式子。最后我引導他們思考:“正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特點?”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討論和操作,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此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際生活中,粉刷房屋的墻壁、做不帶蓋的長方體鐵盒各是求哪幾面的面積?這就在理解概念的同時,發展了空間概念。學生由教師帶領,一步步地去探索,逐漸地養成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學會創新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目的
創新是教與學的升華。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以學會創新為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完成教材中“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后,減少條件,只給學生一個梯形,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動手“割、拼、補”,推導梯形面積公式。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如下: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的操作活動。剪、拼、分割而成的圖形都可以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學生不但加深了對梯形面積公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創新思維的發展。
總之,讓學生動手操作既符合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又符合兒童認識規律。因此,數學教學,尤其是幾何教學,必須加強學具操作,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進而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