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第24個教師節前夕,在全國教育系統都在學習抗震救災英雄教師的先進事跡之時,教育部等部門聯合頒發了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這對于弘揚人民教師高尚師德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素質,師德為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常被人用于盛贊教師的無私奉獻,贊美教師就像吐絲的蠶一樣,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生命。在汶川大地震中,廣大教師用鮮血和生命彰顯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用愛與責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神圣職責和崇高精神。在困境之中,災區教師們竭盡全力,歷盡艱險組織受困學生轉移,并強忍悲痛,堅守崗位,克服重重困難,積極投身學校的復課和災后重建工作,讓地震的廢墟上響起瑯瑯的讀書聲。他們在抗震救災中的英雄壯舉和崇高精神,充分展示了當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高尚師德和偉大師魂。
充滿責任與愛的教師,有強烈的敬業意識和忠誠自己本職工作的事業心,有敬重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和成就本職工作的使命感。教育以育人為本,師生心靈相通,彼此就像有了一座無形的橋梁,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遞暢通無阻,師生關系就會越來越密切。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孟二冬教授在三尺講臺上不知疲倦地講授,直到倒在講臺旁,甚至在三次大手術之間,他還念念不忘給學生講完那些曾經因病中斷的課?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在病榻上還牽掛遠方的學子?毋庸置疑,是為師的責任,是為師的愛心。在汶川大地震災害面前,生命如此脆弱,令人動容。面對災難,生命卻又如此燦爛,光芒萬丈。那些舍生忘死的教師們,他們用生命之光照耀了一座座師德的豐碑。是的,一名敬業的教師首先要愛自己的事業,愛自己的學生,用愛撒播希望,用愛澆灌智慧,才能真正地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學養豐厚的教師,要勤奮進取,與時俱進,及時補充新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互聯網時代世界一下變小,大量的信息洶涌而來,學生學逢其時,借助網絡,如虎添翼,在信息的占有上,未必遜于教師,獲得信息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超過教師,因此教師不應是一桶水,而應是一股不斷涌出新水的清泉,永遠新鮮,有活力,才能在知識迅速變更的年代不落后,才能教給學生豐厚有用的知識。正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一位優秀的教師敢于、樂于向學生請教,并深知教學相長的道理,抱著一種務真求實、樂觀上進、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開拓創新的教師,他的創新不是簡單的標新立異,更不是盲目冒險,而是講求科學性,善于創新,聯系實際,不斷提出新問題,尋找新答案,追求新成果,成為學者型、專家型教師。他深知培養人才是復雜的勞動,不僅需要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更需要適應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態,更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段,不滿足于陳規俗套,不滿足于現狀,不滿足于照抄照搬。其實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把學來的理念在實踐中加以創新,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績。照搬照抄永遠與創造無緣,只有別具一格,大膽創新,才能真正成為教育創新的排頭兵,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現今經濟體制的轉型導致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變化,使得教師的權利、生存的社會條件與其應當承受的道德責任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開放社會各種價值觀與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平等的競爭、金錢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與教師內心應當遵從的操守之間發生激烈的沖突。在這種環境下,“身正為范”的人民教師要堅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弘揚教師職業精神,自覺加強師風師德修養。雖然,教師職業有不為人知的艱辛,但是本著為國家和人民造福的職責,它同樣有著無限的驕傲。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師之道,以德為本。新時期的教師應以高尚的師道精神,投身新課程改革的洪流中,積極鉆研新課標、新教材,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拓展新思路,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教育事業,把個人理想、本職工作與祖國發展、人民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培育具有健康心智和學習能力的學生,傳遞人類文明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