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講了我國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現狀,然后提出了我國經濟效益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經濟效益;審計;對策
一、我國企業經濟效益審計的現狀
經濟效益審計在我國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審計署成立初到80年代末,審計機關積極開展了經濟效益審計理論研究和試點工作,提出“從財務審計入手,加以分析,落腳到經濟效益”。我國的《審計法》將審計目標定義為對“三性”即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監督,從法律的角度規定了經濟效益審計的開展。在實務上,1983年底,審計署對天津鐵廠實施扭虧為盈的效益審計,1985年遼寧省審計機關開展了啤酒行業的成本效益審計,其后在許多地區開展了若干扭轉虧損、壓縮施工預算、節約事業經費和行政費用,以及承包經濟責任等方面的經濟效益審計。而在許多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中,經濟效益審計也有所開展,專項審計內容涉及技術、生產、經營等領域,全面審計的范圍包括企業集團、廣長經濟責任等各個方面的效益審計,內容日益豐富。
進入90年代,在投資審計、重點資金審計和公路審計中又探索性的進行了經濟效益審計,但經濟效益審計還是沒有大規模、普遍性的開展。直到現在,效益審計在審計機關始終只是一種延伸行為,內部審計與民間審計的效益審計幾乎是一片空白。社會審計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更主要以財務審計為主。入世后,國家審計署對經濟效益審計也是一直持積極態度。2001年審計署組織的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資金審計和農村電網審計以及2002年組織的重點機場審計中就試圖審查這些專項資金的使用效果和有關政策的完善性囚,這其中就含有經濟效益審計的做法。《審計署2003年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提出,今后五年要積極開展經濟效益審計,促進提高財政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并且爭取到2007年投入經濟效益審計力量占整個審計力量的一半左右。實踐證明,經濟效益審計的實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經濟效益審計成為當今世界審計的主流。經濟效益審計彌補了傳統財務報表審計僅審查報表真實與公允的缺陷,對于改進管理部門的低效、浪費現象,幫助決策者制定和改進管理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在經濟效益審計范圍不斷擴大,審計理論和技術方法也日臻完善。與國際接軌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是中國審計制度融入世界審計主流的重要條件,也是加快中國走向審計現代化的重要一步,值得我們研究。
二、我國經濟效益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目前,我國效益審計的有效開展受到審計人員素質結構不適應、效益審計評價指標匾乏、法律法規滯后等方面的制約和挑戰,所以要考慮經濟效率審計的發展對策。
(一)審計人才缺乏,加強培養適應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的審計人員
經濟效益審計重在從技術上、經濟上尋求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活動分析法、現代管理方法和數理統計、數學方法是評價經濟效益高低、挖掘提高效益潛力的主要方法。經濟效益審計工作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社會科學、法律、財會與工程方面的知識,還涉及到經濟管理等方面專業的知識.但是,目前我國的審計人員知識結構比較單一,我國審計隊伍知識結構以會計、審計人才為主,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等方面比較欠缺,不適應經濟效益審計的發展需要。由于傳統審計范圍狹窄,目的單一,審計人員只是圍繞財務收支狀況進行審計,審計監督的作用十分有限。經濟效益審計是一種個性化非常強的工作,它注重通過審計揭示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這就要求審計人員轉變觀念,增強全局意識,具備宏觀經濟知識和意識,具備宏觀透視能力和較強的信息意識,具備高度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備專業競爭能力和判斷力,在審計觀念和技術方法上不斷探索創新。審計人員思想上要確立經濟效益審計觀念,跳出傳統審計思想模式,站在宏觀的角度思考,大膽探索和實踐。由于經濟效益審計的范圍比較廣泛,審計人員除了必須具備嫻熟的會計學、審計學、財務學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豐富的審計經驗以外,還需具有社會學、工程學、管理學、經濟學、環境學、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方面的相關知識;不僅要具備一般審計的基本技能,還需具有生產、技術、經營、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綜合分析判斷能力。所以應充實審計人員,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理論和方法及其相關專業知識的綜合培訓,以豐富審計人員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水平,以優化審計人員知識結構,使審計人員在經濟效益審計工作中能夠綜合運用各個方面知識,適應經濟效益審計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建立經濟效益審計專家庫,審計部門可以直接引進各方面專家人才,與有關專家建立比較密切的聘用合作關系,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資源。
(二)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缺陷,建立科學合理的經濟效益審計評價體系
科學的經濟效益審計評價體系的建立,是經濟效益審計成功的關鍵。經濟效益審計必須有一個用以比較和評價當期成果的標準。但在經濟效益審計中,評價經濟活動的標準往往是由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負責設計和應用的,審計人員通常根據管理當局所制定的標準進行審計評價。用被審計單位自己的評價體系來進行評價,這本身就是經濟效益審計缺乏獨立性的一個表現。另一方面,目前能評價經濟效益指標的體系大多重財務指標,輕非財務指標,重歷史指標,輕未來價值指標;重綜合性指標,輕單項指標。另外,現有的評價指標難以完全達到經濟效益審計的目的,也不能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審計人員就很難全面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效益情況,而要克服這種困難,審計人員就必須在大量的審前調查后,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具體的指標體系。這對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加高,但這種標準相對比較科學。這往往是一項困難的工作,依賴于審計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
(三)經濟效益審計制度、規范不完善,立法工作需進一步加強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我國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是實施效益審計的法律根據,其中第一章第一條規定:“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這些法律條款雖然規定了審計機關有權進行經濟效益審計,但是并沒有明確規定審計機關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內容:相關的條款中,如審計機關職責、審計機關權限、審計程序等方面也是針對財務審計進行規定的,不能滿足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我國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就有許多障礙。
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必須要有立法支持,所以,要促進經濟效益審計在我國的發展,就必須加強立法,規范和完善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當前應在國家立法中進一步明確審計機關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權限,并對這一工作的開展進行法律規范。我國的《審計法》是實施經濟效益審計的主要法律依據,但其不具有準則的作用,可操作性也較弱。有必要在法規上明確效益審計的地位,把效益審計提到與預算執行審計同等重要的位置,定期向人大和政府報告效益審計的結果。因此,把效益審計寫入審計法或制定暫行效益審計條例,作為實施效益審計的具體法律依據是非常必要的。同時,要制訂必要的準則規范和操作指南,規范效益審計的操作。國家完全有必要制定專門適用于經濟效益審計的實施細則或暫行條例。
參考文獻:
[1]周君霞.郵政企業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思考[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8/05.
[2]郭銘.工程項目經濟效益審計探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8/05.
[3]王云香.淺議企業經濟效益審計[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3.
(作者單位: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