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生成”是新課程視野下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教師用變化、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在預設方案的設計上,要求教師為課堂教學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師生有充分對話、交流、評價的機會,寬容學生思考的突發性和偶然性,促成課堂教學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為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埋下“伏筆”;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上,要求教師不是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點,在,尊重預設方案的前提下,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在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上,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視課堂為具有特定生成功能的生態環境,根據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與文本互動的情況,及時發現、“過濾”和反思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不同聲音”和“精彩插曲”。從中發現可以把教學進一步引向深入或拓展延伸的新“契機”,靈活調整“預設方案”,因勢利導地組織學生樂于參與的、富于創新的、主動建構的教學活動,不斷地“動態”生成新問題、產生新認識,獲得新體驗,在“動態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的火花。那么,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都有哪些“動態生成”策略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