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往往認為,教學設計應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嚴絲合縫,讓學生隨著老師的精心設計去聽課、去思考,由不懂到會解答老師設計的題目,時間安排不超出授課時間,就是一節好課。從今天“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來看,這樣的好課就不盡然了?,F在的教學觀念,一節好課,在教學設計中,要更新教育觀念,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要做到一防四留。
一、防止教師唱獨角戲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也就是說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認真備課,精講精練,一個環節緊扣一個環節,在公開課時非常害怕丟掉哪一個步驟。一個問題設計出來,有時學生回答不出來,老師再問,這時有學生舉手回答正確,老師很高興:終于完成了一個環節,這個問題就這樣過去。如果是滯留在這個問題上,就不能按時完成教學設計,老師就只能直接把問題的解答方法告訴學生了。如教學“24時計時法”時,一道題:“一輛汽車從早晨6點50分從北京開出,下午4點20分到達天津,這輛汽車共行駛多長時間?”老師連續提問了三位學生都回答錯誤,到了第四位同學才回答正確,為了趕進度,老師只能簡單地問一下解題思路,做概括:“這道題就是用終點時間減去開始時間。”而究竟是為什么呢?可能只有少部分同學真正理解了,其它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只能是囫圇吞棗,“質”的取得必須通過一定的“量”的積累,沒有“量”的積累,“質”是空架的,沒有“質”的“量”更是徒勞的。這種做法是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的,容易使學生養成“不做思考,坐等現成知識”的惰性。
老師要徹底改變居高臨下主宰課堂的局面,樹立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意識,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老師按照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教學,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他們,在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時,應該做到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可變性,在個性化上著力,在發揮主動性上下功夫。
二、留有余地,讓學生去思考
根據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在難度不大或延伸式的例題教學中,可直接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掌握新的知識。在教學“最小公倍數”內容時,我設計這樣的問題:“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么至少要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思起于疑,疑,激起了學生思考的欲望。當思考有了結果時,學生就產生了說的愿望,交換思考所得,有見解才有交流,有了交流又有新的思考。結果,反面證實求最小公倍數的正確方法。
三、留有余味,讓學生去品味
當一節課結束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高高興興地走出教室。無可否認,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完成任務,但這是理想的教學嗎?對于現代教育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每節課或每一部分知識結束時,設法在學生心里留有余味,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些素材,使他們用課余時間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學習了“打折扣”的知識,讓學生到商場了解各種商品打折的情況;學習了利率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幫助家長算一算如何存款利息較高,使學生將自主學習的興趣,一直延伸到課外,利用課余時間慢慢品味。
四、留有空白,讓學生去填補
一節有特色的教學設計,首先必須要有老師開放性的教學思想。老師要開辟學生主動學習的陣地,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猜想、思考、探索、回味、消化、吸收和應用。老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留有空白,讓學生去填補,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圓錐體積的教學中,老師如直接提問:圓錐的體積大小與什么有關?有的同學很快就能說出圓錐的體積與底面積和高有關,因為有的學生已看過書。如果老師這樣問:你能用什么方法去發現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一問的指向不在公式上,而在推導公式的思考上。將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正是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加強的。老師欣賞學生發現的結論,學生講,老師聽,課堂氣氛活躍。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又鍛煉其知識探索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留有時間,讓學生去實踐
過去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操作學生看,這樣極大地遏制了少年兒童思維機能的發展。老師要主動把課堂教學活動的時間留給學生,留給學生處理,做好組織、設計、指導和點撥。如在“圓的基本知識”內容教學結束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你一個硬幣,請找出它的圓心,畫出它的直徑,量出直徑的長度。比一比誰的方法最好。學生匯報有十幾種:我先在硬幣外畫一個正方形,在畫出正方形的對角線找圓心;我用直尺測量,最長的一條線就是它的直徑,直徑的中點就是圓心,等等,這樣不僅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落實,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發展自己的思維。
更新教育觀念,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能克服教學的盲目性,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要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發展,這就要每一位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堅持以人為本,激發“人人求新”的欲望,做到一防四留,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