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努力挖掘可利用的具地方特色的體育資源,引導學生制作簡易器材和一物多用的教具和學具,利用兒童好玩的天性和生活經驗,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同時也為教師與學生進行體育教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地方特色資源的利用是新體育課程實施中的一個亮點,有助于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有助于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下面我結合“圈”這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起疑問、滿足興趣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那么學生的興趣就會隨之產生。如在教學“圈”內容時,老師宣布將學習的是制作圈和創想圈的玩法,老師問:“你們小時候看過別人玩推圈或自己也玩過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說了很多,接著老師說:“讓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有沒有更巧妙的辦法來制作圈和體驗圈的玩法呢?”就這樣點燃了學生渴求新知識的欲望。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通過圖片、實物觸摸、對比觀察等,很快掌握了圈的制作方法,并在欲望的趨動下,興致勃勃地進入玩的情境。
二、在玩中學會主動嘗試
創新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思維,使學生能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來處理問題。在“圈”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圈的特征,老師又引導學生思考圈可以用什么制作以及怎樣玩等一些相關的問題,當學生再一次得出結論后,老師引導學生選擇所需的材料,幾個人一組,先小組議一議,再動手制作。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老師稍加提示,相繼有許多同學開始制作。有的同學用舊鐵線慢慢地彎成圓圈;有的同學用膠布把竹片粘成一個圈;還有一部分同學分工合作,有的人折手柄、有的人折圓圈……在教學中,老師注意給學生動手操作預留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學生在活動中能通過操作,尋求更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三、在玩中體驗成功
制作完成以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開始迫不及待地主動玩起圈來了,他們一個緊接著一個學直線推圈,誰也不原意輸給誰,有一些掌握比較好的同學在學“-”形推圈、玩“十”字推圈接力,排一隊隊推著圈交插來往。接著老師又提示學生除了推還有沒有其它的玩法呢?各小組又議論起來了,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有了結論,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行動起來了,一組同學用圈跳了起來,另一組同學用圈轉了起來,又有一組的同學用圈滾、拋了起來。更精彩的是同學們在操場上按“人”字形軌跡推圈,又由“人”字變成三角形,最后推成了奧運會“2008”字樣。同學們的玩法很多,一次次的成功使同學們更加信心,更有激情,對體育課的興趣更加強烈。
在教師引導下各小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使他們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學會了解別人的觀點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更好地互相協商、互為補充,并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創想的成果。這充分體現了挖掘地方資源和體育器械的一物多用,既讓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表現,又讓學生充分體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參與的積極性大為提高。
四、轉變課堂教學觀念,讓學生自主發展
學校體育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然而在當前的體育教學中,由于內容繁雜、時間少,教學過程受到嚴重的擠壓,每節課的教學因內容膨脹而無法實現目標,想通過一兩節課來增強學生體質其實是不現實的,只有使學生注重學習運動技能和掌握練習方法,才是體育教學中最實在的目標。如果目標不清,就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學習健身方法,還是娛樂活動,還是為了參加比賽。如果各種項目的內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課堂中完成,那么部分學校目前課堂教學設備的條件下,技術教學僅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復,學生既體驗不到運動的充足感,又體驗不到提高技術和掌握知識的樂趣,教學容易出現因內容空泛而產生的“游戲化”和“活動化”傾向,很多時候只是讓學生參加活動,根本達不到體育教育的目標。
現代體育課堂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應由“單向”轉向“多向”,即學生一教師,學生一學生,學生一社會,課堂一課外活動一家庭一社會,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綜合性立體化教學模式。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的任務是:(1)教給學生基礎的、系統的體育知識;(2)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3)使學生養成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和能力;(4)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覺鍛煉的態度。并且,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提問題,找思路,做試驗,分析錯誤動作,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玩得有新收獲也是小學教師的職責,實踐證明:只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結合新課程標準,就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以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讓學生愉快地“玩”起來;也充分體現了利用地方資源作為彌補體育器材的短缺,豐富體育課的教學內容。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